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新格局中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1997年8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了“亚太新格局中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和日本各地的约8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两国学者从政治、...  相似文献   

2.
2000年4月28—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四次中日青年论坛”,在北京和平宾馆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转型中的中国与日本——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2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学者出席大会,国内外新闻单位及有关出版社也派员列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中日两国年轻学者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日两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程。在迎来21世纪的今天,整个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和日本的国情都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 ,中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去年中日进出口贸易额又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合计达到 6 2 2亿美元。但是 ,在政治领域里却摩擦不断 ,而且国民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不信任正在不断加深 ,国民感情在不断恶化。这严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下面 ,仅就中日两国相互认识的现状及课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对思考新世纪的中日关系有什么助益 ,则不胜荣幸。一、90年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  中日两国之间的相互认识 ,始终受到国际环境、自己国内和对方国内状况的影响。   1972年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两国关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友好和合作…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了纪念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与中华日本学会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筹备了名为“互惠、合作、发展中的中日关系——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8月 2 6日至 2 7日 ,中华日本学会在京召开了“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顾问肖向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何秉孟 ,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日两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士约 70人出席了会议。中日双方代表中在媒体频频露面或知名度很高的人士和学者甚多 ,他们畅所欲言 ,直抒己见 ,从而使这次讨论会对问题的探讨十分深入 ,取得了令中日双方代表均感满意的成果。概括地说 ,这次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对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总的来说 ,中日两国学者对当前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看,日本皇室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梳理日本天皇制的历史变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重点回顾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历程,论述德仁天皇及日本皇室成员同中国的接触、交往及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对隋唐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有助于把握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给日本令和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止,中日两国处于敌对态势。这一敌对态势的形成,是由国际时局、日本自身及中国等方面的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国内民情以及中国国内政局都不是导致中日关系长期敌对态势的决定性因素,台湾问题才是最本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浅议当前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台湾问题,日本霸占钓鱼岛问题及东海大陆架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三大障碍。应正确评估、准确定位和认识当前中日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并善于应对。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应相互“与邻为善”,共同构筑2 1世纪中日两国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白如纯 《日本学刊》2004,(2):155-159
20 0 3年 12月 2 0— 2 1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共同主办 ,日本筇川基金会协办的“第五届日本研究青年论坛——— 2 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和平宾馆隆重举行。虽然临近冬至的北京已是寒气袭人 ,但北京和平宾馆一楼会议厅里 ,中日两国年轻学者的发言和讨论却认真而热烈 ,天气与人气形成鲜明对照 ,反映出年轻学者对 2 1世纪中日关系如何发展的浓厚兴趣、责任感以及在专业研究领域的坚实功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副所长孙新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秘书长曹全新以及日本…  相似文献   

10.
中日关系的难题集中在日本所称"尖阁列岛"和中国所称"钓鱼岛"的领土争议上。中日之间发生意外和冲突的危险确实存在。一旦意外情况发生,中日要再次和解,可能要推迟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对于中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不利的。要避免中日关系冲突,应该启动改善中日关系的艰难进程,深切希望中日两国和平共处,相互合作。日本应避免采取富有挑衅性的举动,中国则不以武力施压。高级别的领导人会晤和中日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应当不断进行。  相似文献   

11.
林昶 《日本学刊》2002,(4):154-157
一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 ,“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 2 0 0 2年 4月 3 0日至 5月 2日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是该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 1 2届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以及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教授共 5 0余人与会。此次会议的召开 ,正值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之际 ,与会专家、学者对 3 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 ,中日两国为构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而积极努力 ,两国高层互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日方针的重要思想是要一分为二看日本。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国坚持"区分开来"原则的重大外交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日友好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导致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端迅速升温,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会晤开启了中日关系走向缓和的进程。当前中日关系仍面临困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能出现两种前景:一是中日关系"退大于进",两国关系持续紧张;二是中日关系"进大于退",中日关系保持缓和趋势。从中长期看,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日关系"进大于退"的可能性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笪志刚 《日本研究》2012,(3):116-123
中日有2000多年友好交流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中日两大文明彼此借鉴,互相促进,对各自文化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日本汲取中华文明形成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借鉴日本兼收并蓄的欧美近代文明成果,中日文化中留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抹杀不掉的历史烙印。在合作与交流的主旋律中,两国也存在由于日本野蛮侵略中国而关系恶化的黑暗时期,日本在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造成巨大伤痛,国家险些走向毁灭。在中日各个时期的交往中,剔除影响两国近代历史的个别事件,地方合作与交流一直是中日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离开地方合作与交流,中日关系无从谈起,离开地方经贸合作的支撑,中日经贸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地方合作与交流构成中日关系在一波三折中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本文以哈尔滨市与新泻县之间的合作交流为视角,试析地方合作与交流在中日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中日关系的不正常局面,促使中日两国很多有识之士进行深入思考,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出现了"政冷思热"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中日关系的5个"温差",认为中日关系不正常的负面影响还在日益显现,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并且提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正面临5个方面的严肃考验,而实现两国首脑互访,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再次正常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战后60年来,中日关系的道路艰难曲折,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约2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虽然出现过一些矛盾和问题,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重要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两国关系却未能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新的飞跃,实际上却在不断恶化,陷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低谷,两国政治关系紧张,两国部分国民在感情上产生对立.对此,所有热心于推动中日关系的人都深感忧虑,希望这种不正常状态尽早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回顾过去,全面总结迄今发展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尽快推动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是摆在两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在此,我仅想结合自己同日本的友好交往经历,特别是担任驻日大使近五年的经历,谈谈个人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复旦大学“中日关系战略报告书”简介】在国际局势和中日两国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一度跌入战后以来最低谷。为此,双方的有识之士殚精竭虑,致力于寻求摆脱困境的良方。经2014年尝试之后,自翌年始,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中日两国一线学者共同撰写的“中日关系战略报告书”次第展开。2021年,新冠疫情依然严峻,中美博弈的加剧使中日关系雪上加霜;但与此同时,中日高层的沟通交流依然保持了畅通稳定,两国在多领域都有善意互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为三个阶段对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过程进行考察:①非法将钓鱼岛列入“托管”范围;②非法“托管”并纵容日本的非法活动;③非法“归还”琉球并私授“钓鱼岛”施政权.笔者认为,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合法权益,并对中日关系正常发展产生了影响.此外,钓鱼岛问题不仅助长了日本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气焰,而且成为美国牵制中日两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99年9月12日—15日,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就中国及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之间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下面着重对与会学者的主要学术观点加以概要综述。一  中国与日本作为亚洲的近邻,自古以来就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中日两国各自的文明发展历史及中日关系史一直是两国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代史对于人们认识两国近代发展的差异、如何促进两国交流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19.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后,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中日政治安全关系不时出现问题,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程度下降,致使部分日本学者主张,中日两国的“友好蜜月时代”已经逝去,今后的中日关系只能是而且应该是一般性的国家间关系。本文不赞同这...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的访问。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之为“融冰之旅”。中日关系开始走出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政冷”低谷。两国高层互访标志着中日关系新局面的形成。随着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的继续“回暖”,这段时期也将成为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确立,双方必须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为形成更加和谐的双边框架而努力。综观两国近年来的关系变化,可以说2007年,将是中日关系重新定位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