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中职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途径。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试点与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深度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寻找最适合当地石雕石刻企业发展、培养企业后备员工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技术工人找出路。本文分析了现今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找到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动向、中职学生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并且完善其他中职学校流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制定最合适本校石雕石刻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使本校石雕石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实现校企共赢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而旅游专业作为一门以服务和技能为主的专业,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校企合作所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的反思和我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对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进行新的展望,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总结出中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使学校、企业共谋发展.同时指出,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学校必须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市场需求、适合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发展之路,它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之路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中职教育传统教学模式成因及弊端的分析,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对当前中职教育的现状与企业发展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合理性改革及必然性走向。中职教育应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对推动学校建设,学生适应、参与社会竞争大为有利,对企业的发展能大力促进,这也是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尤其重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令人堪忧,校企合作存在诸多不合理、不科学现象。校企合作应当坚持平等友好互惠双赢的原则,应当基于企业品牌的视角,校企相长,良性循环,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探索职业教育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培养计算机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探索的工作.本文从行业需求分析、校企合作论证、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合作价值等方面来阐述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来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工人短缺,以培养一线熟练技术工人为己任的中职学校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应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然而学校教育是以理论为主,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中职学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从探索适合学院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互利多赢,在结合点上寻求校企合作新突破;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抓好落实3个层面讨论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思路,提出校企业合作共同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模式日趋多元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提出的相关要求,高校也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新模式。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会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学校也能够为企业提供发展需要的人才,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从校企合作现状出发,具体分析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就业岗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校就应培养什么人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校的生命线,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因此应以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标准作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本文就如何实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有效衔接这一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提高对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评价调研,准确把握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构建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制度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就业岗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职校就应培养什么人才,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校的生命线,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因此应以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标准作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本文就如何实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有效衔接这一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提高对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开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评价调研,准确把握用人单位会计岗位人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构建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制度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创新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要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只有充满爱的严与表现为严的爱相结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引领学生在健康快乐的道路上前进.当前我们必须着手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办学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根据企业和学校的现实状况,职业学校只有立足现实,大力发展自我,不断增加自身实力,不断创造校企合作的条件,不断提高自身校企合作的“本钱”,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开发校企合作的发展动力,校企合作才能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是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探索和实践的一种办学模式."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就是将职业学校和地方工业园区建设捆绑起来,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融入职业教育发展,在职业学校建设中充分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双方在人、财、物、文化、社会服务等层面获得相互认同的一种模式.它是对"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该模式在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等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一、实施背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都要停留在学生到厂进行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形式化合作层面,因学校教学设备与企业设备一定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技术技能与企业对应技术技能岗位顶岗要求也必定存在较大差距,而企业因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不允许设备浪费和降低产品质量,不可能给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不能让学生到真正有技术技能含量的工作岗位顶岗,只能让学生做一些与所学专业技术技能关联不大的简单重复的机械式操作的工作岗位,也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无法实现产教真正融合,反而导致产教脱离。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前些年的校企合作也是如此,结果导致学生在企业生产性实习后,因感觉所学非所用,学习兴趣下降,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甚至流失率增大,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为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项目组通过示范校建设,认真研讨,决定建立健全校企项目定制校企合作模式,破解产教融合难题,纵深推进“分段、定向、逐级强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个常老常新的命题。在我国职业教育方面,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有待深入探究的新内容。研究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企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强化为经济社会服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