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庸之道与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这并非是对“中庸”作出规定,但因此我们可看出孔子追求运用“中庸”方法的迫切心情和持之一贯的原则。子思对中庸作了充分发挥,认为它不仅“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2]亦即把事物两端的道理研究清楚、解释清楚,然后取其中点而用之,而且子思赋予“中庸”以“中和”新义,视之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并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要求,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也即认为感情处于“中和…  相似文献   

2.
尚荣 《金陵瞭望》2011,(28):70-72
“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曰尧酒千钟。则酒始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神农百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致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为历代学人所重视.清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而独存《天下篇》,以为“盖庄子自叙”.梁启超更推此篇为“研究先秦诸子学之向导.”可见此篇在《庄子》一书中地位之重要.《天下篇》首段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成,王有所  相似文献   

4.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工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5.
〔原文〕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  相似文献   

6.
好异尚奇之士,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欤(与)! 孙过庭《书谱序》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张怀瓘《<书断>序》汉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认为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7.
“岁赋其二”之争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岁赋其二”有两解。多数派认为“岁赋其二”表示一年缴蛇两次,少数派认为是表示  相似文献   

8.
一西汉经学秦政焚书,六艺寝熄,楚汉之际,天下纷争,文献散绝,学者闵焉!汉初但有易卜之书,至孝惠始除挟书之律,孝文复开献书之路,经籍众书,往往颇出。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为书之官,用董仲舒言,表章六艺,罢斥百家,学校甫兴,而书藏山积,太学诸生,成以通经为业,遂开我国历史上之经学极盛时代。于是治经者,莫不以汉儒为宗,说经者,皆重师法,口耳授受,其来有自,故非师法,则莫与之通。非廑此也,维时猶重今古文之分。今文者,今所谓隸书,汉世所通行之文字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此今古文所为分,由于文字之异一也。今文学者,主经世致用,发明微言大义,国家每有大事,辄引经文,折衷是非,以補法制之不备。(参阅廿二史箚记)古文学者,主传注训诂,多详章句典  相似文献   

9.
[原文] 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螘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春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群居 ,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填其所与处者焉。”  相似文献   

11.
授衣“授衣”是怎么一回事?《毛传》曰:“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此解是含混的,究竟衣由谁授?不清楚。《孔疏》进一步说明云:“毛以为周公云(毛诗认为《七月》是周公所作,故孔颖达阐述周公的意思):先公教民周备,民奉上命。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至九月中云可以相授以冬衣矣”。这意思好象是说民奉上命互相授衣。但是《疏》又云:“可以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则又似由“上”授之。朱熹《诗  相似文献   

12.
自古及今,不知几千变矣;自昨至今,不知几百变矣。天然之变有之,沧海桑田是也;人事之变有之,改态易象是也。天然之变,由于自然;人事之变,则在人为。自然者,影响于世界也实小;人为者,影响于世界也乃大。盖自古及今,万象之所以日新月异者,良以人为之变化致之耳。人为则世界变,人不为则世界始终不得变。是则变也否也,舍人为末,由自太古以至中世,变还迟  相似文献   

13.
一、幽州、幽都与嗄仙洞的关系 《太平寰宇记》称晋地道记载: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夏置幽州。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指晋时)列为北荒矣。从以上资料看:幽都是早于幽州而存在于祖国的北方,即虞舜以前就有幽都存在。《魏书序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王,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这一段拓跋鲜卑先人的传说,也是在虞舜以前的传说:再对照《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玄鸟、玄蛇、玄豹、玄虎、  相似文献   

14.
余贤群 《21世纪》2000,(5):36-36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其《李觏集》中有言:“吏之于民必相知心,然后治也,吏知民心则明,明 则政平矣;民知 吏心则信,信则 吏行矣。”为官 理政,一方面要 体察“民心”,另 一方面要使老 百姓理解“吏 心”。当官的必 须首先理解“民 心”,老百姓才 会理解“吏心”。 只有这样,才能 形成干群关系 的良性互动,从 而吏明政平,民 信令行。 对于“官” 与“民”的关系, 在古今中外的 诸多典籍中已 论述得相当清 楚。如贾谊鉴于 亡秦教训提出: “闻之于政也,民 无不为命也。国 以为命,君以为 命,吏以为 命……闻之于 政也,民无不…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心”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最系统完备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勰以“文心”名题,并释曰:“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誉人则“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并曰:“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吐露出对“心”的深爱之情。作者在《序志》篇的“赞”中写道∶“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  相似文献   

16.
学者至语     
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相似文献   

17.
梁代的著名批评家钟嵘在他的诗论专著《诗品序》里,是这样·探讨诗歌的艺术性的: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相似文献   

18.
余序选堂先生之《固庵文录》竟,先生曰:我诗词集亦将重梓,子不可无一言。余敬诺。选堂诗词,夏、苏、罗诸君子之序,言之详且善矣,余宁能越其樊。无已,则先依《文录》序中以先生与观堂、寒柳相衡量者论其诗,并进而与人境庐、万木草堂絜短长。观堂、寒柳,我国近世学人通中西之邮以治学者也。余事为诗,亦非墙外。今选堂先生之学,固已奄有二家之长而更博,至于诗,则非二家之所能侔矣。观堂诗早岁从剑南入,取径未高,不足与其蕴含之哲理相副。清亡后所作,最著者《颐和园词》,辞诚工矣,而为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评嵇康曰:“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陈长青先生《诗品注》解析说:“叔夜有超绝尘世之想,遨游快志,亦颇似魏文焉”。我以为,这种解释似不全面,也并不确切。从《诗品》中对嵇曹二人的品评看,在钟氏看来,超绝尘世之想,遨游快志之态,嵇康则有之,但曹丕却未必突出地表现有这样的思想,若有,则应当在同书论及曹丕时提及一二。其他一些文学批评论著和评注  相似文献   

20.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必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廷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诗赋与书法结缘久矣。古代文人多为诗、书兼擅者,又以毛笔为书写工具,有诗成必形于书,形于书则珠连璧合,美不胜收,这也是文人必须的一种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