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宇 《阴山学刊》2011,(6):39-43
格亥图村秧歌调有自己的曲体特点和唱词特点,其曲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唱词多运用虚字衬词;受山陕民歌影响,唱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唱词与曲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都市生活题材剧《蜗居》播出后,成为各方持续的热点话题。传播者坚持贴近实际,再现生活,有效地增强剧作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转型社会特殊语境中人们的认知方式,为受众在进行角色理解和角色认同提供了多元空间;传播方式上运用了情感劝服、两面提示等多种方式,从而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张协状元》是早期南戏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口语词运用显著地不同于戏曲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既可以出现在说白中,也可以出现在唱词中;既为戏曲扮演的下层人物使用,也为上层人物所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充分体现了早期南戏通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唱词《出口外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清代唱词《出口外歌》的发现经过、刻本形制、文本内容、艺术特征作了介绍和初步研究,认为此类作品是罕见的民间文学作品,有民间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浅谈苏童小说色彩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浩 《理论界》2008,(8):118-119
色彩词作为文学语言的调色板,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苏童小说运用色彩词来描摹事物,营造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情绪。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色调运用和追求,使色彩词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6.
徐恒足 《快乐青春》2014,(11):43-43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京剧团团长的梅兰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员一样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协礼堂演《凤还巢》,梅兰芳因一时失神,忘记了一句唱词,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时多做了几个动作。场上的演员与看表演的剧团人员都认为,这是梅兰芳为加强表演人物偷看时的羞涩感,故意把这句唱词省略掉了。  相似文献   

7.
一、邓中夏的一首《女神》体诗邓中夏是我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他在从事繁忙的革命实践活动的同时,十分关心文艺的发展。“五四”运动后,他曾写《新诗人的棒喝》、《贡献于新诗人之前》等诗文,批评当时诗歌创作上的不良倾向,对新诗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文中十分推崇郭沫若的诗剧《棠棣之花》,认为它表现了“民族的伟大精神”;认为郭若的作品,“尽象《棠棣之花》,那就好了”。一九二四年十月十三日,共产党员、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启汉被释放出狱,邓中夏摹仿《棠棣之花》中夏嫈的唱词写过一首《送李启汉赴××》的新诗: 去吧!战士呀! 我们是为群众而入牢狱的。我们从牢狱出来, 我们仍回群众间去。战士呀!去吧!试与夏嫈的唱词相比:  相似文献   

8.
《巾舞歌辞》的文辞自东晋以来即不复可辨,近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尝试对其进行解读,其中逯钦立、杨公骥二先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逯钦立先生以道曲曲谱为破解《巾舞歌辞》的模本,将“声曲折”与道曲之谱相联系,以析出《巾舞歌辞》中的声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释读.杨公骥先生以提取“标记动作的记号”为基本出发点,不仅区分了主要唱词和衬字,更指明了《巾舞歌辞》所包含的“舞蹈动作”、“舞台提示字”和“角色标识字”等成分.逯钦立与杨公骥先生《巾舞歌辞》校本的差异,及其文学文本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反映出各自研究方法的不同.从方法上来说,逯钦立先生没有认识到,《巾舞歌辞》中除唱词和声字外,还包含有标示舞蹈动作的科范字等其他成分.杨公骥先生校本中校为科范字和其他舞台指示字的内容,在逯钦立先生校本中被作唱词或声字处理,这是造成逯校文本句读不通的根本原因.由于《巾舞歌辞》是戏剧科议本而非单纯的曲唱本,所以仅仅剔出其声字是无法正确解读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感染力是文学综合魅力之一种,它由多种因素、多种力量混合而生,作者详细研究了文学感染力的各种特性、根基和依赖,以及如何增强感染力之法则。  相似文献   

