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禁欲主义"经由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双重阐释积淀为一种"色戒意识"并渗透于传统文学叙事中。这种古老的"禁欲主义"的幽灵虽经"五四"现代启蒙思想的强光照射,却并未消失,而是依旧隐现于新文学的创作中。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笔下,这种传统的"色与戒"的两难更变相为"情爱与革命"的冲突并一直影响到50—70年代的文学叙事。张爱玲的《色.戒》是一个异数,她是以一种"逆向书写"为以往父系意识形态下的"色戒"重新释义。这种"阴性叙事"解构了宏大的革命乌托邦和英雄话语,显示出了别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3.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进行了较为自觉而彻底的生态批判.虽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话语制约了作家们对生态问题的全面呈现,但是那些有边疆体验或农村体验的作家们还是慢慢地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理想追求,生态意识也初露华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0年代小说中充斥着生命意识的刻意书写,它们汇聚成了当代文学中壮观的生命大潮.本文对这一生命大潮凝聚成的主题群进行分析,力图剖析当代小说中人的生命意识探索的历程和特点.20世纪 80年代小说中奏响的生命旋律,加深了文学对人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宏观上对"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进行了整体审视,辩证地分析了她们在话语主体和社会主体建构上所作的努力和开拓;并指出,因历史文化的原因,她们在传统角色逻辑制约下形成的无意识回归而导致的迷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有大量作品描述过苦难.作为贯穿性创作现象,苦难书写映现着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霜雨雪,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最见思想的所在.而苦难意识则与文学思潮密切相关,它既由文学思潮导引,也成为相关思潮的一种思想标志.其中启蒙主义、左翼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可为代表.三种主义文学苦难意识的差异,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文学和本土社会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8.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书写”本身而言 ,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 :在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方面 ,应当实现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化 ;在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方面 ,必须在两者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意识可以概括为“双向互动 ,层级累进” ,即在“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以及“对中国哲学史具体内容的理解与确立整体的中国哲学史书写范式”等构成“诠释圆环”的双方之间不断展开双回向的互诠互释、互融互汇 ,以使被不断书写的中国哲学史累积性地逐渐迈上新的层级。  相似文献   

9.
国画这一中国传统画种,自魏晋产生以来,以"气韵"为审美核心,以追求意象美为特色,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意境创造是中国画作的一个显性标志,其造像皆本于立意。而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意象概念及其创作理念对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提升中国画创作与学术理论研究水平均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疫病书写,多与时代史实、公共事件产生交集,存在超越隐喻的现实关切,并从三个维度搭建起城市空间建构体系。一是历时性的疫病空间场域,逐渐从神秘主义与乡土道德为核心的"乡村",转向以卫生现代性作为空间准则的理性"城市";二是与城市共时存在的城乡接合部,作为于疫病中现形的异托邦,承载了确立城市文化主体性并呈现城市空间话语场域的建构意图;三是从城市本身出发,"可拆分的整体"与"人格化个体"两种认知向度揭示出城市空间中社会结构、人性、空间表征等层面的现代性失控。这种疫病主题下的城市空间建构从现实出发传递出为城市"正名"的潜在价值指向,但同时需要从"有限度的写实"与"待沉淀的诗性"这一互补维度对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论朱天文创作中的阴性书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晨 《江汉论坛》2007,28(2):102-106
本文首先从"台湾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入手,剖析了其编剧--台湾作家朱天文在历史题材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的阴性视角,继而指出朱天文所以采取这种历史叙述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阴性书写意识.阴性书写意识的生成一方面是朱天文早期受到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更与当下社会生活中理想丧失、意志瓦解、商品繁复、物质鼎盛休戚相关.文章从感官书写和细节书写两个层面入手,以<世纪末的华丽>和<荒人手记>为主要分析范本,呈现朱天文创作中阴性书写方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多重空间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作为故事场景而出现的城市空间展示和城市地标聚焦,到政治斗争、权力象征、人才选拔和节日狂欢等都市政治文化的书写,再到发迹变泰的平民梦想、两性相悦的市井传奇、司法公正的内在渴望所构成的市民日常生活描绘,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远比地理空间丰富得多的政治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这些城市书写塑造了鲜明而各具特征的城市意象,同时这些意象又成为城市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文化想象,并使生活于同一城市的市民获得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立场。  相似文献   

13.
14.
许多中国当代诗人对死亡的书写往往从死亡本能的角度切入,营造出诗人自身的精神幻象,从中透露出诗人们或具积极性、消极性和中性(中间状态)的无意识心理及情感体验,显示出诗人们死亡心理与情感体验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结合有代表性的文本,对当代诗歌死亡书写中的精神幻象的具体内涵予以分析,是很有文化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可分为三类:宇宙意识,人自身的意识,政治意识。本文从人类关于现实世界、关于人类自身以及关于人类社会和政府的意识的样式出发,分别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发展。人类意识三个层面的理论,将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包括理解中国的宇宙哲学、中国的精神和自我意识、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文章涉及并分析了《易传》中的本体论和创造力哲学、儒学中的个人和人类社会、《孟子》和《礼记》中关于人类自身的本体论思考;墨学中的天志和兼爱、道学中的存在与变易的辩证关系、法家学说中权力与秩序的政治意识、儒家学说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民主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 ,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 ,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 ,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 ,更加自由、灵动。最后 ,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9.
陈玉雯 《理论界》2012,(5):100-102
萧红一生及其创作呈现一种"依附性",从左翼、抗战文学到新时期各种话语宰割了她的整体创作。这样一位年轻女作家的作品却具有超强生命力,她的"依附性"正好印证了她生命和书写的"不依附性"及独特性。回归文本阅读,我们发现一个以文学慰藉生命归属失落,在回忆与怀乡、大自然与民间生之力量的书写中,企图寻找主体尊严与生命依归的本然的萧红。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世界是一美好、纯洁的"新月之国".笔者将儿童纳入十九世纪俄国古典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对其进行历时性地考察和分析,对十九世纪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典型的儿童书写的前后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其中儿童形象的嬗变轨迹作一整体分析,探析其嬗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