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之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封建名教(三纲五常)之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权之黑暗性、残酷性、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二是直接用以批判封建名教的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三是为反封建名教、提倡人之自主、平等确立理论根据,即建立一种哲学。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思辨逻辑讲,主要体现在对于“以太”、“仁”、“心力”这三个范畴的证明,故下面我们对谭嗣同哲学的阐述,也就重在揭示他如何证明这三个范畴。一 谭嗣同所建立的哲学,就体系的逻辑环节而论,是将“以太”作为最高范畴。“以太”是西方十九世纪流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思想家突破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选择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试图建构有近代色彩的本体论学说,对世界的客观性作出哲学上的解释。康有为提出元的本体论观念,奠定了中国近代本体论发展的方向。谭嗣同提出以太—仁学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严复提出质力相推学说,完成了对自然界的解释。章太炎提出二重本体论学说,彰显个性特征。孙中山提出进化本体论学说,基本上完成了由古代哲学形态到近代哲学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在目前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主张谭嗣同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近发表的张立文同志《论谭嗣同‘仁学’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一文(见《江汉学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也正是表述了这种观点;但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就张立文同志的文章谈一些意见,以与张立文同志及其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理性的滥觞到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启蒙理性所建立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和世界图景,经过科学观念的扩张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哲学的发展而走到自己的逻辑终局。现代哲学对生活世界重建的不同路径,既体现了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反叛的总趋势,又勾划出现代哲学不同流派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导趋向是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以及与佛学的会通.融合与会通之所得是理智与情感、逻辑与直觉、意义与意味的统一.就其与佛学的会通而言,上述结果在近代思想家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的佛学三命题:转业识成智慧,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量智到性智中得到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大力提倡变法维新,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谭嗣同崇尚实学,关注时政,对治事抱有深切关注和极大热情。这促使他将变革科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而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变革。谭嗣同将"变学校"视为变法之根本,而他寄予厚望的"变学校"质言之就是用实学("实事")变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事实上,实学情结使谭嗣同注重专门专业之学,并将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理学作为人人必备之知识。在他那里,前者属于专业教育,后者则属于通识教育。二者的结合既是谭嗣同对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回应,又与他的哲学理念、政治主张一脉相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如何摆正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这方面,谭嗣同的观点引人深思,对于当下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思想是谭嗣同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期,他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学说,以“气”作为天人关系的桥梁,实现了天人合一;后期,他接受大量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用“以太”概念改造儒学的核心——仁,再次达到天人合一。谭嗣同说,人在世界上有几件事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最为接近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两人的思想有同亦有异。无论康有为、谭嗣同还是梁启超都注重同的方面而忽视了异的方面。只有全面审视其间的同异,才能对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近代平等派的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都对平等推崇备至,他们的平等思想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第一,为了提升平等的地位,把平等说成是宇宙本体仁的基本内涵,致使平等成为宇宙法则;第二,在内涵界定上,把平等理解为绝对平等或平均,将平等的实现与大同社会联系起来;第三,借助西方传入的以太、电、力等自然科学来论证仁和平等。康有为、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相同性源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在本质上带有虚幻、抽象和绝对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场追求确实性的运动,这一运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而且改变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危及传统的哲学(形而上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将哲学数学化则是近代一些哲学家追求确实性的突出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哲学家对数学自然科学的向往与推崇,并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主义精神的形成。尽管如此,哲学的数学化或逻辑化最终导致了失败。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全面的。不同于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三大转向:一是科学化转向。近代科学和哲学分离,近代科学获得巨大进步,哲学模仿科学,追求成为严格的科学,导致哲学不再主要关注给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二是政治化转向。哲学和政治的结合导致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哲学政治化导致哲学变为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化导致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和享乐化;三是历史化转向。近代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哲学被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不能脱离历史时代,结果哲学陷入了历史主义的洞穴。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以中西哲学的冲撞与融合为其历史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在为独立自强的政治方案作论证或构筑其思辩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将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频频地向传统思想回顾,而在后者之中,王学又以其不同于正统理学的独特面目,受到了特别的注重。除了严复等对王学有所批评之外,从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再到梁漱溟等,几乎无不推崇王学。可以说,王学在近代形成了复兴之势,它与东渐的各种西方思潮彼此交织,对中国近代哲学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制约作用,后者决定了要深入地把握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便不能不对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谭嗣同生死相托之人,梁启超将谭嗣同称为自己“讲学最契之友”.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在谭嗣同死后,梁启超最早对谭嗣同的思想予以宣传和阐发,并在自己主编的报纸上刊发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梁启超在介绍谭嗣同的过程中,既肯定自己与谭嗣同思想的契合,又将谭嗣同与康有为归为一派,在有意无意间加剧了康有为与梁启超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一近几年来,关于谭嗣同的哲学思想,爭论颇为热烈。有人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用‘以太’代替了中国古典唯物主义所说的‘气’”;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的,他的“‘以太’与‘心’、‘识’性质相同”;最近,又有人认为谭嗣同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他用‘以太’的普遍性质和客观性质来解释自然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当他用‘以太有知说’来解释意识现象的时候,走到了庸俗的物活论,并通过灵魂不灭说而达到唯心主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前面而不谈后面,说他是‘杰出的唯物论者’;也不能只看到后面而不顾前面,说  相似文献   

