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桃花扇》是一部著名的古典历史剧,也是一部评价最为分歧的作品.建国三十年来,就《桃花扇》的思想性和它所涉及的有关孔尚任罢官问题,学术界曾展开过热烈的争论.持肯定说的同志认为《桃花扇》是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剧作,孔尚任因此而罢官;否定的意见则出现在六十年代中期,认为《桃花扇》为适应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力的佐证之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梁启超为《桃花扇》作注所用底本为暖红室校刻《汇刻传剧第二十三种》本《桃花扇》.梁启超用批注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来研究《桃花扇》,和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治学理路及其转变有关.他为《桃花扇》作注,主要是旁征博引、依据史实,指出剧中情节本事,介绍剧中角色生平.梁启超对《桃花扇》作为虚构叙事作品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同剧作本事、人物生平来说的移易时地,给予了理解和肯定,并指出了孔尚任具体运用的叙事技巧.他又能从舞台演出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桃花扇》创作的虚实相间.只是在几处情节严重失实的地方,梁启超对孔尚任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广泛吸取前代文学的艺术营养,那么,对距他时代不远的清初戏剧名作《桃花扇》,是否也有所借鉴呢?这就是本文要加以探讨的论题。一、《楼梦》广泛涉及前代戏剧,唯独不及《桃花扇》曹雪芹于中国古代文学造诣精深,《红楼梦》的描写广泛涉及前代作品,而于戏剧涉及尤多.写了不少演剧场面,且借戏剧构成情节敷演故事。如第23回回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苦心”.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往往借戏剧展开,其它情节也多涉及戏剧。我们不妨罗列一下《红楼梦》所涉及的戏剧作品:1、《西厢记》(2…  相似文献   

4.
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期间创作了《桃花扇》初稿,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正是有感于李香君的故事“新奇可传”,才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可见,他创作《桃花扇》首先是出于一种“传奇”的心理。孔尚任积极入世,1678~1681年三年之间,两次求取清廷功名,这期间的创作根本不可能抒发兴亡之感。事实上,他隐居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也没有任何一篇与抒发兴亡之感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扇》最初并非为表达兴亡之感而作。  相似文献   

5.
《桃花扇》是我们民族的故事。《桃花扇》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子。《桃花扇》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堪称是中国历史剧的典范。《桃花扇》还渗透着家国文化的因子。这种家国文化中的去国之悲也形成为浓重的文化心理,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桃花扇》还打上消费文化的印记,传奇《桃花扇》记述的晚明的故事,同时记述晚明的时尚生活。《桃花扇》描述的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艺术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6.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作《桃花扇》问世之后 ,立即引起了观众和读者的广泛注意。最早对《桃花扇》作出评论的 ,是与作者同辈的一批文人学士(如顾彩、刘中柱、李楠等人 ) ,他们大都有着和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思想感情 ,他们的评论 ,或揭示其内容要旨 ,或评价其艺术风格 ,多数都是即兴式的评点 ,随感式的议论 ,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 ,还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应该说 ,对《桃花扇》的学术研究是从 2 0世纪开始的。一2 0世纪最早的《桃花扇》评论 ,出现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在谈到中国文学尤…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眼中的《桃花扇》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桃花扇》与《红楼梦》的悲剧比较中,指出了《桃花扇》的悲剧特征,认为《桃花扇》虽与《红楼梦》同为悲剧,但其悲剧性则大异其趣。如果说《红楼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遍而必然的人生哲学悲剧,那么《桃花扇》只能属于借“风花雪月”及“人生之事”以写“故国之戚”的、偶然而“例外”的、“他律的”社会政治历史悲剧。《桃花扇》的悲剧性亦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问世之初,主要以抄本形式广泛流传。康熙间介安堂刻本是《桃花扇》现存刊刻年代最早的刻本,也是其后所有刻本的祖本,刻印精良。《古本戏曲丛刊》和《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录的《桃花扇》的底本,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康熙间两函八册本,但该本存在很多缺陷和错误。《桃花扇》最晚近的刻本是刘世珩(1874-1926)在清末民初主持、组织刻印的暖红室《汇刻传剧》本,并先后进行了多次校刻。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问世不久,即得到频繁搬演,孔尚任就曾多次在多地观赏自己的这部作品的演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桃花扇》流传和上演的地域更加广泛,但演出次数减少,有记载的演出仍多为全本搬演,但已有折子戏的上演。道光朝至19世纪末,有记载的《桃花扇》的演出绝大多数都是折子戏或清唱。《桃花扇》清代演出的流变,与传奇戏曲在清代的演出形态的流变、昆腔与地方戏的"花雅"之争的动态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底送南朝”。传奇本《桃花扇》是部启示录式的作品。很多人误以为侯李之间有爱情,从而衍生出建立在这种误解上的种种不同的结局。孔尚任借助高超的戏剧结构和别致的创作手法,着眼点更高,完成了最好的结局。文章重在探究其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及其结局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前半叶的《桃花扇》研究,囿于严峻的政治及社会环境,学者们主要着眼于对《桃花扇》政治层面的主题意蕴的阐发,但也有不少学者试图从文学层面审视《桃花扇》,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之目的即试图通过这 50年学界有关《桃花扇》研究的论文、文学史著及相关研究论著的考察,对其得失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桃花扇》进容美,是国内民族文化交流长河中,一簇美丽耀目的浪花,文学界的论述颇多,由于没有找到“鸡林之贾”,总觉美中不足,又由于对田舜年每宴必奏《桃花扇》的认识,多限于“故明恩德—家学渊源—颇嗜诗书—恒演《桃花扇》一怀念”这样二条轨迹,  相似文献   

