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怀疑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这是人类第一次对知识的普遍有效性的置疑。皮浪的否定一切知识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是古代怀疑论的最后结论。值得一提的是,由笛卡尔所倡导的近代理性哲学以研究知识的可靠性和l必然性为己任,却是从普遍怀疑开始的。英国哲学家体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把其先辈洛克的经验主义原则义无反顾地贯彻到底,从而得出了否定因果关系和归纳原理的怀疑论,大哲学家康德“梦醒之后”.更是提出了“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的结论,进而严肃认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因此形成了彪炳于西方哲学史的认识论思想。从普罗泰戈拉到康德,“怀疑”已经从对事物的置疑发展成为批判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它对于我们这个讲求创新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尔吉亚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怀疑论哲学家。他在《论存在或论自然》一文中,针对早期希腊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怀疑论命题,即“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他运用反证法,对这三个命题进行了比较严密的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3.
古代希腊怀疑论哲学倾向于一种认知态度,即对自身和传统观念的否定与批判;近代怀疑论哲学开始产生了认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怀疑论哲学既是一种深刻的科学态度,又是一种批判方法论,是一种态度与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怀疑论究竟发端于何时,它的先驱者、即作为一个派别的怀疑论哲学奠定理论基础的哲学家是谁?世之学者至今大多无人过问此事。 有人虽然接触到这个问题,但据今本《邓析子·序》说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就断定他是怀疑论哲学的先驱。此说证据不足,未必可信。邓析,春秋郑人,《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第一。邓析之世是否形成名家立论并非可靠,但就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前,人们对怀疑论合乎真理的内容与进步作用往往给予抹杀,而对其矛盾性、消极性强调得过于绝对化。从而使怀疑论的革命精神和有效方法在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恩格斯早就肯定地指出怀疑主义者“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怀疑论与哲学及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一切“积极的哲学”的必然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号召我们:“在党内首先是党的高级干部中要提倡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重新研究和认识怀疑论是有其理论价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屈原问题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基本意思是怀疑和否定屈原其人其诗的。文中称述胡适对屈原的怀疑论为历代的“怀疑论的高度集中”。在我看来,“考辨”又是胡适怀疑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关于屈原其人,在怀疑和否定屈原“确有其人”这一基本观点上,“考辨”所谓“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与胡适所谓屈原“是一个假名”,“是一种箭垛式的人物”,在实质上并无不同。其次,关  相似文献   

7.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笛卡儿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笛卡儿哲学从自我意识向心物二元论世界、从认识论向本体论、从怀疑论向唯理论转化的理论中介.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基本是对古代的奥古斯丁、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思想的借鉴,但是,从笛卡儿的这些证明中可以看出,上帝只不过是一个理论“跳板”,证明上帝存在的目的无非是要从狭隘的自我意识过渡到广阔的客观世界,以及保证自我意识对客观世界的知识的可靠性.说到底,在笛卡儿那里,上帝不过是走出了自身的、外在化了的自我意识而已.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思想史上,近代古典理性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问题是理解近代哲学革命的关键。在中世纪晚期,占主导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审慎理性概念,经过巴特鲁斯主义和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发挥,最后被蒙田推向极端——怀疑理性。为了克服这种怀疑论,笛卡尔在伽利略新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普遍数学为导向的数学理性概念,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而且标志着近代古典理性概念正式成型。  相似文献   

9.
怀疑论是哲学史上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哲学形态 ,其根源就在于它的理论思维方式 ,即相对主义和全面否定。然而 ,怀疑论仍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中 ,在认识史上具有积极作用。它是认识达到辩证统一和深化的重要环节 ,其原因就在于怀疑论包含怀疑这一认识环节。认识论意义上的怀疑是对怀疑论哲学合理性的继承 ,是认识主体积极的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0.
怀疑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怀疑论直接否定我们获取知识的可能性;第二种怀疑论既不肯定我们获取知识的可能性,也不否定我们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而是将这个问题悬置起来。然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证明第一种怀疑论是错误的,并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即我们可以获取知识,那么我们就能很容易否定第二种怀疑论。约翰·波洛克提出可废止推理思想为我们反驳怀疑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它不但能帮助我们驳斥第一种怀疑论,获得肯定的结论,同时又能废止第二种怀疑论。  相似文献   

11.
对人自身的切身关怀始终是哲学的一个中心主题。哲学中"人"的"缺场",是导致这种哲学走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其哲学中"人"的"缺场"。哲学只关心抽象的人,也即是对人的抽象关心。而马克思新哲学从实践理解"人"、关怀"现实的人",使人真正地"作为人"而存在,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2.
"在"与"在者"的划界,规定了科学与哲学的分野.科学以因果诠释的方式把握"在者",而哲学则以领悟的方式把握"在"本身.人作为"此在",是唯一能够追问"在者"之"在"何以可能的"在者".对"在者"之"在"的召唤,乃是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对"什么是存在"的追问,隐含着沦为知识论的危险.通往哲学之路的首要前提,就在于澄清哲学提问方式的遮蔽之处.  相似文献   

13.
申永华 《南都学坛》2005,25(3):119-121
追问人的本质和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唯物史观明确了社会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确立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唯物史观才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学者提出北京猿人等直立人不属于人的范畴 ,这是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存在误区造成的。现代人类有多地区起源和单一地区起源这两种假说 ,分子生物学新近研究的结果更多地支持单一地区起源说 ,但它仍存在诸多缺陷。即使由分子生物学支持的单一地区起源说是可以成立的科学假设 ,北京猿人等直立人仍然是处于人类演化过程中的旁支 ,而不应被排拒出古人类的范畴。单一地区起源说表明要修改的 ,只不过是北京猿人等直立人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直接祖先而已。  相似文献   

15.
传统人学对人的理解基本有两种向度,即超验生存观和自然主义生存观。马克思扬弃了这两种基本人学态度,从实践和生存出发去思考和审视人。马克思人学认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人之存在就在于他的历史性的“生存”与“生活”,“生存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奥秘”和深层根据。人的“生存实践性”成为了马克思全新人学的核心,也完成了对人理解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地缘表述包括乡土书写和现代都市书写,其地缘表述背后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情怀与人类意识。沈从文在“人类”意识及其“人类”视域之下,实现了对湘西本土意识、民族国家意识的超越,走向了对人类整体生命及其生存境遇的思考。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艺术思想主张:审美和艺术应该以人及人类为起点和终点,应该坚持引人向善,构建人性之美以实现人类整体和谐为终极目标;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也应该持守人类情怀,要有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理性,应该在孤独中坚守为人及人类而立命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遭受大自然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开始反思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认识到人类健康权与动物生存权是并行不悖的,并且纷纷推出各种主张,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利益至上"两个极端化观点,并提出建议。即"以人类和动物为价值主体",又对未来动物保护的立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与道德进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启蒙学者们认为理性进步(即科技进步或知识进步)会导致道德进步,但启蒙思想中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导致了知识与德性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现代科技迅速进步与道德退化的巨大反差。迅速进步的科技与现代组织的结合使人类已具有可毁灭地球的强大力量,但人类的强大又永远不可能达到“上帝”的全智全能,这便使人类很可能因自己的强大而自毁。可见人类用发达的科技和市场整合而形成的强大力量必须以道德和智慧的法码去平衡。人类若想安全地生活在地球上,必须培养与自己强大力量相称的德性与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