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对南宋诗人陆游的精彩论述,见诸《管锥编》者,尚多值得开掘探讨之处。钱先生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陆游诗学渊源的探讨,多考察陆游师法前人句法之处,其中对陆游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关系等均有言简意赅之阐述。第二,对陆游诗文成就的探讨,既有对陆游诗歌中对仗、用典等具体的创作特色给予精当的评析,也包括对陆游总体成就的评价,准确指出了陆游之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研究"之研究,亦即对前人有关陆游的评论进行分析和批评,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偏颇之论。第四,对于陆游诗文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处给予了批评,对包括陆游在内的宋诗的某些弊端给予反思,如"竞用新事","且表学问"等。钱先生对陆游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而客观地评价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明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3.
4.
张东亮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2):87-90
文学类型的演变现象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经常探讨与研究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管锥编》一书之中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钱钟书的文学类型理论,认为文学类型的“大体”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变体”的动态演化物,而“变体”作为新旧过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汪少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管锥编》初版于1979年,1986年再版,1991年第3次印刷,先后勘改讹文脱字数百处,多为排印校对之咎,亦有原稿失检错漏所致。是书成于忧患之中,检书不易;且征引繁富,校对困难,容有字句讹夺。本文复就管窥所及,勘正数十处,供《管锥编》读者参考(另有《校读札记》将刊于中华书局《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相似文献
6.
茅磊闽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3):55-59
《管锥编》的古汉语研究既有纯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对“丫叉句法”和“异质同构”的阐发,也有语言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探析汉字取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在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同时,又将它与现代阐释学相融合,从而推进了传统训诂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尹晓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52-53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关于诗乐关系的论述在具体阐述诗乐关系、对诗乐关系进行总结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思考.诗乐关系,与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各类作品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是相类似的.一个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总是会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即钱钟书先生在诗乐关系中所阐述的乐.作家的风格总是会伴随他的全部作品.本文就从这个理论出发,具体阐述李商隐诗歌的总体特点及其咏史诗特点,并借此进一步验证钱钟书先生之观点.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0世纪以来,《史记》研究呈现出喜人的局面。其中,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五十八则》以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感悟式的评点研究为基础,重点考证、评点了《史记》中的疑难字词和精彩段落,利用古今中外事例阐发义理,研究方法形式多样。尽管是微观研究,札记式评点,但可谓字字珠玑,散金碎玉。 相似文献
9.
茅磊闽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3)
《管锥编》的古汉语研究既有纯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对“丫叉句法”和“异质同构”的阐发,也有语言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探析汉字取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在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同时,又将它与现代阐释学相融合,从而推进了传统训诂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孙小著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成书于十年动乱之际的《管锥编》中含有思想解放的前驱之论 ,钱钟书于书中既留下了“文革”期间的种种话语痕迹 ,也用寓论于述的方式对“文革”弊政表达了种种忧思。如通过阐释“唯食忘忧”一语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通过议论李斯《谏逐客书》较早地提出文化开放的主张 ,通过肯定“甘食悦色”说流露出对“文革”左倾禁欲思潮的愤懑与拒绝。所以说 ,钱钟书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仍然不愧是一位“鸡鸣不已”的思想大家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钱锺书作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人物,之所以迟迟未被公认为是重量级的思想家,究其因,是不对钱1955年始撰《宋诗选注》至1975年《管锥编》脱稿——这长达20年的学思历程作深度阅读,便无计破译钱在特定语境所埋下的貌似散钱失串、实有内在理路的暗思想系统。尤其是《管锥编》在1972—1975年间为自期自律在黑暗岁月也应不失知识人尊严所留下的现代伦理秘笈,一旦在新世纪语境下被敞亮为公众也能分享的公共精神资源,这对滋润且提升当代国魂的新一轮价值觉识来说,怎么高估也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2.
郑延国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3):94-96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以比较的方法,对一些中国古代学人的诗文和莎士比亚剧中、诗中的许多内容进行了议论.从钱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窥视中西文人对不少事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取向.而且从这些比较中我们亦可以得到许多如何进一步做好外国文学研究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何明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59-64
从创作心态以及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看来,《管锥编》是通过对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的解读来诠释人生这本大书,探寻全部人类本性与观念的内容。《管锥编》中钱锺书对诠释理论与方法有明显的自觉,有自己的见解,并将之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见出:《管锥编》的诠释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具有诠释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欢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9-63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人的品格中存在"补偿反应",鉴赏文学作品时有"误忆增妍"的现象。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注者历来各抒己见。将"无为"理解为"顺自然的世界观",而将"无不为"解作"循理而举事的方法论",不但更贴近老子的学说,而且较为合理的概括了老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有关人物命运预测的部分史料能够应验,是有深刻原因的。预言者科学的观察与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以及流传中的附会与选择,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些史实。将司马迁笔下自我品鉴及他人品鉴的相关史料贯通起来,可以窥见其“究天人之际”良苦用心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17.
何明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572-574
<管锥编>诠释古代典籍是为了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古事时事相影射复相映发",所以它对古代典籍的诠释虽然是以历史为对象,但又视过去、现在与将来为一个整体,既"鉴古明今",又"察今识古",古今融合,循环诠释. 相似文献
18.
同单纯地释词析义,就诗论诗的诗歌教学模式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诗经》解读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提供了一种以诗解诗、情契理合、开放活泼的教学范例,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上挂下联,以点带面的联想式教学方法。这较之单纯地就诗论诗要丰富精彩得多。 相似文献
19.
论汉语词汇发展中的更替现象——以《左传》《史记》用词差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子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9-133
汉语词汇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在所表达的意义或指称对象不变的前提下,新旧词有更替现象.《左传》与《史记》两书相隔约300年,所记情节多有重合,其中有些词发生了明显的更替.从“舟—船”、“楹—柱”、“田(狩猎义)—猎”、“启—开”“疾—病(均疾病义)”5组词在两书中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春秋至西汉初汉语词汇更替的某些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潘铭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39-47
《汉书》继《史记》而作,以为汉绍尧运,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班固作为汉臣,以后汉臣子的身份编撰前汉的历史,殊不简单。以《史记》与《汉书》所载异同为讨论中心,从“述而不作”的叙事传统、歌颂汉德的叙事手法、互见之例以见褒贬忌讳三个方面,阐述分析《汉书》以汉德为尚的叙事原则,认为以汉德为尚乃是《汉书》全书的指导思想,但在歌颂汉德之余,《汉书》仍不失史书褒贬美刺的传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