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性住房需求和被动需求的叠加,形成了不可遏制的刚性需求,成为房价上涨的基本动因,而且住房总体上供不应求将是我国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专家提出,遏制房价上涨需改变目前单方面调控供给的政策,从引导居民住房需求和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入手,通过改变住房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建设廉租房体系等调控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与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利益关系密切。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10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力图对不断上涨的房价进行调控。首先探讨中国房价的现状,然后从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方面分析中国房价上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房价的持续暴涨,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利用供求理论,从住房市场的供给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城乡房地产市场一体化的思路.这有利于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增加中低档住房的供给,有助于缓解高房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房价上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1年以来出现的不断大幅上涨的现实,从房地产行业外和行业内两方面分析了房价上涨的多重因素.针对影响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诸多因素,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方面给出几点建议,对房价调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的市场结构都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房地产业在1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中,市场结构随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而优化.近年来,我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且波动性较大,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房价问题已成为重要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可以考虑发挥房地产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借助市场集中度与房价之间的关系来稳定房价.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价格问题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经济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房价呈现出不正常变化,房价以不正常的速度飚升。尤为显著的是长三角地区。导致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有商品房开发成本不断提高、住房消费需求增加等多方面。应通过打破房地产商的价格同盟以降低开发成本,创新土地出让模式来加强住房供给结构调整等措施,改变房价过快上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从供求关系看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都由其供求关系决定,住房也不例外。在分析导致我国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且偏高的需求拉动因素: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拉动需求;住房、金融制度改革释放大量“压抑”和未来需求;城市拆迁导致的被动需求;投机需求以及相对的供给无力因素:信贷和土地紧缩导致住房供给短期不足;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我国房价合理上涨的对策:增加土地供给;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遏制住房投机需求;正确引导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8.
胡月晓  李岚 《南都学坛》2007,27(5):105-108
由于缺乏"做空"机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具有"单边市场"的特征,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房地产市场具有房地产供给滞后和房地产需求中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分离的特征,造成了房地产市场调节的非对称性,需求上升时房价上涨,需求下降时则以空置率取代价格成为房地产市场"出清"的主要手段。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金融之间具有正反馈机制。房地产消费使用的真实需求通常仅影响到租赁价格。除房地产金融资源因素外,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市场预期心理,以及管制政策变动等都会使房地产价格发生周期性变化。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天然需要我们加强预测和干涉。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地产价格攀升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事关民生的重要产业;房地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和宏观经济的安全。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危害经济持续的发展,其上涨原因主要有:供求矛盾逐步凸显;开发商违规囤地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平衡;经济适用房所占比例极小,无法影响供给、平抑房价;流动性过剩下的被动投机;户籍制度间接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对于调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对策与建议是:调整开发投资结构,增加低价位住房供应;控制开发成本,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期望利润;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检查与监管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的价格秩序。  相似文献   

10.
高房价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价过快上涨不仅透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和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多元化住宅供给体系、抑制房地产投机活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整政策调控思路、完善政策调控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非均衡与商品房价格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失衡出发,将我国房价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与商品房价格偏高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成本、税费、超额利润和过高的管理费用(主要指高管薪酬)是推动住房价格走高,造成房地产市场非均衡的主要因素。只有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控制,才能降低并稳定房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供需层次出发,分析商品房价格不合理上涨的推动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印证,得到的结论是经济适用房对商品房价格上升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最终提出从经济适用房出发解决房价问题的几点建议,并做出了房价在现有体系下会持续上涨的推测。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开拓我国的住宅市场,是当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分析了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的同时,从供给、需求和住宅市场几个方面论述了住宅产业未“热”起来的原因,提出加大房改力度,加快货币分房的步伐,调控住房售价.规范房地产金融体系,尽早出台《住宅法》等对策建议,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发挥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3—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检验房地产价格上涨与信贷扩张、地价上涨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上涨与信贷扩张、地价上涨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对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后发现城镇劳动者工资上涨、地价上涨和信贷扩张对房地产价格上涨产生正向影响,房地产供给对房地产价格上涨具有负向影响。增加房地产供给,限制房地产业信贷规模和平抑地价是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房地产市场投资完成额、房地产开发量、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以及国房景气指数等指标,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情况。剖析其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供求关系、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和投机炒房。提出了适当加大土地、金融和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抑制投机需求等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对房地产业的扶持政策被限购令等调控政策取代,也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忧虑。交易量萎缩、房价下跌、房地产股票下跌、房地产信托违约风险提高等使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突显。房地产业对消费、投资及其他产业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政府和金融资本深度介入的市场。政府的政策导向自然成为决定房地产市场风险趋势的重要因素。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意在推动市场整合,以城镇化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使房地产市场的商品性需求仍旧强劲,房价受通货膨胀支撑等因素使得中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然而,从长期看,应警惕汇率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警惕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房价也节节攀升,宏观经济基本面对房价的影响也引起了关注。为了证实房价与宏观经济基本面之间的关系,选用货币供应量M1,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宏观经济的代表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对宏观经济与房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的持续繁荣对资产价格尤其是住房价格有积极的影响,货币供应量M1对房价的影响也非常显著,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房地产投机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房地产市场中,投机行为是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将房地产价格分为资本收益为零时的房地产价格和投机性价格两部分。建立回归模型,引入拆迁量对模型进行修正,结合具体数据,对天津市房地产投机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房地产行业和经济人口角度总结以往房价影响因素指标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代表性不强的问题,对以往的房地产行业和经济人口影响因素指标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以11个新一线城市的房价为例,建立新的指标体系,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房价的因素及其与房价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影响房价的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住宅开发投资额、住宅销售面积、住宅待售面积、住宅新开工面积、住宅竣工面积、住宅施工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人口的需求因素对房价的关联度大于房地产行业的供应因素;人口因素对房价的关联程度低于区域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