10.
地方传媒运用强势方言词汇可增强亲和力,能拉近传媒与受众的距离,有助于打造媒体的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地方传媒运用强势方言词汇增强亲和力应进行必要的考量,照顾不同的受众层次,运用与新闻内容相协调的方言词汇,注意方言词汇的通行范围,遵循适度适量原则,努力做到用语规范和语言亲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作为中国经典剧目,早已为世界所认知,许渊冲译本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对《西厢记》本身内容的宣介,更在于其向英文读者展示了诸如唱词、韵律、曲牌等形式上的文化,还有中国人民渴望智勇双全的优秀品质、期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冀等向上向善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文化迁移之典范。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新起的一个分支。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不少探索者的兴趣,并且在许多领域已经和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国内不仅出现了一些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的文章,出版了《模糊数学》杂志,而且在近年的高等学校教材中,比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2年版的《现代汉语》,也及时地吸取了模糊语言理论。模糊语言研究已引起许多学科领域以至哲学界的注意。有些研究模糊语言的文章,开始涉及文学创作现象,例如刊登在《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的《模糊词琐谈》(作者张乔)一文附带指出,“文学作品中多用模糊词”,俯拾皆是。张乔同志举了作家丁宁《幽燕诗话》中的一个肖像描写:“她年轻,短发,眉目清秀”,认为如果改用她长着“二寸长短发”,未免可笑,“文艺作品需要选择生动、灵活、富有形象性的模糊词,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上面提及的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也列举了几个文学创作的例子。下面,试就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有助于作者尽己之意,写情状物。清人陈奂说的“一言不足,则重言之以尽其形容”(《毛诗说·毛传章句读例》),指的就是叠音词的作用。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诗人无限愁苦和悲凉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换一个写法,恐怕就没有那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这个缘故,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运用叠音词就特别多,据王筠《毛诗重言》所收录,共有353个。这些词能表现鲜明的形象,并使音韵协调,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了,文字变化了,很多就随之死亡,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它。本文想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两方面谈谈《诗经》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14.
《羽蛇》中不仅色彩词汇异常丰富,还运用了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色彩对比手法。徐小斌借助色彩的丰富的表现性和象征性,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渲染神秘的氛围,揭示和解构"母亲神话",以及人类生存的困惑等主题。对色彩艺术的自觉追求,使徐小斌的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事件的当事人和有关人事进行访问”①。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形式已成为电视新闻媒介广泛选择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毛泽东》,还是综合性节目《东方时空》,以及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台联合采制的《省长访谈录》、《百姓访谈录》、《九三质量万里行》等节目,都大量运用现场采访形式表现主题。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但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也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各界观众的好评。这标志着广大电视工作者在探索发…  相似文献   

16.
民主革命先驱钟云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云舫先生是四川省江津人,生活在清朝晚期,擅长楹联,尤以长联闻名于世。其成都锦城江楼联、江津临江城楼联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之作,后者长1612字,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云舫先生的重要著作有《振振堂》、《诗文楹联集》(八卷)、《招隐居》(剧本)、《火坑莲》(唱词)。不少诗文洋溢着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热忱。写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之前的《足邑教案论》、《东西洋赋》是四川在清代  相似文献   

17.
《史记》全书中,讽刺艺术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应该是《酷吏列传》。《酷吏列传》的讽刺手法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客观叙述深含讽刺;运用对比手法妙寄讽刺;运用层递推进的叙述手法取得讽刺效果;运用复笔手法增强讽刺力量;引用他人言论强化说服力。通过委婉曲折、富于变化的讽刺艺术,司马迁对于当时的酷吏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揭露,表达了自己对当代政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程碧英 《天府新论》2011,(6):157-161
《潜书》是清初进步思想家唐甄的重要著作,亦是研究其语言风格的重要参照。唐甄"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行文上大有周秦诸子之风,雄辩滔滔,气势磅礴。其论学论政,恰如战国策士,长于论辩,雄健有力;用语犀利,风生笔端;句式灵活,修辞多样,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加强对《潜书》语言风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唐甄其人其文,亦有助于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苏萍 《兰州学刊》2012,(12):208-210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一经问世,即引起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了作品中构思巧妙的故事外,村上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模态的隐喻整合于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文章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通过对《1Q84》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在涉及大胆奔放的性爱以及家庭暴力、校园虐待、不伦、离家出走、背叛、同性恋、失踪等各种繁复复杂的离奇情节时,村上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的细腻和成熟。同时,多模态隐喻分析在理论方面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和主干,含《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流传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地方木卡姆".《十二木卡姆》讫今出现了五种不同的版本喀什版、和田版、阿克苏版、伊犁版和综合版.维吾尔木卡姆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民众性这五大特点.它是维吾尔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由于诸多原因,维吾尔木卡姆的传承面临着人才缺乏、版本不全、唱词不统一、资料保存和手段落伍、民众热情锐减等问题,值得各方重视并设法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