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行为中的道德制约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网络的特性和目前的网络现状,笔者认为开展网络行为中的道德制约力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内疚、自责、空虚、自弃的分析论述了以道德的内在制约力建立起基于良心的网络自律的必要;通过对震慑、鄙视、唾弃、孤立的分析论述了以道德的外在制约力明确基于舆论的网络禁忌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按照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乃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观体系。这是笔者在一系列文章表述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学”者,说我的这种人道主义研究法中“没有主体”。为回答此诸难,剖析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人道主义如何表现于主体之人,特写成此文,回答“唯主体方法”。人道主义良心(简称“良心”),是自由平等规范被“内化”为人们深层心理结构中的自我道德审判机制的结果;它经常地表现为人们在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时,对所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的自我走向和评价能力。也可以说,它是人们对自己应当自由平等地对待他人并对…  相似文献   

3.
良心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而且是包含善恶成分的道德意识活动,但道德意识并非就是良心,良心只是指向自我行为的道德意识,因而它始终是一种反省的意识。良心与爱好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良心限制了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妨碍了良心的形成;但是,良心同样可以以义务感的形成来强化人们的爱好,爱好也同样可以促进良心即义务感的形成。良心体现了人们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最终支配权和至上权,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同时它还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道德的他律和自律,是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1  道德的他律与自律,古已有之,孔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是讲道德的他律与自律。他律与自律作为伦理学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自律指不受外界的约束,不为情感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他律,指依据外界事物或情感冲动,为追…  相似文献   

5.
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道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挫折性教育、自我评价教育、道德问题讨论、道德责任心培养、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等。在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过程中,应注意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道德自律的"引咎辞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引咎辞职”被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引入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一些规定、办法,并有一些官员因失职失责而引咎辞职。其实,引咎辞职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它还内含着道德自律因素,是制度安排与道德自律的统一。要完善引咎辞职制,从道德上来说,主要就是要提高官员的责任心,培养官员的良心和羞耻心。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是传播道德知识、培养道德素质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实现社会道德建设最终目的的一种基本方法,所承担的使命是传释道德、培育良心。其中,传释道德只是道德教育的初级使命,培育良心才是道德教育的最终使命。良心是个人在道德方面的总体性心理反应机制,是个人所有理性和非理性的道德意识的集成物,具有直觉性、自律性和道义性的特点。良心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有无强弱之差异,这一状况源自个人后天的社会阅历和所受教育的程度,因而良心基本上是个人后天社会化的结果。道德教育培育个人良心,需了解良心在个人那里的五条内生路径,即自然的类道德倾向、种族文化遗传在个人身上刻下的道德文化密码、个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体味、宗教信仰和人生信仰的驱动、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于人的必要性和意义。其中,除人际关系状况是教育者所无法掌控的之外,其余路径则都是道德教育可资利用的。  相似文献   

8.
自律是人的道德发展过程的最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律观是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吸收康德、罗尔斯和皮亚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柯尔伯格不断明确和完善他律和自律的区分标准,提出了关于他律—自律类型说的三个假说:即发展类型、亚阶段和理想类型等方法,从微观上剖析其道德自律观的内在因缘。柯尔伯格道德自律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肯定一定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其局限在于缺乏一贯性的经验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冷漠问题和道德滑坡现象.净慧法师晚年以佛理阐释良心,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开出了一济药方.他以佛性、佛心、本心、真心、大悲心来阐释良心,重塑了良心的崇高品格;以佛理守望良心,从佛教信仰论、因果论和五戒十善的规则来帮助人们守住良心;以良心净化社会,将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融入人们的心中,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净化和心灵的安顿.净慧法师的良心论超越了儒家良心理论的范围,他以佛学理论激活了儒家良心理论,为发挥佛教的道德功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加缪的写作中 ,“荒谬”和“反抗”是一对中心概念。前者概括了他对人在世界、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清明意识 ,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信观念的一种解构 ;后者表明了面对如此存在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即西西弗斯的方式 ,又是对传统人文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人性道德追求的一种重构和现代阐释。在现代虚无主义的浪潮中 ,加缪的思考是对价值人生的一种坚守 ,同时也是对 2 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用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代环境道德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道德建设应从环境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基本信条可以概括为:(1)人类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的进步;(2)人类理性就是在牛顿的物理学探究中得以典型体现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在方法和逻辑上体现为自然科学方法,它是人类知识探究的统一方法;(3)理性的进步(或知识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知识的进步势必导致道德进步。这些基本信条貌似有理,实际上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对理性主义发展观进行重新审视及超越,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对道德的支持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支持道德的依据在于,法律不仅具有合道德性,还有优于道德的独特品质。法律对道德的支持是通过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来实现的,这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过程。法律对道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主要表现为:法律支持道德的范围的有限性;法律重在规范人的行为,而不直接规范人的思想;法律的过度介入会削弱道德,遏制道德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应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综合整治功能,避免法律对道德的包办。  相似文献   

18.
丸山敏雄先生围绕德福一致的生活原则,建构了实验伦理学或纯粹伦理学理论体系,强调"天人相因,物我一体",人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伦理秩序,讲究文明礼仪;礼可以确定伦理秩序,德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实验伦理强调实践和即行,强调通过道德规范和礼仪约束个人的行为,并坚持养成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实践性道德教育的实施应有助于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在贯彻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必须注意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