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农业商品经济转变,为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美国农场主由硬币主义转向通货膨胀主义,由自由放任主义转向政府干预主义。他们与急于寻求白银市场的银生产者一道发起自由铸银运动,反对单一金本位制,迫使国会先后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和《谢尔曼购银法》,致使混乱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企业投资信心,克里夫兰政府废除《谢尔曼购银法》,进一步将以农场主为主体的平民主义运动推向高潮,导致布赖恩民主党的崛起。布赖恩白银党在1896年大选中的失败,标志着自由银运动的衰落。但平民主义和白银党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直接发行货币,要求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的精神却长期存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大量发行不可兑赎硬币的绿背纸币。战后,共和党政府企图撤回绿背纸币,并于1875年确立了《恢复硬币支付法》,旨在恢复黄金与纸币的兑续机制。但是,由于农场主要求通货膨胀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债务负担,因而相继掀起绿背纸币运动和自由铸银运动。大量绿背纸币的流通,银币的泛滥,使混乱的货币体系濒临崩溃。为维护币值稳定和企业投资信心,工商金融界人士企图通过立法从而确立单一金本位制的稳固地位,由是发起了健全货币运动。通货膨胀派与健全货币派的斗争在1896年大选中最终摊牌。金派的胜利则导致1900年《金本位法》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3.
美国平民主义运动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初至19世纪末,以农场主为参与主体,以格兰其、农民联盟、人民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场广泛性群众抗议运动。美国传统的"农业神话"是导致农场主们积极行动起来并投身该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美国农场主的经济、政治地位进一步降低,这与农业时代农场主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实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场主们于是通过平民主义运动,呼吁联邦政府对经济垄断进行管制,对社会弱势群体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回到"农业神话"时代那个更为温情、更具人性化、社会阶层更为平等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去。  相似文献   

4.
论白银在宋代货币经济中的地位高聪明白银在宋代社会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加藤繁著《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一书考察了白银在公经济方面和私经济方面的各种用途,但是这些用途尚不能明确表示出银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及银在货币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宋代用银发达...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份,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突然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美国主权债务问题。实际上,美国政府债务已经远远超过了名义上的14.29万亿美元,巨额债务之下的美国经济之所以还能顺利运行,主要是因为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地位,可以通过增发货币和贸易逆差将一部分货币输出到国外。美国不会出现无法偿还债务这样的直接违约。但是,能够通过债务货币化和美元贬值,制造全球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同时使持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遭受损失。由于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很大比重是美元资产,而且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因此,美国主权债务风险对我国外汇储备及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应该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货币派”和“物价派”对通货膨胀所下的定义,以及分析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货膨胀成因,得出结论:通货膨胀必然归结于货币供应量过多。并进而分析企业、政府和银行三者的经济行为,指出货币供应的唯一闸口是银行,尤其是中央银行。银行之所以没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量,根源在于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没理顺。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有赖于理顺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应对与化解当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针对各国陆续推出的各种救市举措未能发挥实质性效果反而助推了危机的全球性传导甚至导致了一些国家濒临"国家破产"的尴尬窘境等问题,宪政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破解路径。在立宪主义的视野下考量货币危机、货币体制、通货膨胀与政府财政权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对货币政策、货币权力的宪法规制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货币立宪主义的规范结构中,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主权债务危机,其本质都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本质是由于国家货币权力失范所导致的宪政危机,而宪政危机可能是一种政治系统危机、价值认同危机、社会文化危机、制度构建危机、权力危机,无论是以哪一种危机或者危机组合的形式出现,宪政危机在实质上就是违背了尊重与保障人权这一立宪主义核心价值的权力危机。应从立宪主义的视角透视、分析并挖掘隐藏于金融危机或货币危机现象与问题背后的宪法现象和宪政问题,审视其中所隐含的独特的货币权力诱因。探秘货币危机与自由、民主和宪政之间的运作机理、逻辑内联性以及发展规律可以发现,货币立宪可能是应对与化解货币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治理货币危机的必由之路,由此亦可促进、推动和实现宪政体系自身的更新与升级。  相似文献   

8.
战后英国出现了法团主义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法团主义的产生无疑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发展到高峰。但凯恩斯主义和法团主义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步暴露,英国保守党右翼要求转向自由资本主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过60年代的鲍威尔主义和70年代的意识形态反思,保守党最终选择了以减少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撒切尔主义。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土地财政”收入下降明显,中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是重中之重。因此,全面深入地认识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成因和影响进而寻找破局之举,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考察政府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发展变迁过程,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不同时期政府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归纳.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经验证明,政府干预也好,经济自由也好,不过是同一思想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国情下的不同的外部表现.政府干预不会去破环市场经济这个基本原则,相反,是视这些原则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而任何一个经济自由主义者都不会认为所谓自由是可以自动产生、自我维持且不需要政府保护的.  相似文献   

11.
生息银两与乾隆时期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清代财政经济状况,主要依据<清实录>等官方资料,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分析方法,讨论了乾隆时期生息银两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内在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特点等问题.研究表明:乾隆时期投入市场的生息银两资金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迈前代.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货币金融与消费品流通领域,资金出路狭窄,在乾隆前期引发消费品需求激增;货币资金通量激增;白银通量增长大于制钱通量增长;在追逐"铸息"和"平抑钱价"的货币政策驱动下,酿成中后期"银贵钱贱"的通货膨胀局面.生息银两既促使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后者也对前者发生反作用:商人对"发商生息"库帑的态度会受到银钱比价变动影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甚至拒贷帑银或拖欠库帑本息.乾隆时期通货膨胀虽严重,但制信誉较高钱依然,货币体系的完整性尚存.  相似文献   

