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析跨国族群认同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考察了在韩中国朝鲜族跨国族群认同状况。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朝鲜族跨国族群认同并非笼统地被评判为强化或弱化,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分化的表征,体现在由共同的历史文化、韩国时尚文化、韩国人思想观念和中国朝鲜族饮食文化等不同文化取向所形成的族群认同之中。在社会层面上,伴随着不同类型移民政策而产生的在韩中国朝鲜族职业分化,是导致他们跨国族群认同出现群体性分化的主因,表现在身份归属、社会交往、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本案例不仅补充了跨国族群认同理论的内容和观点,也为当前中国和韩国政府如何促进中国朝鲜族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朝鲜族人群为调查客体,从基督教信仰的视阈出发,以朝鲜族的身份认同对象所涉及的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朝鲜半岛的同源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三个层次为内容,阐述朝鲜族认同的现状,分析朝鲜族认同背后的因由,总结基督教对于朝鲜族认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沈阳市朝鲜族群体基于共同的族源、血缘、语言等因素,在群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向等层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跨界民族的国民认同研究,既能客观地了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程度,更有利于改善对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我国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稳定繁荣,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通过朝鲜族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其国民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学历、成长环境、出生地、移居世代、访韩经历等诸多社会人口学特征因素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朝鲜族的国民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5.
族群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历史、文化、信念、价值观,以及群体成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主观接纳。近年来,国内族群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少数民族节日或仪式的独特性、汉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族群边界的变迁性、旅游场域的经济性,以及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等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研究对象片面、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浅显。未来研究应该构建本土理论体系,制定本土测量指标;注重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多种技术方法;深入研究内涵,扩大研究外延;加强纵向研究力度,体现族群认同动态性;响应国家政策方针,重构民族话语体系,以揭示我国族群认同的本质和机制,为民族团结和共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于跨国文化圈共同体认同模式的探讨,主要基于现代社会族群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特点和新形态,即群体的社会生活跨越了原有的族群边界;群体的行为受到不同国家政权的支配;群体基于血缘、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发生混合和交叉,以及群体面临纷繁复杂的资源竞争环境等等.诸如此类跨国界、跨文化的族群迁移和流动,虽然还不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然而在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开放省市,业已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义乌穆斯林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文化圈共同体模式的群体现象,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族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如果语言消亡了,使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将会不存在,那么这个民族何以维系?语言是群体加强凝聚力,产生群体自我认同意识的有力工具。民族语言除了其特定的人际交流、沟通、文化传承等功能以外,还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群体心理凝固剂和聚合物。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民族语言也是衡量群体认同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考察族际接触与曾有的融合史事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朝鲜族与韩国文化产业合作可以实现双赢,但是双方合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一要建立中国朝鲜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二要举办中国朝鲜族与韩国文化产业交易会,三要加强中国朝鲜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四要打造中国朝鲜族文化特色浓厚的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9.
民族高校有来自民族聚居区、汉民杂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有部分汉族生源,族群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多元化。研究发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族群身份、个体从小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现实社会、经济地位。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民族高校要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文化融凝作用;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国家在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都面临着处理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矛盾论"、"替代论"因其自身非此即彼的价值取向导致激进,"辩证统一论"在尊重各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政治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实际,不失为解决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可行方案。在此理论指导下,文章分析了西藏藏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探讨了增强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身份作为一种标示的定义 ,它不是由血缘组成的 ,而是社会和文化的结果。我们生存在一个多元的社会背景下 ,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但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和可能性使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变得模糊而不明确 ,个体身份被分裂成无依据的碎片 ,晃动不定。那么 ,如何弥合自我碎裂的身份 ,获得完整意义上的生存 ,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个体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变迁,有关认同伦理问题研究越来越凸显,辨识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差异理解和内在逻辑,也就成为严肃迫切的学术任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的辨析关键点在于"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本质理解,它们构成认同伦理学的两大发展方向。伦理认同在生活世界中表现为主体对"伦"之共同体状态认同的"理"之自觉与确信,是建构主体归属感与家园感的存在根基;道德认同则偏重于个体自我的道德意向与道德行动、动机与效果、知与行、灵与肉等方面,将道德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视为全部。然而,在重视伦理道德认同分化方向的同时,也应看到二者之间内在的复杂景象。只有正确把握伦理认同与道德认同之间的辩证逻辑,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认同伦理学中的地位和真谛。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实际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它具有提升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治理成本等多重作用。因此,在各个年代,统治阶级都将获取社会成员的认同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然而,自作为一种政治资源的政治认同术语产生以来,其内涵、意义及获取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政治认同,我们有必要回顾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嬗变。  相似文献   

15.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流动人口的权益受到损害必将推动其形成某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并导致其集体行动的达成,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实践未能证实这一观点。网络社区的出现,本有可能为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形成搭建新平台。然而网络社区的特征、政府政策的限制等结构规定性,使得流动人口藉由网络这一渠道形成群体意识和认同进而达成集体行动的可能受到阻碍,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呈现为个体化认同而非群体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是20世纪初期抽象画派的鼻祖,其作品运用点、线、面来形成音乐般的形式感,表达画家内心世界,使抽象画派在各种绘画风格中占了一席之地.他还是理论家,提出了抽象绘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把绘画内容归纳为形式和色彩.作为被人们忽视的教育活动家,他开办学校,建立绘画团体,创立抽象画派,并任教于包豪斯学院.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美国新经济政策之后的重要时期。它是一个多元化、新保守主义时期。七十年代的美国为少数民族作家提供了写他们本民族文化的机会。同时,少数民族作家也表达了他们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的亲身经历。M·H·金斯顿在她的小说《女斗士》中表达了她的中国文化背景及美国的生活经历。由此而渴望寻找到适合并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这位20世纪西方文坛的"怪才",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文学流派,他属于整个文学;他不属于某一民族,而属于超越了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世界性作家.正是因为他自成一体,所以各种"主义"都从他那里获得了启示,各种流派都从他那里找到了根源,许多当代伟大的作家都将他当作借鉴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刘琳琳 《南都学坛》2001,21(6):11-16
给出Δu的一个新的表示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往往会造成个体身份认同的矛盾与紧张,但孔子的身份认同却实现了多元文化因素的统一.孔子在周是殷人后裔,在鲁则是宋的移民,但他对周文化及鲁国存在强烈的认同.孔子是传统的继承者,同时又并不排斥新兴礼俗.孔子为恢复周代礼制四处奔走,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同时又能欣赏出世隐者的生命态度.孔子的"仁道"理念,是他消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冲突、实现个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相互统一的根本依据.在"仁道"基础上,"用中"的方法,为孔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