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新出的花园庄东地甲骨,本文认为,甲骨文的""应是"祐"字,在卜辞中用于祭祀。甲骨文中的"鬯",前人多看作祭祀动词,本文联系卜辞多省略的特点,认为"鬯"并无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蒋书红 《殷都学刊》2010,31(3):24-28
从类别、意义、数量、频次等方面对西周甲骨文中的动词进行全盘考察,是有必要的。西周甲骨文中的动词可分为能愿动词、存现动词、行为动词三类,共计有动词78个,总共出现178次。  相似文献   

4.
金文"以"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复杂.然其发展的轨迹尚未被完全揭示,特别是由动词到介词的发展过程还有不明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以"的动词用例相对较少,且一直不被注意.甲骨文、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以"字的早期用例,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探明该字的引申虚化过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研究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被动句式的问题,要从探讨甲骨文中“若”的意义和用法开始。关于甲骨文中“若”的意义,过去主要有“顺”、“善”和“诺”三种说法,本文认为“若”应是“顺着”的意思,为动词。动词“若”有些是表主动态的,这时以神名为主语,可用“弗”否定;有些是表被动态的,这时以人名(一般是“王”)为主语,可用“不”否定。“若”和以“若”为核心的动词语,可以构成单句或分句,这时“若”可以是表主动态的,也可以是表被动态的;也可以作谓宾动词“有”、“亡”、“降”的宾语,这时“若”一定是表被动态的。殷商时代已存在“于”字式被动句。  相似文献   

6.
动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华 《殷都学刊》2003,(1):107-109
动词"上"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词语."上"的自由用法表现在"上"能单独成句,"上"的粘着用法主要指其带宾语的情形.其宾语有时不出现是由于经济原则的影响.不同的宾语与"上"组合形成不同的动词短语,其用法迥异.  相似文献   

7.
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原甲骨文中常见的“”,应释为“囟”。文章把古文字考释方法中的辞例推勘法和现代语法学之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囟”字的意义和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囟”应读为“斯”,“囟”跟古文献中的“斯”一样,都用在假设复句后一分句之首,表示在假设条件下的结果。文章还把周原甲骨文中的“囟”跟殷墟甲骨文中的“此”、“”、“延”进行对比,认为这四者有相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依据甲骨卜辞,对甲骨文中的“星”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卜辞中的“星”字有两种用法:一是因星见天晴,而引伸为“晴”义;一是指天上的星辰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梁艳君  刘莹 《理论界》2010,(7):158-159
汉语动词"是"的出现频率及其用法争议颇多。本文运用翻译学、现代句法学和语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汉语高频动词"是"在不同句子和语境中的词性与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解释了高频动词"是"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铮 《殷都学刊》2009,30(3):111-115
论文分析了殿商西周的甲骨文、金文语料,经过辨析考证,认为其中只有集体量词、容器量词、度量衡量词,还没有出现个体量词.论文对以往认为是个体量词的词义和用法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4.
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甲骨文中"其"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其"的意义对占卜者这方面来说是不希望的;第二种说法是,"其"的主要语气是疑问、测度,还可以表示命令的语气和将要的意思.文章把甲骨文中的"其"字句进行了新的分类,并用现代语法学和训诂学的理论方法重新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甲骨文中"其"的义项有两个,一是表示将要的意思,二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并无其他义项.文章还把甲骨文中的"其"和金文中的"其"进行了对比,认为两者的义项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演变是内外因合力的结果,在知识不断更迭的当下,汉语的演变也在加速。"到"一般出现在动词后表示"到达或达到",如"走到学校"或"拿到奖牌";当代汉语中的"到"有了新用法——出现在典型及物动词后,如"帮到你"、"给到你"等,这类用法日益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断类推到其他动词后,其中"到"是一个高及物性标记,作用在于突出强化宾语作为受益者的身份。"到"的新用法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闽粤优势方言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符合口语表达的编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由商代的“帝”看所谓“黄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胡适就指出秦以前的"帝"是指天神"上帝","黄帝"是西北秦民族的天神,而不是指人帝。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许多"帝"字,总结这些"帝"字的用法可分为三种:一是作祭祀动词是指禘祭;二是作名词是指天神上帝;三是作庙号表明商王不称"帝"。由此看来,既然三千年前的商王朝,"帝"仍是指天神上帝,商王都不称帝,那么,传说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所谓黄帝,就不会是指人帝。  相似文献   

17.
西方本体论依赖印欧语言中动词"to be"的独特品格。葛瑞汉关于系词的讨论以及卡尔纳普对形而上学的批评基于以下观察:古希腊语中"einai"兼有存在与系动词(或者说,述谓)二种功能且存在是主要用法。而且,"兼有"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实际上是"混淆",从而导致了"虚假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卡恩认为,"einai"以表真为基本用法,这一语言现象和古希腊的符合论真理观存在内在关联。另一方面,"einai"在语言学上的"延续体态"特征可以解释Being与Becoming之间、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对立,以及西方传统哲学对前者的偏好。另一方面,葛瑞汉认为,汉语中没有"be",就不会有本质横插在名与实之间。自汉代以来,汉语中实际上已逐渐发展出"是"的系辞用法。"是"既是近指代词,又常常指向事实上的"真"和价值上的"对",三重意义的融合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禽”的名词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清词义发展演变的线索是汉语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甲骨文中"禽"已经具有了名词"猎物"的意思,但有关辞书对这一问题似未提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禽"在甲骨文中的名词用法,理清其词义发展的演变规律,为辞书编纂提供材料,借以说明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商艳涛 《殷都学刊》2013,34(1):94-97
“征”、“伐”是金文中表示征战的两个常见用语,一般通用无别,有时也存在使用范围和形式上的不同.金文中的“征”、“伐”与甲骨文相比也有使用范围的差别,而与先秦文献用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有的全部甲骨文材料中找出了所有动词"于"的用例。分析了动词"于"所出现的句式以及动词"于"的语义语法属性。统计了动词"于"所出现的频率以及在各组卜辞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