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面具文化是藏文化的一个文化因子。藏族面具文化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色彩鲜艳与和谐、造型夸张与写实、宗教功能突出、质地与造型多样等四个方面。其中造型方面的特点是藏族面具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贵州少数民族面具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分布状况、流布领域、渊源和衍变、开光和禁忌等方面,对贵州民族面具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关于藏族面具的分类问题,说法各异。笔者采各家所长,对藏族面具的类型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提出了新议。即宏观上将藏族面具分为功能类型、质地类型和造型类型等三个大类;微观上在三大类型的基础上又细分出若干小类,并对各类的内涵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数民族巫觋面具最初是巫觋行巫时所用的法具,后被认为具有法力而衍生出供奉面具和辟邪面具。在使用这些面具时,还没有融入世俗的娱人成分和审美意识;巫觋驱鬼逐疫用面具在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功能多样的傩面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之上,结合面具文化所固有的基本性态,提出了面具文化保护的基本模式,即:面具文化的保护要切实可行、运转协调,必须以面具文化为中心,以面具文化的有机载体--傩祭、傩舞、傩戏、傩俗为基础,以面具制作艺人和其载体的传承人为重点,以面具文化的文化生存空间(或叫场域)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相互链结的不可分割的保护模式.在具体实施保护的过程中,按照上述模式做到"四个重视":重视面具本身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重视面具文化博物馆陈列收藏和展出工作;重视面具文化的文化空间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近几年来所出现的某些流失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要认真研究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保护好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然而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间的每一种文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与别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藏族传统文化在初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与印度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历史悠久的印度文化对藏族文化中的医药学、天文历算学、文学等方面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文化融合为核心,详细的介绍了印度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中的寺庙“羌姆”是藏族面具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寺庙“羌姆”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藏族面具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以及苯教寺庙“羌姆”及其面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扒梳,同时也展示了寺庙“羌姆”及其面具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苯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根基和源头,至今仍顽强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包括藏族传统法律观在内的藏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和行为模式。苯教文化的万物有灵观、三元世界观以及重仪式的观念对藏族传统法律观念、法律意识、诉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藏族传统法律观。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的分析,深入探讨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作者在西藏大学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所作讲座录音整理而成,主要讲了四个问题:(一)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视点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二)从高原地理环境认识藏族的生活方式;(三)从高原环境认识藏族的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四)藏族的文化性格。文中许多认识源于作者多年从事藏学研究的积淀和在藏区进行田野调查的体验、观察与思考。文章对异文化背景的人如何认识和理解藏族及其文化提供了一个认识框架与思考角度,不乏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指路”现象。“指路”是指明远祖发祥地的意思,大致包括指路经、送魂、迁徙史诗、历史符号、谱牒、民族称谓等内容。在指路现象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出各族群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牢记族源、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农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因经济差距所产生的“推拉力”、“求异心理”和国家的政策外,传统文化对妇女的外流产生了一定的“迫力”。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低下,对妇女劳动成就评价较低,女性没有话语权等。当然,社会转型时期的多重价值观,也为妇女选择离开家乡减轻了心理压力,而这一选择也说明了在传统文化下,她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14.
古代埃及面具因年代久远、遗存丰富、内涵深厚、制作精美而享誉世界。文章从宗教思想、死亡观、丧葬礼仪等方面 ,剖析了古代埃及面具文化的生长条件 ,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面具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众多女歌手从刘三姐传说和歌谣中获取艺术养料。壮乡歌海造就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 ;刘三姐汉语山歌将各族女性引上社会 ;刘三姐精神鼓舞后世各族女性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亲迎之礼"在少数民族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许多较有特色的新婚俗,包括就妇家成礼、下婿、催妆、婿骑马绕妇车三匝、障车、百子帐、却扇、观花烛等。这些婚俗的出现及变异,反映出唐代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带来全世界发生变化的同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与联系得到加强,使得社会开放程度、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学术界不仅注意到了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分析全球化对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大批宏观和微观的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审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以“地方性”意识反观民族及其文化,会发现在对全球化时代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怎么影响、民族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怎么变化、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与认同及文化建设等问题还存在较大的阐释空间需要我们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技术有着本质区别的现代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器物文化和非器物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方面和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方面共存.现代技术的自主性是现代技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青海省城镇、农业地区和牧区的270名藏族民众为被试,通过对藏族地区新媒体普及情况、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以及藏族民众喜欢的媒体资源类别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网络、智能手机、数字广播电视、计算机及其网络给藏族民众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提出通过加大适合于藏族民众的媒体资源建设力度,转变思想,提高服务意识,建设一个方便访问和传播的藏语信息技术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中的作用,以村为单位实行数字广播电视的统一管理,尽早尽快做好光纤的村村通工作,进一步降低手机资费标准,减轻藏族民众的通信负担等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0.
西南少数民族歌场,是西南各族人民自古创造和传承的以固定时空展演歌舞与社会互动的综合性文化-社会景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是源自人类学的一个专业性概念,更是渊源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实践论产物。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的研究,过多聚焦于以歌舞展演为核心的文化表征,总体上缺乏文化整体观关照,鲜有与歌场关联的多重社会关系空间能动性的考察与深描。文化空间视野下对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进行过程研究,在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语文能力基础上,跟随歌场文化情境的流动展开多点民族志研究,应该可以进入并揭示歌场背后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与性灵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