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流动妇女的就业现状来看现有的福利制度所存在的缺陷。首先从流动妇女目前的就业渠道单一、工作待遇差和工作条件恶劣等现状来看流动妇女的就业真正是谁的就业;其次,流动妇女的就业需求无法真正得以表达与实现,同时流动妇女就业所能获得的福利保障低甚至空缺,说明流动妇女的就业与福利之间的关系在于体现现有的福利体制所存在的缺陷由此可能出现的矛盾关系。最后,从流动妇女的就业与福利的边缘性,对现有的福利体制如何改革与完善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结合目前农村女性外来务工者所受到的就业排斥现象,呈现对农村妇女就业进行排斥的主流性别意识,以及它如何使农村妇女对其进行内化而形成了自身的性别意识。重新审视现有的就业制度与主流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关注农村流动妇女自身性别意识,有利于减轻并进一步消除农村流动妇女受到的就业排斥。  相似文献   

3.
男女平等:对妇女发展的关注谭深谭深,女,1951年出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编辑。改革以来出现的一波又一波妇女问题给妇女界和理论界带来的困扰中,最集中的莫过于“就业困扰”了。因为就业状况在妇女,就不单纯是一个劳动力如何安置的问题,而是直接反映家庭中的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说到底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涉及两个要素和一个关系,即生产者要素和劳动工具要素以及两者关系.因此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改变.后一个转变则涉及到劳动密集度的改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就业产生影响.那么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如何保证高就业呢?  相似文献   

5.
回家,在妇女无奈选择的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美珍 《社会》2004,(1):35-38
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妇女的生存处境也因为多样化的选择而变得复杂起来。家庭和事业一直是女性的两难选择,在妇女下岗潮中,一部分妇女是主动选择回家的。然而主动选择是否表达了妇女的意志?当普通妇女有了主动选择的可能性后,什么因素会影响她选择放弃工作,这些主动选择的背后是什么?对妇女又意味着什么?我选择了一个主动选择回家而后又选择就业的下岗妇女的个案,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个案的主人名叫王倩,是一个经历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妇女就业环境的巨大变化的普通中年妇女,她的经历对于一代普通中年妇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重角色冲突中的中国妇女发展问题童芍素促进妇女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妇女广泛就业则是这种参与的一个标志,因而职业妇女相对家庭妇女已成为当代妇女的主体。然而,获得了就业权利与相应社会地位的当代职业妇女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却时感人生压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妇女就业[美]G.萨默菲尔德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改革毕竟要付出代价,这个浪价(特别是就业方面的代价)大部分要由妇女来承担。本文将通过受“社会技术”影响的“能力”和“权...  相似文献   

8.
技术变革可以促进社会变革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其具有了改变工作组织的潜力。我们将考察这些技术变革以及更早期的技术变革对社会性别关系与文化天花板的影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 :对如此规模的技术进步 ,女性是怎样施加和受到影响的 ?我们怎样理解发展政策中不断出现的矛盾 ?女性就业与技术变革在亚洲 ,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 ,妇女是以比世界其他任何发展中地区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进入工业劳动大军的。这是由于这些地区作为发展中的轻工业出口市场 ,构成了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在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中 ,年轻女性的就业人数…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革与中国妇女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变革与中国妇女就业谭深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妇女大量就业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中国在同一时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相似的表象背后掩藏的区别,往往为外国人──有时包括中国人自己所忽视。我以为,中国妇女就业与许多国家不一样之处...  相似文献   

10.
高小贤 《浙江学刊》2002,(2):208-211
生育健康是妇女的一项基本权利 ,同时也是衡量妇女生存状况及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妇女孕产期保健则是生育健康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一项有效的测定指标。本文选择妇女孕产期保健为分析对象 ,以社会关系分析法为主要框架 ,从国家、市场、社区以及家庭 /亲属四个方面入手 ,来看各种制度如何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对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孕产期保健造成不利影响 ,从而加剧并维护了贫因地区妇女的边缘化状况。并希望通过呈现妇女的阶级身份及性别身份与健康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来推动决策者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和关系中考虑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妇女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既受社会能否提供就业机会、就业选择自由和就业环境的制约,又受妇女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的影响。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流动与妇女就业的关系,为在当前新形势下,改善妇女就业状况提供一点新的思路。一、社会流动对妇女就业的积极意义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更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社会地位等等。它通常包括两种流动:一是水平的社会流动,即指人们在社会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变更了自己的居住地点或职业;二是垂直的社会流动。这是指在社会存在等级差别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从较低的社会等级上升到较高的社会等级,或从较高的社会等级下降到较低的社会等级,可称之为向上的社会流动或向下的社会流动;即使社会上不存在等级差别,职务的高低之分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从较低职务改换为较高职务或从较高职务改换为较低职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垂直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2.
人口普查局记录在案的每一种职业,包括装卸工和重型机械工在内,都是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所有就业的美国人中妇女占了40%。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妇女就业的增长是以牺牲男性就业为代价的吗?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导致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贫困带来的家庭对于妇女工资需求的强化及妇女运动的冲击,无论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还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妇女的就业率都有了提高,尤其在妇女非传统就业的行业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中的性别隔离的消除。以工业化国家的美国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泰国为例,在典型的女性非传统就业行业──建筑业中,女性仍集中在低工资、低技术领域,女性的技术培训不被重视。事实表明,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不同和劳动力组织化的不同是导致职业性别隔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男女平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城镇劳动力就业是中国 2 1世纪前期所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最基本的途径。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进步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注意借鉴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英国、德国的经验 ;调整和制定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政策措施 ,使中小企业成为容纳就业的最大蓄水池  相似文献   

15.
李幼平 《创新》2010,4(6):111-114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研究创业能够带动的就业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调查,分析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包括创业对就业率的正、负相关性和时滞关系,以及创业对岗位的创造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的负相关性。由此从政府、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就如何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被先进的机器生产所代替,劳动者的智力结构成为劳动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先天的体力差异,特别是由于男女性别所造成的生理差异已经不再成为就业的限制。而由后天学习所造成的知识差异则日益成为就业限制的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社会分工终于冲破了性别的差异。妇女获得了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科技进步给社会生产所带来的这一巨大变迁,深刻地改变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妇女。首先,广泛的就业机会使广大的妇女走出了家门,特别是已婚妇女走出了家门,进入了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是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以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姜振华 《浙江学刊》2002,(2):212-215
生育被认为是构成现有社会性别安排的逻辑起点 ,因此它对于妇女的意义是重大的。由于主流话语对妇女作为生育载体的再三强调 ,使得生育变成社会性别关系对妇女的限制 ;但另一方面 ,妇女也在积极寻求各种积极的策略及模式 ,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当代中国 ,由于计划生育、社会性别关系等因素的变化 ,农村妇女在生育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本文选择山东省荷泽市的闫村妇女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法和深入访谈 ,分析了闫村妇女生育选择的变化以及她们在生育中所采取的自主策略 ,借以反映农村妇女在生育观念上的变化 ,以及她们如何在生育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潜能。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后在妇女就业知识上存在着三种主流话语。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革命话语”来叙述,实现了对妇女参加公共领域劳动的动员;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妇女就业知识是以“素质话语”被叙述的,其在力图将妇女推回家庭领域的过程中压低了女性劳动力的价格;三是市场化时代,妇女就业知识以“男性强势话语”被表述,显示了市场经济与父权制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有关妇女就业知识的女性主体性也在形成,它显示出女性自主意识及其对人权话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