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中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为依据,首次提出一种一般的社会交往理论,表述了“社会交往”的一系列概念,如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个人交往与普遍交往、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等。并且直接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后来使用的生产关系范畴,精辟地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初步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引入历史观来考察,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结论,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导师在自己的全部丰富多彩的理论创造活动中,始终坚持了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且大大地发展了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哪些阶级曾经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一方面说明,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旧的生产关系和全部上层建筑就不可能发生变革,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雇佣劳动概念的出现,将其思路推进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层面,一条社会历史性的批判思路很自然地被牵引出来.这标志着马克思在资本批判的道路上从经验历史主义的道路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在这一理论视城中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探索才同时显现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这对我们在当下语境中阐释马克思哲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化概念有着双重含义.在对生产力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通过固定资本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本的生产力特征,而其中形式规定性的辩证介入又说明了这种生产力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在对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解说中,物化概念主要是通过物化的交换价值来揭示资本之为资本的形式规定性.历史唯物主义的物化概念应以揭示隐藏在物化现象背后的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本质为最终目的,这也是物化概念之历史批判功能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6.
赵志鸿 《东岳论丛》2012,33(7):135-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释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章“费尔巴哈”里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交往思想,即论及了社会交往与生产力、生产关系、货币、意识、阶级、政治法律、共产主义等方面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孤立的,实质上都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运用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方式来分析社会变迁和发展的这种方法论和认识论范式,立足“交往”这一存在之基,实行生活化、隐性化和虚拟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变革,树立主体间性思维,对我们今天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企业规模变动的探讨,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课题。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企业规模的理论内容,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是当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现实任务。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生产关系是历史的,社会生产力同样是历史的。不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而且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同样具有特殊的历史形式,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就必须同时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的全部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同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的研究。不是从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是结合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历史约束来展开的,正是在这样的限度内,马克思提出了系统的关于资本主义企业规模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企业规模被理解为由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变量,换言之,企业规模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特点,因此,它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马克思的一系列经济范畴的理论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做了"生产本体论"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的经典话语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即在为人们熟知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等矛盾运动的理论结构层次之上,耸立着一个具有统领地位的"生活的生产"的理论结构层次,据此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诠释为"两结构层次说".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活动即生活和生产活动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两者的互动生成过程体现为社会发展中工具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以及社会研究中行动与结构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研究从"生产本位论"的解构到"生活/生产互构论"研究范式的重构,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行动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26
马克思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交往理论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认为,交往起源于人的精神意识与物质生产的互动之中,也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交往在社会存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货币的存在必要性,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组织的框架,是推动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对交往的理解,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的最终自由。与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不同,马克思更注重交往理论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首次赋予交往理论革命式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通常一说到历史唯物主义,人们自然想到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阶级斗争等概念相关理论内容。但这些概念在历史主义原则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和在自然主义原则的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历史的解读,后者是科学的解读。本文认为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是在历史主义框架下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则隐藏在"历史"概念后面的历史观念里,本文就是发现这一历史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条件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能直接提出生产力经济学的概念。但在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时侯,对社会生产力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深刻地阐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律和原理;劳动要素的划分;劳动过程的研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节约时间的规律;资本家如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按比例分配劳动的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世界历史思想,他从实践出发,从生产力、交往、生产关系等方面来阐述世界历史思想,进而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科学认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正确应对全球化问题以及实现全世界人的解放、自由的现实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不仅明确地把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两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且指明了两对基本矛盾的不同地位及其辩证关系;同时,对社会基本矛盾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科学的阐发,不仅指出了一般情况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且进一步指明了在特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认为这一规律概括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理解马克思1845年哲学变革的两个要义;一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除实践主题外,还有现实社会历史的主题,特别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视点,脱离一定社会历史形式谈论实践不是马克思的本义;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进一步从实践规定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物质生产层面,由此形成从一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历史联结为理论中轴的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或者说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又是申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通常有三种提法: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的观念中,交换条件和生产条件一样也是生产力,交换方式与生产方式同属经济基础,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中介.经济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研究生产力和生产、交换、分配的方式,要更加重视交换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交换方式具有社会性质,要重视市场经济瓦解公有制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