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程晞 《统计研究》1994,11(6):56-60
我国人口迁移分析程人口迁移、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剧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由于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很大,同时人口省际迁移是平衡地区生;"力布局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5,22(8):72-2
一、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迁移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可能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指出:比较经济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但瑞文斯汀(Ravenstein)是最早从人口学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人口迁移原因,并利用大量的数据总结出那个时代的“人口迁移规律”。瑞文斯汀提出了人口迁移的六个原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人们能迁移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二是有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三是人口迁移总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四是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女…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套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系统,以省级行政区和迁移人口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应用群集发现和互信息节点重要性评估的算法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引入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改进链路预测算法来预测迁移人口的潜在趋势.在此基础上,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及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现实状况相符,验证了这套方法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历来是人口迁移流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十年,人口迁移流动呈现显著变化,因而对十年来我区人口的迁移流动进行统计分析,将会对我区人口目标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的改善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迁移人口特征及影响广东商学院李惠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特征的人口在迁移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迁移人口中哪些人更容易迁移,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有何差异。这种迁移的选择性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我国迁移人...  相似文献   

6.
胡华清  刘旭 《统计研究》1997,14(2):42-45
 中国即将完成生育率的转变,人口迁移将成为人口变动的重要部分。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将人口迁移作为解决其人口负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迁移人口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迁移的性别上也存在差,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与非移民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第一次全面普查了中国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5年间积累的迁移人口,但是基于该次普查的按龄迁移模式一直没有见到报告,而迁移的年龄模式是研究迁移对人口变动影响的基础。四普中关于迁移询问的是五年前的居住地,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可得到五年以来迁移强度与流向的信息从而消除了短期波动性;但是,由于统计时间上的限定,迁移发生的准确时间无法确定,从而导致迁移发生时的年龄的不确定性,这些缺点使得难以求出分年龄组的迁移人口和按龄迁移率,并且有可能受回迁及多次迁移的影响而低估迁移的强度,对于回迁及多次迁移的问题无法从四普中得处结论,本文不予考虑。本文将给出基于四普的按龄迁移模式必须引入的假设,并给出引入假设后能够得到的结果,并对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年龄模式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50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人口迁移,一般来说是指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迁移不仅与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密不可分,而且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曲线是平滑的,然而,通过建国50年来我国所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可以看出,中国近50年来人口迁移的历程却有着大起大落的被动性。本文以史为据、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一、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亿人“闯关东”和“走西口”引起的人口迁移在建国初期,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恢…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计划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逐步削弱,农村人口的迁移权利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也迫使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谋求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规模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定性描述了引入省际人口净迁移因素的年龄别分城乡人口预测的思路;构建了考虑人口城乡迁移和人口区域流动因素的年龄别分城乡人口预测模型;对2009~2050年陕西城乡分年龄人口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构成、测度及现状等问题,从健康资本、经验资本和技能资本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潜变量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测度模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健康资本对于技能资本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健康资本通过技能资本对收入产生影响,技能资本和经验资本的差异直接导致其收入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技能资本和经验资本仍然偏低。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应该突破学历教育的局限,转向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国家卫计委2010年12月的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育和培训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参保概率;企业所有制性质、有无劳动合同,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参保;农民工各项社会保险的参保状况显著低于城城流动人口,并且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显著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不再是被动的社会保险获得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在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政策设计上,除了加强流动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之外,还应该严格落实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农民工作为社会保险扩面工程的重点人群,并将中部地区作为扩面工程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刘亮  章元  李韵 《统计研究》2012,29(7):75-80
 本文利用2010年人口普查昆山市经济开发区样本检验了户籍类型、外地户籍以及出生地的不同对劳动力进一级市场以及周工作小时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户籍劳动力进入一级市场的概率显著低于非农户籍劳动力,前者的周工作小时数明显更长;户籍登记地和出生地的不同对于劳动力能否获得一级市场的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但是出生地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要比户籍登记地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更明显,这表明对于农民工进入一级市场的地域歧视主要由出生的不同导致的。并且,户籍登记地和出生地的不同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周工作小时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家庭式迁移城市是真正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其家庭式迁移城市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制定政策以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有序转移的最根本依据.以西安地区为例,通过对西安城六区进行间卷调查,利用1 04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城市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发现职业收入、外出务工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有重要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制度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山东省951户农民工家庭的调查数据,利用多元Logit模型和扩展的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民工家庭向城镇迁移过程中迁移状态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初次离乡和定居城市两种演进形式的实现难度较小,而举家迁移和直接定居城市两种演进形式的实现难度较大;农民工家庭劳动力的城镇务工状况及其农村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家庭迁移状态演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如何在城市就业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是推进城镇化和提升农民收入以及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推拉理论",结合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实际状况,对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构建多元回归模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应当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培训"农民工"专业技能的力度;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壁垒,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从而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FDI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双明 《统计研究》2007,24(4):92-96
 本文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我国FDI的利用现状出发,利用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测算我国1994-2004年之间我国FDI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继而提出理性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璟  徐曼迪 《统计研究》2021,38(9):75-88
本文围绕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城镇家庭户机械增长和城镇存量住房拆除三项需求来源,设计了基于人口普查等公开统计数据定量测算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的系统性方法,对2001—2010年和2011—2015年间全国和各省份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期间新增住房供需关系经历了从基本均衡向供过于求的变化,同时存量住房拆除引致的被动需求取代城镇家庭户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引致的主动需求,成为新增住房需求的最主要来源。东、中、西部省份在新增需求规模、新增供需比、需求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还进一步对2021—2030年的发展趋 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由于三项需求来源均趋于下降,2021—2025年和2026—2030年间全国年均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预计将较2011—2015年间分别下降33%和53%。本文设计的城镇新增住房需求规模测算方法和预测思路能够为各级政府“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房地产企业战略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fertility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with qualitative methods,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cross-sec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final determinant of fertility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fertility decline and long term condition to keep population under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