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伯陶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8-68
己巳季秋 ,有不速之客过余 ,视之 ,谦谦君子人。寒暄互道名姓 ,始知来者乃有声齐鲁间、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 )李先生庆立也。盖丁卯余尝有《四溟诗话考补》一文刊出 ,而是年李庆立等四十馀万言之《诗家直说笺注》亦问世 ,因所同好 ,故结“疑义与析”之缘。以年齿论 ,庆立先生长余五岁 ,兄之可也 ;以闻道先后论 ,庆立先生丁未即大学毕业 ,适早余十五载 ,师之则可。亦师亦友 ,如切如磋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古人固先言之矣。此后十馀年 ,余与庆立先生虽无缘再晤 ,而鱼雁往还 ,著述互荐 ,未尝有间 ,益知庆立先生于治学真素心人也。《… 相似文献
2.
明清诗文研究是近二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领域之一。不少以往被忽视被冷落的明清诗人及其作品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明代“后七子”中的重要成员谢榛的研究就是如此。这是读聊城大学的李庆立教授新近出版的《谢榛全集校笺》后留下的印象。李庆立先生研究谢榛已二十余年 ,从 1984年到 2 0 0 4年 ,他在《文学遗产》、《中国古典文学论丛》、《文学评论丛刊》、《文史哲》、《文艺研究》、《文献》、《中国文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谢榛研究的文章30余篇 ,包括《谢榛… 相似文献
3.
谢榛驰骋诗坛60余年,至今,其著作刊行虽已3 7种,但仍显不够。从学术发展史角度看,聊城大学李庆立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着手谢榛研究,其时学术界对明代诗文仍极少涉猎,而对前、后七子的诗文创作及理论主张,更时或存有偏见,对谢榛其人生平际遇和诗作诗论误解良多。失误待纠 相似文献
4.
傅璇琮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3):31-33
当代对王羲之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探讨。中国艺术史中像陈道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大艺术家,期待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著作不断问世。《王羲之集校笺》即将面世,极具学术价值,做到了校笺与研究相结合,在裒集史料,点评人物事迹等方面,有许多拓新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庆立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00-113
本文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辩识、断句34处,正文校勘49处,附录误作佚诗重收23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文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岩画全集》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兆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全世界都发现了岩画。 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作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的最初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史前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情况;同时,岩画作为人类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精神产品,它还以其艺术、其美打动人心,因此它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8.
骆晓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徐震堮先生《也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一书,博究群籍,广征众典,于原书及孝标注之文字词语,考异辨讹,烛幽钩沉,妙论叠出,精诠累见,为学林所共赏,诚刘之功臣。抑拜读之际,偶或疑其标点有未尽当而致文义未安者。一孔之见,未敢自是。今以类各疏数条于下,就教于方家通人。 一、当读而未读例 相似文献
9.
杨明照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子论从汉到晋特别兴盛,这一方面是子部演为集部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子书逐渐式微文集日益发达的显著标志。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就是东晋初年写定的一部杰出子论。全书内容丰富,“词旨辨博”,尤其是对社会和文学,颇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分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0.
李寒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1)
马兴荣先生<龙洲词校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对刘过词中所涉及的人物大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但对有些人物还是注为不详,第59页所录刘过<蝶恋花>赠张守宠姬中的张守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赵旭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73-76,85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榛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完善清代学者严可均辑录的<全北齐文>、<全后周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存在的误收、重出、作者误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辨正,这为研究北齐、后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周薇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63-66
在王粲与刘桢的位次上 ,钟嵘视刘桢于王粲之上 ,刘勰正相反。他们的观点与评论直接影响到后人的王粲、刘桢之论。文章细析钟嵘、刘勰在文体论与重要审美范畴上的认识差别 ,阐明二人在王粲、刘桢位次上的不同观点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刘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何其芳全集>之外,有佚诗<梦歌>和<招>,佚文<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和<曾经是地主的农民>.这些散佚诗文,对全面评价何其芳的文学创作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顾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5):23-28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应在他父亲谢死后三年,谢死于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灵运之袭封当在隆安年间,他十五岁时(隆安三年,399)由寄养的杜治回家,应当就是为了受封。关于谢灵运与刘宋王室的关系,近人多强调其矛盾的一面,其实刘裕、刘义隆两代皇帝对他都相当尊重和宽容,他之所以一再受到打击,一方面是由于他卷进了刘宋王朝内部的纷争,二则也是他个人的贵族作风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6.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月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45-49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杨林秀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88-92
基于实际语料,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借鉴Halliday和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1985)对英汉学术著作中前言的语类结构潜势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两种语料中语篇结构中各成分的分布比较均匀,但都没有一个成分在语篇结构中100%出现,出现率最高的均为关于著作的内容和感谢两部分上,说明英汉两种语境下前言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一致的,这也是众多语篇能形成一个特定语类的前提.除了相似点之外,在其他成分的分布上两种语料有差距,说明了一个语类中的实际语篇结构会呈现多种多样,汉语语料中语篇结构所包含的平均成分数要多于英语语料,表明汉语的语篇结构相对于英语语料要复杂一些. 相似文献
18.
19.
严辑《全后魏文》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宏利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42-44,57
严辑《全后魏文》是研究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但此书成于一人之手,编辑成书时的问题也很多,本文就其中的作者误考、作品重出以及录文阙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