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中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授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侵略面前,蒋介石先是采取“不抵抗、不交涉”的政策,而后又过渡到“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最后倒向全面与日妥协,与日签订了《塘沽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及热河的占领。蒋介石对日政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国联的态度,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蒋介石依赖国联解决九·一八事变主张的提出 目前笔者所见到的蒋介石主张公理解决东北问题最早的资料是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秉承蒋介石旨意转给东北政务委员会的电  相似文献   

4.
简论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外交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赖国联是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外交政策。蒋介石在这一政策形成过程中确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他个人决策的产物,而是以国民政府党政要员早已形成的共识为基础。而从国民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欧美抑制日本的对日政策来看,它是“九·一八”事变以前对日政策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从国民政府与国联的关系来看,“九·一八”事变以前所形成的总想利用国联这一外交途径处理中国与外国军事冲实的决策倾向,是“九·一八”事变后依赖国联外交政策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行了在军事上不抵抗、在外交上依赖国联的政策;在对日交涉问题上,经过了由反对“直接交涉”到主张日军退出占领区后在国联“照拂”之下交涉的过程。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第二九七次会议前后,即锦州危急的形势下,南京政府开始标榜“抵抗自卫”,但“抵抗”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是一种姿态而已,其对日妥协的政策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有近80年之久。"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新一轮侵华战争的开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上涂上了屈辱而悲惨的一笔。从"九·一八"事变起,中经华北事变直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即对内加紧"剿共"和镇压人...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上海事变,国民党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这个政策,在华北事变后开始发生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宣告破产,“七七”事变时,仍然举棋不定,直到“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才被迫抗战。本文就“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转变的原因,以及它转变的作用和意义,试作初步探讨,请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 70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极力掩盖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然而 ,事实胜于雄辩 ,日本帝国主义对松花江水系水电资源的开发是其侵华历史的铁证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笔者谈谈东北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一、日本以武力强占中国“东三省”是实现其法西斯对外扩张政策的重大步骤,东北军民联合抗日,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下令不准东北军抵抗,在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沈阳全城,15万东北大军不战自退。不到一周时间,日本法西斯军队以不足2万人的兵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主要城镇和控制了12条铁路线,不到半年时间又占据了包括热河在内东北的大好河山。广大东北军民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军队的疯狂进攻,都义愤填,自动组织起来奋勇抗日。 1、东北军部分中下级军官违抗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部奋起抗日。“九·一八”事变当晚,驻沈阳北大营第七旅参谋长赵振潘率领部分官兵英勇抵抗,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冲出北大营;19日凌晨驻长春南岭和二道沟的中国守军同日军展开顽强的战斗,击毙日军68人,伤79人,27日在沈阳北红花岗附近部分东北军打死迫击他们的日军山口军曹和杉井等官兵多人;28日在郑家屯南一棵树附近,东北军第20旅656团1营营长于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不战而退 ,不仅仅是奉行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还有其错综复杂的内在原因。他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形势估计不足 ;对蒋介石、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幻想 ;事变前东北防备松弛 ,事变后希求事态不扩大 ,轻易撤兵 ,延误了战机 ,造成想战又不能战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一、“一二·九”运动是党领导的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的政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了反动军警的阻挠,举行了抗日救国大示威,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大举进攻。在国民  相似文献   

16.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东北大地就燃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因此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投降这八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是预谋已久的侵略行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决不是偶然的。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过,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的军事帝国后,便开始疯狂地对外掠夺。日本帝国主义素怀侵略中国之野心,他们乘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其主要目标是中国的东北,日本清楚,东北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地下资源,这对于资源贫乏,地域狭小而人口众多的日本来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9.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九·一八”事变前后,该报与日本侵华势力密切配合,其报道与评论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九·一八”事变后的《盛京时报》乘势扩张,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本文试分析《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与作为,从中管窥在日本侵华进程中,日办华文报纸的性质与角色。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动员和组织人民,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它的建立,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随后,日军又向关内发起进攻。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促进者的中国共产党,积极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努力。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