12.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13.
张曙光  张胜军 《国际论坛》2011,(3):60-64,81
自由政府间主义是关于欧洲一体化理论的最新发展。自由政府间主义属于理性主义的范畴,在政府间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融合了新功能主义的元素。自由政府间主义把国际间的谈判分为三个阶段:国家偏好形成、国家间博弈和制度选择。自由政府间主义认为,在国家偏好形成阶段,国内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国家偏好的形成;在国家间博弈阶段,博弈的结果是国家不对称相互依赖的反映;在制度选择阶段,国家向超国家机构让渡主权是为了寻求可靠的承诺。自由政府间主义以这种三重框架对欧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从《罗马条约》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供了有力解释。本文通过对自由政府间主义的评析,认为自由政府间主义代表未来欧洲一体化理论的发展方向,即将趋向于多种理论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对于明代社会是何时以及如何转向“白银时代”这个问题,学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通过史料分析,对明宣德(1426~1435)至景泰(1450~1457)年间赋役折银以及公私用银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近来研究表明,宣德前期的皂隶折银作为徭役折银与均徭制度改革之先导,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源于官僚阶层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正统初年,源于官俸支给困难出台的南方税粮折银政策,扩大了此前的临时改折则例,为白银财政的建立提供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正统景泰时期沟通底层白银流通与国家赋役制度折银的改革不仅进一步发展,且在更广阔范围内,由于军事供应的压力及政府的主导,白银逐步被调拨至北边边镇地区,呈现出跨越南北地区一体流通行用的局面,促进着贡赋银经济的形成。此时期的民间交易市场,白银也日益崛起,不仅从明初多种通货并行的局面下脱颖而出,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财政领域,白银行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在籴米备边、召商买粮、开中事例、赈济灾荒、俸钞禄米、商税课程等领域都显现白银的身影。公私用银的急速发展表明中国社会转向“白银时代”的趋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5.
《国民银行法》的确立,是对货币银行领域的自由放任主义的修正,一定限度内体现了汉密尔顿主义思想传统,即加强联邦政府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杰克逊主义思想传统犹存,故《国民银行法》仍然保留了自由银行制度,也未能建立实行集中控制的中央银行。因此,国民银行体系的建立体现了自由与权威两种思想传统的调和。该体系的确立,导致美国银行双轨制的形成,使单一银行制永久化,同时还导致财政部的货币职能合法化。国民银行体系的种种弊端则是联邦储备体系形成的直接致因。  相似文献   

16.
观点     
周其仁食品涨价并非通货膨胀原因7月9日,在"《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指出,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央行货币投放太多,而不在于猪肉、粮食等个别商品的涨价。他认为,所谓"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变动,"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它不能指任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面临严重的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欠发达地区政府负债率更高的状况。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受制于地理和区位条件,劳动力在区域间流动不够充分,又无法有自主的货币政策,使得欠发达地区难以提升竞争力,同时有大量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因此,在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依赖转移支付、扩张政府债务这三者之间的权衡和组合,简称“增长-补贴-债务的三角悖论”。本文基于统一货币区视角的空间政治经济学,提出中国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三阶段论”,展现了增长、补贴、债务的交替关系,并指出了欠发达地区举债的道德风险机制。中国未来应通过推进劳动力完全自由流动、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功能和推进央地关系改革改善大国空间治理,从根本上缓解政府债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川鄂在《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撰文《“五四”启蒙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辨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关系。认为,启蒙包含了自由主义启蒙的内容,但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如果非要寻求一个概念来概括“五四”文学主潮,“人道主义”似乎更为贴切。人道主义是当时带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倾向者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反对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同中有异,且同大于异。强调人道主义的平民主义一脉走向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强调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隆庆万历时期是国家货币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然而货币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国家上下,集中表现为白银存量不足与好钱不足。面对此种局面,明廷通过各种举措力图扩大货币供给量。此时又处于海外银流入数额不多、国内银矿屡兴乏力、一条鞭法加速推广的供需矛盾时期,朝廷只得放开海禁、不断寻求内地矿源来增加白银数量,但效果不显。为此明廷将更大的希望寄托于扩铸铜钱来增加货币存量,应对货币主导权日益下移的问题。万历前期的扩铸计划准备充分,工本也属充足,但地方铸钱却在很短时间内纷纷挫败,显示了国家钱法的长期颓势难以逆转。万历后期,神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派出矿监税使疯狂地搜刮民间金银,国家铸钱也日益沦为解决财用的工具。不少地方的货币流通遭遇了更加纷乱的局面,政府权威在市场力量面前遭遇挫败。这系列过程昭示着晚明政府在面临日益货币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货币金融手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经济资源,折射出明代货币制度缺失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时代运动”的发展,有人提出了“东方转向”这样的说法,认为东方转向是不同于赛义德“东方主义”的新的世界观,是实现真正的东西方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补的开始。本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通过对谭恩美《灵感女孩》的解读,指出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顽固地渗透到西方人的思想之中。谭恩美《灵感女孩》的创作虽然反映了她渴望消除中美化对抗,实现中美化融合的美好愿望,但其本中仍不自觉地显露出了东方主义的痕迹。看来,要真正实现对建立在种族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东方主义的消解,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