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盐茶酒醋课研究高树林盐茶酒醋皆为人们日常生活食品,又都是元朝禁榷对象,均为官府统一控制,统一发卖物品,分别称“榷盐”、“榷茶”、“椎沽”等等。官府通过对此项物品禁榷的课敛,成为元朝财政的支柱,尤其盐课是元朝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但是,对这几种课税作系...  相似文献   

2.
元朝是中国封建大统一的时代.蒙古贵族于公元1234年灭亡金朝,统一了北方,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金朝末年,由于接连不断地战争破坏,北方地区人口锐减,元太宗七年(1235年)初次“下诏籍民”,结果“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873,781,口4,754,975”.与金朝明昌六年(1196年)的户口极盛时期相比,户数减少87.9%,人数减少了90.2%.公元1235年,是金朝灭亡的第二年,尚处于混乱状态.在此情况下统计的户口,肯定  相似文献   

3.
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持政者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元朝政治家张养浩所撰的政论书籍《三事忠告》,便是当时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真诚劝告。其廉政思想主要有“勤政爱民”、“廉洁公正”和“从严治官”等内容,迄今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元朝历史编纂学既继承了两宋、辽、金历史编纂中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对历史编纂的认知。最能反映元朝历史编纂学成就的莫过于对前朝正史的修撰和典志体史书的编纂,这两部分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成就所在。有元一代,产生了一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他们的历史编纂思想和经验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出于政权合法性的述求,明初统治者高调倡导“元正统论”,明初文人诗歌中的“元朝情结”与统治者的“元正统论”有密切关联,而明初各族属群体对“元朝情结”的表达,情形各异,特征复杂:明初上层精英对元朝的眷慕和上层贵族对元朝的猎奇情绪;元遗民群体对元朝的哀悼与伤怀情绪,这其中色目、蒙古族群及汉族文人各因明初的统治政策而表现出不同情形的感怀情绪;而明代普通士人的“元朝情结”甚至在明代中叶还隐隐若现。迟迟不能退去的“元朝情结”致使明代文学的真正更张迟至明嘉靖时期。一定程度而言,明初上层统治者及上层精英的“元朝情结”对明代文学的分期有着较为内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元顺帝和脱脱于至正年间主持了一场以“作新风宪”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运动,史称“至正更化”。这次“更化”,由于社会积弊太深、监察官员的腐败、改革没有把主要目标放在对中央官员的整顿上以及脱脱、顺帝等决策人信心不足等原因,最后归于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元朝在走向腐朽和衰亡的形势下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朝是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王朝。如何正确地說明这一时期的社会經济状况,是目前史学界注意研究的問題。在論及元朝的农业时,过去,有些人持以完全否定的态度,往往用“經济的破坏”一语来概括其全貌,甚至說历来先进的中原地区,这时,“人口銳减,土地荒蕪,愈益变成了落后的地区”。与此相反,近年来,有的人在批評上述意見时,对于元朝的統治大加頌揚,說在元朝前期,“生产力确实年年有所增长”,不仅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8.
蒙汉地主阶级建立的元王朝,在法制建设方面颇具特色,独树异帜,尤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忽里台”(大会)制、“军管军”、“民管民”、“法管法”各司其职的分工负责制以及比西方人更早实行法医制度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元朝法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蒙古原是金朝属部,成吉思汗受金官封“属部统领”,乘金朝衰败,称帝建国,接着出兵攻金,逐鹿中原。其继承者先后灭金、灭南宋,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其国号本为“大蒙古国”(在中原汉地称“大朝”),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新国号“大元”以示承继中原历朝统绪,同时保留原国号,遂称“大元大蒙古国”。元人以太祖成吉思皇帝为本朝开国君主,明初所修《元史》同此。所以元朝起始年代应为成吉思汗建国的1206年。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征服了直到小亚、东欧的西域许多国家,实行皇族领地分封,形成西北四个汗国,称“宗藩之国”。元朝皇帝是大蒙古国大汗,各宗藩奉为宗主,名义上统有包括各宗藩国的辽阔版图,实际上各宗藩国均自主统治本国;被宗藩称为“大汗之国”的元朝廷直接管辖之地为中书省和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十行省,以及吐蕃三道(算一个行省),这就是元朝的疆域。  相似文献   

