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承日 《学术探索》2004,(12):99-102
儒家崇尚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多方面渗进与影响,含蓄蕴籍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59-65
从中国的儒道典籍以及被誉为"古印度《道德经》"的智慧典籍《薄伽梵歌》出发,能发现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在人性善恶关系、利义关系、万物本源的哲学核心、人生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生死轮回的观念等五个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不过,由于语言、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道"与"梵"的阐述方式差异、人格意识差异、追求"无为"的动机差异和实现和谐的方法差异。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统治思想最精彩的命题之一,这个命题的本质属性是判定中国古代有没有民主思想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把握.因此,民本思想与统治思想的关系势必成为争论的焦点.张分田教授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上下卷,73万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国内专家学者认为,"该课题是迄今在民本思想研究方面最完整和系统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及相关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礼论及仪礼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文明意蕴.一方面,文明源于情深,显示了"文明莫过于善"的思想实质;另一方面,情感要有涵养,也必须具备"文明"的气质."仁"是情感文明要达成的最高境界,而礼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建构性途径.情感文明寓于礼,礼练就情感文明.中国古代情感文明思想体现出合礼化原则、"仁义在先,情爱至上"的价值性取向、中庸性特征、等级性色彩以及"主善慎罚"的仁政倾向.中国古代"礼"的情感文明思想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自然法"的中西方法律思想比较研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中国古代有无"自然法"问题.大部分学者均同意梁启超提出的"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的自然法"观点以及将老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的"法自然"、"法天"、"无为"、"天命"、"天理"等思想一概称之为"自然法"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参加该问题研究的学者的范围比较狭窄、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对该问题系统、深入的论述和研究以及研究的范式和角度比较单一等.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34-138
"和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否认矛盾的存在,强调绝对的同一。陶瓷本身是"和实生物"的结晶,景德镇陶瓷文化受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的影响,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域外文化以及"官民竞市"的政治文化交互融合,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统一,"和同"思想奠定了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断,成就了其世界瓷业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文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萍 《东南学术》2011,(6):219-226
"丧服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与客观存在,不仅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法制特征,而且,其本身也成了直接的体现者。本文从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及其所蕴含的礼学思想、法制思想以及古代丧服制度改革对礼法思想挑战的反思几个方面来谈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的农耕个体经济、社会政治结构是形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基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短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因分裂而出现的"国"只能是中国境内的地方割据政权,而非主权国。这些"国"都有着共同的中国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其爱国思想属于中国爱国思想文化传统。古代中国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结合在一起,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古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质,而非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屈原和杜甫分别是分裂割据时期和大一统时代爱国与忠君思想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爱国与忠君思想文化传统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在当前如何更好地提升、转化,以适应当前的现实需要,怎样在当前语境下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髓,是进一步研究古代文论、反思古代文论阐释的重点。本专题从"和谐"的现代转换、"以意逆志"的再阐释以及对20世纪陆机文学思想阐释的反思三个方面选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把握古代文论的精华,发挥古代文论在当前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大都钟爱游历山水,欣赏绮丽的风景,为之感叹吟咏,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描绘风景美的游记、山水诗和山水画等,从上述作品里我们可以梳理出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推崇"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旅游美学思想,并且从游历山水的实践中总结出诸多旅游审美方法和经验,掌握高超的旅游审美技巧,如"游道"、"游术"等.我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旅游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建筑以及现代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开发上有很好体现,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随笔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塑造现代知识者的传统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随笔的影响.首先,哺育现代知识者有古代随笔中最可宝贵的"思想价值",这就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随笔一条重要的"发愤著书"思想传统.其次,中国古代随笔是中国知识者思维的典型产物,而其艺术的基本范式,一直影响和制约着后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随笔家的观察视角、艺术感知、审美趣味、文体创造等.文中,笔者概括的"自由性"、"家常性"、"理趣性",是中国现代知识者从古代随笔传统那里获得充分的艺术资源,成功完成了创造性的转化,而表现出来独具特色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7.
罗钢 《文史哲》2012,(1):5-21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追诉时效制度是指犯罪发生后,经过法定期限不提起公诉,求刑权即归于消灭的制度。在中国,这一制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舶来品"。然而,古代世界各国均普遍存在追诉时效制度。所以要解密"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虽然古代中国没有明确的追诉时效制度,但已显示出相似的思想。对古代中国没有出现追诉时效制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行中国的追诉时效制度实际继承了古代中国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周发源 《船山学刊》2015,(2):F0002-F0002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其中自然界的本原问题又是最基本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等其他方面的理解。船山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之集大成者,他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有许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人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20.
刘锦增 《船山学刊》2013,(4):167-175
中国古代的消费思想是极其丰富的,特别是先秦儒家消费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消费思想的主题,近来关于这些方面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本综述只能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消费思想与诸子消费思想比较、儒家消费思想的评价及对当前社会的意义、消费伦理思想等几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概况、主要线索和重要成果,择其要者,作简单介绍,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