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之为真理,就在于其对之前的“诸学问”施行了知识系统的自我“净化”,追问“存在与人”的原初意义关联,并最终通过“共产主义”通达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存在本质。若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特质来看,“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所有存在者中的唯一可调节者、创制者:“人”之外的万物不可能把自身调节成为专门适于“人”的存在,而只有“人”才能把自己调节为适于自然、社会的某种(类)存在。作为对比,几乎所有前马克思哲学和非马克思哲学都无视这样一种质朴的、直达本真的有关“人”的本质理解,往往被自己和别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观念论所牵引、诱惑和迷惑。在对存在设问的各种哲学回答中,“人”是“诸麻烦问题”的制造者,“人的问题”自始至终是世界性的,以至于“类哲学”成为马克思哲学探讨“人的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在环节。处于新时代的马克思哲学必须持续追问“人的存在”的时代变形并积极回应其世界性诉求——马克思哲学本身就带有“管天、管地、管人”的宏观与微观相互贯穿、彼此互应的存在论属性,而对这一特征的洞察和把握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切入“人”的存在本质的最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天”这一最高存在者时,注意到“天”的两个属性:“空”及居高临下的普遍性(即天“盖”)。古希腊哲学的这种探索精神,给后来的哲学遗留下对“人”给予关注的更大的空间。分析哲学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于其所诠释的人的存在状况富有时代特色,这是一种生活在世俗世界并同时拥有语言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3.
哲学思想的存在标准最初是通过人“说出来的语言”来判定,这导致了语言对哲学的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生长阶段中存在着一段“非语言”或者“无语言”的“前语言时期”。这个时期对哲学,甚至对人生认知的整体性提出了挑战。化解这个危机可从中国哲学中的“赤子之心”找到突破口。赤子之心强调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而非语言的“言说”。这也符合儿童哲学的“知行合一”准则。“行”的原则和语言中的连词的天然存在,为儿童哲学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先验的可能性。同时,“行”的原则也可能突破“反思”必须依靠语言的窘境。在这种理念下,“做哲学”的先天优势即突破了言说本身存在的年龄界限,也将哲学从整体性上做了有效的说明。儿童哲学中“做”的这个特性,点明了儿童哲学在人的整体伦理教育中的关键环节,是汉语语境下思考儿童哲学发展的一个核心面向。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要建立“应用哲学”。在什么是“应用哲学”的问题上,目前论者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是关于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规律的科学;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就是“部门哲学”,诸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这两种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8.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是中国哲学的“轴心期”,人的自觉则是春秋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在五十年前,郭沫若先生就曾指出:孔子对“仁”的发现实质上就是“人的发现”。事实上,整个春秋时代的哲学发展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人的存在、人的价值成了人们关注与思考的中心,人们试图在新的哲学背景上重新构建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实践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生成的“开山斧”,“实践──社会─—人”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是这一文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特质。从“实践的批判”入手,探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感性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和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道教生命哲学以“道”为本源,认为“道生万物”,而人的个体生命与“道”之间是一种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精”、“气”、“神”作为道教生命哲学中的三个重要范畴是联结“道”与人的生命的纽带。通过对“精”、“气”、“神”的阐释,道教得出了人的个体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复的结论,由此提出了珍惜现世生命、“人命最重”的哲学命题。道教由注重珍惜人的生命,逐渐上升到企图通过种种方法来保全生命,进而超越生命,与“道”共存的观念。这种对人类生命无限关爱和永恒呵护的哲学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作用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思故我在”由于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而影响深远,而我国学术界长期用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去理解这一命题的含义,结果必然导致了对笛卡尔唯理论的哲学立场的偏离。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原则出发,认为“我思”指的是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规定性”,“我在”指的是巴门尼德意义上的“人的真实存在”,“故”则强调的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顺序。因此,“我思故我在”的准确含义应该是“我思故我是”。这一命题既是古希腊哲学以来的“人是理性动物”的现代性诠释,也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所有理论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突破以往的批判理论,在“实践”的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中考察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范式转换。这一范式转换标志着哲学批判性思维及其问题意识的全面转向,完成了哲学聚焦的对象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与精神世界统一”的场域转换,实现了哲学关注的主体从“片面、个别或抽象的人”到“普遍具体实践的人”的现实复归。马克思哲学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批判理论演进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内含的“客观实践性”“问题链的生长性”以及“价值关怀性”的精神特质,是进一步推动时代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进步的深切力量。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哲学陷于困境”,“要重新审视哲学”,要“寻求哲学的再生之道”。因此,关于“哲学如何定位”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心,并开展了建立“经济哲学”、“人的哲学”的研讨。这些研讨是有益的。然而,在研讨中有些学人只强调时代发展对哲学创新的要术,忽视了哲学自身发展和变革的规律性。众所周知,哲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提出新的哲学范畴或命题,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凭空的创造,而是以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其本质是“真理主义”.“真理主义”在近代出现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合理主义,实现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为我们正确地学习和借鉴西方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一、西方传统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传统源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一开始面对的,就是在人之外并且与人无干的外部的客观自然世界;它们所追求的,是揭示这个外部客观世界的秘密──万事万物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古希腊的“智者”所企图的,正是在关于世界的“本原”或“始基”问题上发现永恒的真理.观点上各不相同甚至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三大独断论的摒弃:当代哲学根本性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哲学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在其对三大独断论的批判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这三大独断论分别是“终极实在”的独断论、“非历史”的“终极状态”的独断论以及“历史脚本”的独断论。三大独断论在传统哲学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后果。通过对三大独断论的消解,当代哲学实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又一次重大深化,意味着人逐渐走上了“成熟”之路。  相似文献   

18.
普特南和罗蒂都是当代美国的著名哲学家。二人既有互相称道的地方 ,又有过一场相对主义的持久争论。二人的争论主要是由于真理观、哲学观和所处哲学立场的不同。普特南是在“哲学里面”讨论问题 ,而罗蒂却在“哲学之后”抽身回顾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把哲学规定为“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本文认为哲学应关注人的问题,把人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哲学在本质上应是关于人的哲学。关于“人”的学说,最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土多德等人那里就提出来了。普罗泰戈拉提出了“入是万物的尺度”这二著名的命题,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它提高了人的地位,强调了人的能动性。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人自己。晚期希腊学者在…  相似文献   

20.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