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汉字形态构成艺术的线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汉字形、意结合,是一种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语言图画",它遵循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表现语言,其基本笔划、基本形态和排列方式都离不开一个"线"字.中国汉字线的生命是无限的,对线的运用和依赖是中国汉字的生命本体之所在.体验中国汉字形态构成艺术的线性特征,它不仅是一种视觉形式的表象,而且是一种功能、逻辑和形式风格的完美统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家个性情感的精神性创作活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科学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世纪新阶段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与创生。本文通过对这一崭新思维范式形态的诠释与解读,认为"和谐"价值旨归是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迈向更高文明的直接表现和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解决人类和谐与冲突张力失衡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是一种人类社会最高价值诉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形态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完整 ,作为生物有机体生命意义之所在 ,同样也是有活力的城市应有的形态特征。本文从形态完整的概念谈起 ,分析了城市形态完整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形态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策略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设计"到"文化设计"的辨析:一个本体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设计是建立在技术和艺术两个基本维度上的文化表征和文化实践活动,单纯的技术或艺术解读只能挖掘其部分内涵、把握其部分特征.因此,可以从设计的不同称谓着手考察,进而思考什么是设计文化,为什么说设计是一种文化存在,洞悉设计的文化本质,并初步提出"文化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也即"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之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托现代传媒,直观、形象、便捷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从而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印刷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电子传媒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媒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基本形态不同,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功能定位就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性的一般哲学"[1](P120-121)的理论视域来看,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作为哲学基本问题,以人的"自为本性"为基础,以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存在或存在之存在的理解及其语言表达为滥觞,既涉及到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和存在之存在的理解问题,又涉及到语言的功能和界限及其对主体、语言和存在关系的理解问题.以主体、语言和存在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为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呈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范式和形态:其一是以"存在论悖论"为表征的西方形态;其一是以"言道悖论"为表征的中国形态.  相似文献   

8.
"轻负高质"教育,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显性特征的教育形态.这种教育形态,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浙江省绍兴县是近年来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的成功范例.从绍兴县的实践看,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二是区域教育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配合、社会协同等行动策略.区域性推进"轻负高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运作机制,包括资源配置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监督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的撰写历来是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步入了一个新时期,考察中国早期文学史的基本形态与撰写方法,可以为新世纪的文学史撰写提供有益的借鉴。早期中国文学史存在几种基本形态,一是以传统的历史著作体例为借鉴的历史形态,一是具有一定哲学意识的体系化的理论形态,另外,还有文学与其他不同学科对比的比较形态。其撰写方法主要是科学研究法与综合研究法,前者指考据与实证研究法,后者指历史与逻辑结合法、史学与美学结合法以及"历史"和"实验"结合法。  相似文献   

10.
围绕政治主体(实体)、社会规范、政治秩序力这三个政治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理,儒家构建了其政治秩序的基本样式。这一基本样式的理论内容和构成要素在儒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多有所补益和增减,在秩序构成、运作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和强调,呈现出了原生形态(先秦样式)、次生形态(两汉样式)、再生形态(宋明样式)和衍生形态(清代样式)等不同的理论和样式形态。但其共性却是一致的,都以大同世界为理想归依,且在基本构成体系上都遵循"己—家—君(国)"为政治秩序实体,以三纲五常为政治秩序规范,以仁政和家长式权威为秩序力。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文明学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模式.对学科定义、基本范畴、学科基本构成与比较文明史作出了新的界定;划分了不同于西方学者传统观念的八大文明体系:对比较明史的历史形态方面,提出了以"陶泥时代"为第三种文明形态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缺乏衔接与过渡的局面;特别是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四大文化复兴"观念,更是一种学科理论观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设计领域过去我们很少去考虑审美形态和主观意识在表现形式上的不确定性.设计中不属于"非此即彼"原则的现象,常常会使我们处于一种无法确定的模糊状态.模糊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我们在这种新的思维状态下,以全新的意识来理解室内外设计中出现的模糊性,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同时也为我们在设计领域里的探索和发现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结果加重犯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厘清结果加重犯的本质特征,陷入了"复合形态论"的误区.与"复合形态论"相对,在犯罪类型上结果加重犯应当是危险犯的实害形态.具体而言,在客观方面,结果加重犯中的基本犯罪行为具有加重结果发生的内在危险性或现实可能性;加重结果与基本结果均是同类法益:基本犯罪的侵害对象与加重结果的受害对象必须同一.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对于加重结果存在危险故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必须要民族文化与时代性相结合,并把广告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广告设计的文化形态有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二是组织制度层;三是观念层.三者互为联系,共同构成了广告设计文化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6.
秦安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天水一带,以羊皮鼓为基本道具的一种民间祭礼歌舞活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较为纯粹地保留了原有的形态特征.本文以该活动中舞蹈表演场图所展示的"S"形为研究对象,试图解释其与当地民众的信仰及图腾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日本传统家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它是封建制在家庭中的体现,"模拟血缘关系"和"经营性"是其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日本原始经济形态即稻作经济和封建经济形态即庄园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两种经济形态是家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此外,与日本固有文化特征相关的"母权社会"、"氏族文化"、"武家文化"也是家制度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政治要素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大学通修课程群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百年一以贯之,但具体形态已走向多元."经典美文研读型"、"母语言语感悟型"和"中华文化认知型"三大课程形态是这多元发展态势的基本格局.主流形态"经典美文研读型"具有愉悦性、探究性和建构性三方面的优势,但急需解决人文主题的选择论证、经典美文文库的建设研究和选文教学内容的辨析确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以"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为典型模式的传统经济形态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典型模式的循环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