13.
《长生殿》与《桃花扇》具有互补性 ,在题材选择上 ,前者偏于虚 ,后者重于实 ;情政选择上 ,前者偏于情 ,后者重于政 ;悲剧成因上 ,前者偏于内因 ,后者重于外因 ;哲理命意上 ,前者是悲怆 ,后者是悖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各以其独特风姿 ,共同丰满了中国古典传奇剧坛  相似文献   

14.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1):52-53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中,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高则诚《琵琶记》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洪口《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而《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如今,江苏省昆剧院将《1699·桃花扇》原汁原味地推出,乃南京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主人公形象、故事的情节模式等方面分析《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三部作品中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思想艺术价值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桃花扇》作为一部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艺术角度来说 ,《桃花扇》的成就不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而在于其赋予历史生活以戏剧性 ,在于其艺术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灭亡 ;从思想深度来说 ,孔尚任通过《桃花扇》这一文本形式 ,对大厦将倾之时的整个士大夫阶层进行了质疑 ,不只认定权奸误国 ,同时认为忠臣良将救世乏术 ,亦难辞其咎。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整个士大夫精英阶层不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社会底层人士高尚可敬 ,代表未来和希望。这就是作者力图表达的从历史兴亡更替中所感悟到的历史本质  相似文献   

17.
南明遗民心态和民族意识及阶级立场是生长在清朝初期的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重要思想根源。《桃花扇》刻划了南明时期主张进步的东林党人、腐败的权臣和进步的军队将领三类人物的面目。《桃花扇》以李侯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及其安危兴亡,寄托着作者思国忧民的心情  相似文献   

18.
0世纪百年内文艺思潮的演变,深刻地影响了对历史悲剧《桃花扇》的评价。1903年,梁启超从振兴“国民精神”的思想认识出发,打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义旗帜,并于1925年完成了注释《桃》剧的工作。他以治史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剧,“史识”多,但“艺识”少。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运用历史唯物论来评价《桃花扇》,肯定了作者孔尚任的爱国主义思想,评析了《桃》剧的艺术成就,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但自1962年9月以后,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极“左”思潮泛滥,孔尚任和《桃花扇》遭到了批判,“文革”中被彻底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思想活跃,孔尚任《桃花扇》的研究得以回到正常的学术轨道上,涌现了一批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作为历史剧,作者以静穆超脱的胸襟汇入易代之后人们普遍的痛定思痛,反观历史的时代潮中,与晚明史籍、清初敷陈万历、天启、祟祯三朝史实的戏剧不同之处是作者思考了个人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离合之情是读剧的中心情节,孔尚任强调了儿女之情与国家存亡的关系犹如皮和毛的关系,同时塑造了侯李这两个颇富文化信息的人物,形象地再现了南明金陵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征。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清初思想界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程朱理学和王、李之学。《桃花扇》对王、李之学的情欲观,程朱理学中的五伦之首忠君观都通过历史的进程进行了反思批判,批判的武器也是国家这一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令侯方域和李香君双双人道的结局安排是孔尚任作《桃花扇》的最得意处之一.孔尚任自称:“有始有卒,气足神完,且脱去悲欢离合之熟径,谓之戏文,不亦可乎?”并且对顾天石之改写为《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圆,以快观者之目”表示不满,“未免形予伧父,予敢不避席乎?”梁廷 在《曲话》中也认为:“《桃花扇》以‘余韵’折作结,曲终人杏,江上青峰,留有余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乃顾天石改作《南桃花扇》使生旦当场团圆,虽其排场可快一时之耳目,然较之原作孰优孰劣,识者自能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