15.
谭嗣同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在追求变法图强的社会理想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他以"仁-通"为哲学基础,从价值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了系统的伦理辩护,并提出了"申民权,抑官权"和"均贫富"的经济平等观。他一反传统社会中"崇俭黜奢",旗帜鲜明地提出"崇奢黜俭",在近代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体之辨:从康有为到谭嗣同魏义霞,陈章范同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启蒙思想象,康有力和谭嗣同对本体的殖构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比较和剖析两者宇宙观之异同,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他们的整体思想以及理解和评估中国近代哲学都是大有神益的.康谭二人在本体论建构上有着相...  相似文献   

17.
波普科学哲学的思想来源于批判精神。波普科学哲学的核心证伪主义 ,猜想与反驳的科学方法论 ,以及非决定论的世界观 ,无一不贯彻批判精神 ,在批判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 ,在批判中树立自己的观点。波普科学哲学的具体内容也无处不体现出这种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波普科学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 ,类似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式的“天人相分”模式不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 ,一批先进的思想家认识到 ,要想富国强兵抵御外侮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 ,而且要学习与之相联系的西方近代的哲学思想。他们着力介绍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式 (即主—客关系式 )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例如 ,梁启超就曾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初祖”为题 ,撰文盛赞笛卡尔和康德的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哲学 ;谭嗣同则强调“我”与“非我”之分 ,高扬“心”之力亦即主体性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哲学家中,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最为相近。两人的国学研究都以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为基础,对孔子的推崇也最为契合。无论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研究还是国学理念的建构,都在两人对国学经典的解读中得以贯彻,并且以更直观的形式反映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观与经典观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人对国学经典的个案解读既构成了其经典观的一部分,也构成了其国学观的一部分。通过比较,既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谭嗣同解读国学经典的不同心态,又可以深刻领悟两人国学理念的不同意趣。  相似文献   

20.
论萨特存在哲学的无神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无神论立场所指向的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 ,他认为 ,以崇尚科学方法、追求实证知识为基本特征的近代西方哲学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的无神论水平。他本人坚持从无神论立场上接受存在哲学 ,从而使存在哲学在当代获得了一种无神论的发展形式 ,他力求将无神论立场贯彻到人的道德实践领域 ,强调人的自由、责任只能在道德基础上找到答案 ,为此 ,他设定了自由论与决定论的根本对立 ,但由于受到存在哲学自身理论的限制 ,他最终未能为存在论建构出一门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