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习惯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它使整个报道在表述新闻事件的同时,增强了现场感,增强了贴近性和真实性。而电视的表现方式决定了电视记者必须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这也说明电视报道从记者走近新闻事件现场报道这一事件时,这个报道就已经有了现场性,电视...  相似文献   

2.
节目主持人在现场报道中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报道,就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对事件进行的报道。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与完善,现场报道已成为当今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电视新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达到了报道过程与新闻事件发展在时间上的统一性,以获得最真切、最及时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郭戈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5-206
近年,我国的电视媒体继民生新闻热潮、选秀热潮之后又兴起了新一轮的故事化栏目热潮,电视媒体已经跨入了一个故事化时代。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级卫视再到一些没有上星的地面频道,各个电视台电视频道纷纷推出各类讲述新闻故事的故事化栏目,例如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人间》、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等,给观众讲  相似文献   

4.
一、DV自拍新闻的定义及其热播的现状  所谓DV自拍新闻(以下简称DV新闻) ,就是指区别于电视台专业记者所拍摄的新闻,是由观众用手中的DV(DV是数码视频摄像机———DigitalVideo的缩写)将发生在身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拍摄下来,再送电视台编辑播发的新闻。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纯粹出自于观众之手的DV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例如:北京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特别关注”等名牌栏目都曾发出过征集广告,征集受众用自己的DV拍摄的突发事件新闻故事。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栏目更是…  相似文献   

5.
张蕊 《理论界》2010,(4):155-156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如今人们经常可以在荧屏上看到记者的身影。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特别是在现场报道中,恰到好处的记者出镜,可以把观众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使整个报道更逼真、更鲜活。本文就这一话题谈谈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南京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空前火爆。民生新闻这个概念从被提出来到被操作应用,到受众群体渐趋成熟,到部分的节目样式逐渐老化,到观众视觉疲劳,走到今天的确已经到了一个亟待自我审视和思考的拐点。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民生新闻现在遭遇了诸多瓶颈因素,如果不及时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堪忧。  相似文献   

7.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2007年3月成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关注的焦点.网民首次参与事件现场报道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极佳的研究范本.这种传播路径凸现了媒介叙事的转型,即从传统媒体致力于想像共同体的建构到新媒介时代网民的个体化修辞.这种参与式草根新闻叙事模式带给我们的冲击将是深远的,即使在Web2.0时代也富有某种"革命"气质.  相似文献   

8.
《物色》与《知音》是《文心雕龙》杂论中的重要二篇。《物色》以触景生情为主要内容,《知音》属批评论、以披文生情为主要内容。《物色》到《知音》是触景生情与披文生情的过渡,这两个过程的变化是相反相向的。同时两个过程中创作主体与读者的角色要求、情感、展现与重现中的景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视野出发,对"新闻策划"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了全面梳理,进而深入分析了"新闻策划"实践的合理范畴与分类。传媒定位策划、版面 栏目策划、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事件策划等策划行为的准确统称应是"新闻传播策划",新闻传播策划属于新闻业务管理,因而其研究属于媒介经营管理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事进行访问”①。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形式已成为电视新闻媒介广泛选择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还是综合性节目《东方时空》,以及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台联合采制的《省长访谈录》、《百姓访谈录》、《九三质量万里行》等节目,都大量运用现场采访形式表现主题。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但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也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这标志着广大电视工作者在探索发…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5,(5)
"知音批评"模式,是构成《文心雕龙》批评范式的四大模式之一。通过"知音"语义分析,可知其内涵既具有直觉的、感性的特点,又具有分析的、理性的特点。检讨"知音"故事的文献材料和思想背景,发现已有的代表性研究论著,严重忽略了《吕氏春秋》记载这个故事是嵌入在一个"知味"故事框架之中的意义。《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不但"善听音",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其基本观点与《荀子》中的《乐论》篇和《礼记》中的《乐记》篇等儒家音乐思想是一致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总结出的"六观"论,是与《礼记·乐记》以及嵇康《声无哀乐论》等这样的音乐理论文本分不开的,因为这些音乐理论文本才有对如何"知乐"的具体分析。刘勰《文心雕龙》不仅采用"知音"这个概念来作为讨论文学批评具有重视直觉审美体验的内涵,而且是体现了与"六观"方法融会相洽的"知味"批评方法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了"六观"论这样的具有客观性的文本细部批评意蕴,也包括重视作品之美"味"的整体性体验与品评的批评理念,这种批评精神和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2.
传媒品牌栏目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处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传媒品牌栏目一经打造出来,自然而然就赢得了稳定的目标受众。凤凰卫视是成功的典范,在世界传媒界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关注国计民生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选择。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的分化与组合衍生出弱势群体。湖北传媒开辟《经视直播》《经视一锅鲜》《情感大搜索》等品牌栏目关注家庭弱势成员、农民工、空巢老人,肩负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湖北传媒开展"阳光行动"、"农民工就业行动",惠及普通百姓。当前民生新闻出现四大转向,这是"大民生新闻"理念的成功实践运作。在民生新闻竞争白热化的当下社会,寻找差异化路线,是媒体制胜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3.
梁崇亮 《理论界》2008,(8):208-209
《南京零距离》在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中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栏目”之后,引发了全国各地方台的“民生”热潮。安徽《第一时间》栏目成为了民生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个制高点。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解读电视民生新闻,并借重媒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域理论,以2011年7月至8月凤凰网的子栏目“自由谈”推出的36期网页为研究范围,围绕自由谈如何表达对重要社会事件的观点,该栏目构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自由谈栏目通过结构化的格式,把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呈现了出来;在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过程中,运用文字、图片、评论等形式,建立了一种复杂的读者、作者和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柳溪  刘琛 《云梦学刊》2010,31(6):154-156
多元传播是湖南卫视新闻栏目《播报多看点》在消费社会新传媒环境下的一种积极尝试,虽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丰富新闻节目的内涵和传播效果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激烈的新闻栏目竞争中不失为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注重用老百姓的话语说老百姓的事儿,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观众灵魂深处。民生新闻的直播方式让市民成为新闻的主角,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观众的双向参与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同时,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节目低俗化、同质化、反映问题表面化的不足。为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应提升品格、创品牌、走新闻专题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东方时空》在编排技巧上主要运用了板块型结构设计 ,使各栏目形成一个整体。在栏目改进方面 ,应将栏目定位为新闻杂志 ,主持人应从串连的角色向新闻评论员过渡  相似文献   

18.
《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些年来.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理论性质的界定一直存有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批评论,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鉴赏论.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批评论和鉴赏论。实际上,这几种理论界定都未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底蕴。笔者认为①,刘勰的《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他的文学接受理论思想的专论,应该将刘勰的《知音》篇界定为“文学接受论”。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湘灵歌》引起大家讨论研究,体现了党的“百家争鸣”政策。我也来谈谈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一、《文艺新闻》上的编者按首先提出有关《湘灵歌》的史料的,是吴海发同志,他在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1976,7—8合刊上发表了《鲁迅的〈湘灵歌〉与长沙事件》,提出了《文艺新闻》上的编者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本世纪初风靡中国内地,带来一场电视新闻的变革.但其取材的相似和手法的单调重复却显出该类栏目的前景堪忧,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强烈争议的“公共新闻”理念此时不失时机的引入中国,高度互动的节目,使观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话题的探讨和公共事物的管理,市民的公共平台正在打造,社会的公共领域正在形成,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不断更新,传播功能不断完善,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嬗变和新闻发展的方向,在赢得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与时下的新闻改革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