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苗丽静  郭小楠 《城市》2019,(3):47-56
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备受关注,而如何实现二者的互动则更为重要,这关系未来我国城镇化整体的运行质量。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互动机制进行诠释,从有产无城与城镇化高成本并存、有城无产与城镇化低收益并存、产城割裂与城镇化低效率并存三大层面分析了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相互影响中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镇化经济力,完善城镇配套功能,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及强化城镇化中的市场化建设等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与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互动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媛  吴秀苹  胡宇橙 《城市》2020,(2):27-3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笔者通过回顾我国特色小镇发展背景,结合产城融合内在机理,分析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要素,并从目前已公布的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数量位居前五的省份中选择不同发展模式的特色小镇,对其产城融合发展实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是相对于产城分离的产城关系模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产城关系,当前,对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情况不能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新阶段指导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在梳理产城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从工业化发展水平、 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产城关系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个目标层、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突出了以人为本、 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理念在产城融合评价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驱动下产城关系的"新"特点,对各地区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守智 《城市观察》2015,(3):100-110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联动关系。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由于各种非理性、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往往轻视或者忽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拉效应",最终导致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产城关系"两张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鉴于此,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与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深度探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必要性和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寻求创新PPP模式与产业新城运营的结合点,全方位、立体化解析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片区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同时以中交集团成功中标的温州高铁新城为实践,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PPP综合开发项目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雷小波  郑培 《职业》2017,(1):118-119
一、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推手 1.新型城镇化 我国在2000年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城镇化"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城乡协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核心,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顺江 《城市》2017,(11):13-19
产城融合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福建省泉港区为例,探讨石化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策略.由于石化产业的特殊性,石化园区的产城失调不仅体现在与中心城市之间,更严重的是与新城之间.石化园区与新城之间的产城失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与新城不协调,主要是新城发展滞后;二是新城发展与城市功能不协调,主要是城市功能提升缓慢.石化新城产城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尽快提升城市功能.为此,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目标是构建以工业、 商贸和旅游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融合发展是核心,重在构建以现代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融合发展是基础,努力构建生产、 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郁鹏  安树伟 《城市》2016,(2):12-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对引领新常态下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增加区域制度供给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未来我国区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城市发展方式、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及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0.
袁钢  路国华 《城市》2015,(5):20-23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笔者就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以及产城融合这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投融资解决的是城镇建设中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产城融合则解决的是城镇建设的资金怎么使用,用到哪些地方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产业与城市布局的科学规划。概括起来是两句话:第一句是政府不能唱“独角戏”,第二句是规划不能任性。  相似文献   

11.
李庆 《城市》2016,(7):39-44
笔者以我国工业化进程为背景回顾了产城关系演进的历程,提出产城关系是区分城镇化超前和滞后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尺度,是实现有就业保障的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现阶段提升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手段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具有产业根基的产城融合发展替代房地产驱动城市建设的局面,营造有利于产城融合的政策环境优化产城关系,筑牢城市产业基础的同时,发挥城市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倾向和提升城镇集聚效益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艰巨历史性任务.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忽视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人口过度拥挤、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企业过度拥挤以及企业资源高消耗下的环境高污染问题,忽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快转向城市下的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和非均等化、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率下的城乡差距大拉动等社会问题,反映出城镇化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提高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质量,就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以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为手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聚集相统一,全民提高城镇自身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符合吉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湖南的快速城镇化与全国一样,都是一种"压缩型"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提高了发展效率,但也浓缩了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因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从粗放城镇化向精细城镇化转变,从"非均衡型"格局向"均衡型"城镇化格局转变,从单元城镇化向集群城镇化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陈伟  景龙辉 《城市》2016,(1):36-3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增长速度放缓, 但从长期来看, 新常态也孕育着体制改革红利、 潜在人才红利、 新型城镇化和 "一带一路" 战略等新机遇. 作为承担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 "试验田" 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从体制改革、 转型发展、 产业招商和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抢抓新机遇, 积极作为, 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努力探索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可定义为: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为原则、以科学发展来统领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上海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必须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关注速度向提升质量转变,突出有效增长和品质提升,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国际化大都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产城一体,是最近几年江苏、四川、湖北和安徽等省的一些市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创新路径,目前越来越得到理论界的认同,认为它是新型城镇化的可行之路。其中,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早的探索,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折射出"产城一体"发展的某些规律。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了若干启示,以期对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伍爱群 《城市》2015,(7):7-10
上海以其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迅速聚集了人口、技术、产业等生产要素,由此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速了上海城镇化的进程.建国后,上海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受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上海郊区的新城建设仍存在不够紧凑,用地集约性差;建设项目分散,存在碎片化;产城融合不够,有城无产;市区联动不足,开发无力等问题,要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民生保障、产业支撑,深化土地改革,完善设施建设等措施推动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致远 《城市》2016,(3):12-16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已经指明了在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笔者结合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发展规律、区域统筹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徐振强 《城市》2015,(1):55-57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为建筑工业的升级创造了战略契机.将建筑工业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三型创新”思路转型,是实现建筑工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对接的关键路径.依靠新型建材原料生产、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通过“三产协同”带动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农村人口高质量就地城镇化;以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产城融合,高质量实现就业和人居的协同提高,实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居住空间的充分嵌套,既是建筑工业升级转型的捷径,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新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