10.
析元朝泛滥赐赉的痼疾舒炳麟关键词:元朝法律,官吏制度,贵族特权忽必烈建元后,借鉴金代制度,在以“藩邸旧臣”为核心的中原知识分子参议下,推行“汉法”,同时又部分地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种种制度。除给诸王后妃公主“食采分地”外,还对王公勋臣集团...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习惯法是早期游牧民族法律文化的缩影,也是元朝法制建设的特殊起点。元朝法制同蒙古法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蒙古族习惯法对元朝法律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使得元朝法制始终表现出封建法和民族习惯法的二元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说到元朝,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它军力的强盛,地域的宽广,这些方面在当时可以说都是处于世界超级地位的。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元朝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从科技水平发达程度的角度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朝代达到像元朝那样的居于世界领先集团之列的水平或程度。元朝的科学技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等都  相似文献   

13.
元朝对日本的东征及其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五次遣使日本,二次东征日本,均遭失败。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是元朝惨败的客观因素;元朝军队作战部署失当、人民存在厌战心理、元朝对日本东征的非正义性则成为元朝东征日本失败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4.
韩儒林主编,陈得芝、邱树森、丁国范、施一揆著的《元朝史》,于198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册,约七十五万字,共分十章,即蒙古国家的建立,蒙古的征服战争,蒙古国的统治,元朝的建立,元代的社会经济,元朝社会矛盾的发展,元未农民大起义,元代的边疆各族,元代的文化科学,元朝的对外关系。《元朝史》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全面研究元朝历史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元朝社会尽管存在着若干落后  相似文献   

15.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元朝统治时期,中原传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受到以草原游牧文化为背景的蒙古法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蒙、汉两种法律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了元朝独具特色的二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元朝俸禄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少平 《南都学坛》2002,22(1):22-28
元朝的俸禄制是在官制和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元世祖时官吏按品阶支给俸禄 ,至仁宗时最终建立较完备的俸禄体系。官吏的俸禄由俸钞、职田、俸米组成。和宋、金相比 ,支俸项目已大为简化 ,文官以月支俸 ,月末支取 ;以银两为俸禄颁发标准 ,实际上多以纸钞支付 ,间用白银。俸禄的货币化 ,表现出历史的进步 ,是元朝俸禄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地方官员普遍颁给职田 ,以补充在币值不稳时官员的俸禄收入。武官领俸时间依军队性质和所驻守地区不同而异。元朝俸禄制的建立和沿革是在保留了蒙古族的部分旧制的基础上 ,依然沿袭、继承了中原传统的俸禄体制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大规模地“括户”①曾先后搞过两次。最初是太宗窝阔台的乙未年籍(1235年),继而于宪宗蒙哥的壬子年(1252年)进行的。至忽必烈至元八年,规定了详细体例。其缘由见于《通制条格》卷二中。由于上述原因,辛未年籍(1271年)与户例———关于户计的规定公布下来。而带有上述前言的二十七条体例以及以下所见诸断例、有关军户的体例等,是提供关于元朝户籍的最重要的资料②。以下主要以此为基础试述户计的编成。但至元八年的改革,单是规定了有关的体例,并不是“括户”,这在胡祗 的《紫山文集》中说得很清楚。所谓“…  相似文献   

18.
明初史书中的蒙古元朝李焯然,著,苏宝贵,丁福禄译(一)“历史”这一术语,从容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我们已知的人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企望,所感知的一切事物。从主观的意义来说,历史是对出现在人类意识领域中所有活动的记录。但在中国的修史工作中,“历史”绝非...  相似文献   

19.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李华瑞“国亡史作”,这是汉唐以来修史的传统。但元朝人修前朝史时,却未给与辽宋金鼎立约二百年,幅员二万里的西夏王朝修一部专史,只是依据辽宋金三朝旧国史编成份量不大的传记,附于三部正史之中(《辽史·西夏外纪》一卷,《宋史·夏国传》二卷...  相似文献   

20.
《元朝秘史》这个书名,出现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并收入了《永乐大典》。它是蒙文的《脱必赤颜》一书的汉译本。后来出现过几种刻本,以清末民初叶德辉的观古堂汇刻本为最流行。 此书共分二集,正集十卷,续集二卷,写成时间为蒙古窝阔台汗(宪宗)即位的第十二年庚子,亦即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其时下距忽必烈汗(元世祖)建立元朝的辛未,还有三十二年之久,译为《元朝秘史》,显然是不恰当的。近数十年来,一些历史学者感到《元朝秘史》这个书名不恰当,把它改称为《蒙古秘史》,我认为也未必恰当。 从全书内容看,正集的卷一写蒙古的起源至成吉思汗(太祖)的结婚,卷二至卷十写成吉思汗一生的战斗业绩,续集二卷写成吉思汗攻打金朝及其逝世,到窝阔台汗即位为止。对窝阔台在位十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