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8世纪初,安多地区藏传佛教主要寺院禅定寺和拉卜楞寺之间缔结宗教文化关系,是藏族历史和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这种关系的缔结,对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广泛传播,藏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及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文章以历代卓尼土司和嘉木样活佛的宗教文化联系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禅定寺与拉卜楞寺的宗教文化关系,同时也概括了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结构与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从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的经济现状出发,分析尼僧寺院的所有制情况以及收入支出状况,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尼僧寺院的经济结构与模式,对藏传佛教尼僧寺院经济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业印母是藏传佛教出家女性中较为特殊的尼僧 ,亦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历史产物 ,在出家女性中享有很高地位。业印母不同与一般的尼僧 ,她们道行高深 ,佛学功底深厚 ,具有一定的成就 ,是某高僧大德依止的秘密佛母。值得说明的是 ,业印母作为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的一种类型 ,并非藏传佛教每个宗派都所拥有 ,她主要产生于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等早期形成的几大宗派。在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尼僧中 ,没有身为业印母的女众 ,因为格鲁派高僧不依止业印母。一、业印母在藏地的产生及其意义从 8世纪始 ,业印母产生于吐蕃藏地。吐蕃藏王赤松德赞时期 ,…  相似文献   

4.
佛教寺院的盛衰,除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诸因素相关外,无不与它的首领的才干和治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转世制度下活佛全权掌管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更是如此。建于甘、青、川边区藏族聚居地的拉卜楞寺,在寺主嘉木样历世的经营下,不足二百五十年,就高居安多藏区第一大寺的位置,被藏文史料誉之为第二西藏。纵观拉卜楞寺的  相似文献   

5.
有近300年历史的拉卜楞寺,因其在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而驰名海内外。但是,拉卜楞寺丰富的藏书及其对宗教、医学、艺术、工艺……乃至安多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贡献,却鲜为外界人士所知。拉卜楞寺目前收藏各类图书6万余函,可谓我国藏传佛教寺院藏书规模最大之一。该寺院发展过程中人才济济、大德辈出,为典籍的收集、著作及收藏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丰富的收藏为培养具备各种专业特长的僧侣(佛理学者、医增、艺僧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寺院成为培养各类人才的组织形式。可以说,拉卜楞寺院藏书,不仅在历史上曾对…  相似文献   

6.
久迈 《中国藏学》2012,(2):162-167
20世纪初,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发生了一次佛学革命。在安多"日绰巴"运动的推动下,在青海化隆底擦寺中,以格当洛桑华丹为首的僧侣向传统的佛学提出了质疑,并与权威佛学进行了一次论争,论争的地域逐渐扩大,从底擦寺衍伸到拉卜楞寺,又到拉萨哲蚌寺。碰巧的是,在论争的每一个阶段,更顿群培就在相应的寺院学习,并深受其影响。笔者梳理这一历史事件,并认为底擦寺论争奠定了更顿群培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当时为了迎接藏族活佛嘉木样·阿旺宗哲(嘉木样一世)来此地传经授道。僧侣及平民们大兴土木,开始创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寺院。经后人不断扩建维修发展到今天的建筑局面。拉卜楞寺坐北向南,座落于大夏河北岸的山间盆地上。依山傍水,寺南林木葱葱,河水潺潺。远眺琼楼玉宇,棕墙金瓦,廊檐垣壁,香烟燎绕,峰峦环抱之下的拉卜楞寺尤如仙境一般风光秀美,景色诱人。拉卜楞寺总称为“具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之为扎西奇寺“拉卜…  相似文献   

8.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是随着萨迦派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逐步扩大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 1 3世纪起 ,萨迦派尼僧不仅建有自己的僧团组织和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道场 ,而且曾出现过许多有成就的尼僧和女大师。在教义教规方面也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体系和法事仪轨。目前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境内和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位于萨迦县的仁钦岗尼寺 ,是国内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萨迦派尼寺 ,自古以来是萨迦派最主要的尼众道场。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安多藏区寺院林立,现存藏传佛教寺院以清代寺院为主,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觉囊派等.寺院类型也较为复杂,有一般性寺院,也有形成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寺院.形成过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信众通常结成牢固的供施关系,在“供”与“施”的交换模式中将社会生活编制在一张无形的权力文化网络中,对所在地区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桑浦尼乌托寺(以下简称桑浦寺)是藏传佛教发展初期的一座重要寺院,它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在藏传新因明学的开创和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通过大量而详实的文献资料,以桑浦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兴衰为主线,通过研究寺院历史发展的特点,对它的兴衰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洲塔 《中国藏学》2005,(2):81-88
韩达垅寺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县境内早期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藏文史料,对该寺的创建历史、活佛传承、主要建筑等进行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的寺院,是青藏宗教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地。它凭借青藏自然地理环境的神秘奇特和藏区信众对高原藏传佛教的极至仰敬,创造和催生出众多灿烂辉煌的宗教文化成果和精神奇迹。也正因为此,藏区一些声名显赫佛光远照的寺院的神秘和尊荣,不仅为中国藏区也为全世界的人所注目所崇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就是这样一座非常有地位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大寺院,在全藏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出现了迥异的女性观,其关于男女两性的基本观点虽然趋于两极化倾向,但是,女性包括出家的尼僧在藏传佛教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拉卜楞寺,在历代檀越河南亲王和历辈寺主嘉木样大师的苦心经营下,逐渐成为藏外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中心和西北地区喇嘛教最高学府.犹如一所综合性大学,僧侣修习内容包罗了藏族文化艺术的全部学科.音乐,自然是该寺修习的重要学科.它产生的二百多年来,以优美舒缓的色调、典雅肃穆的旋律、鲜明规整的节奏、深沉淳朴的风格,深受安多地区广大藏蒙民族人民的喜爱,具有浓郁的宗教风味和独具的艺术特色.它保留着我国古代藏族民间音乐和清代宫廷部分乐曲的古老风貌,为我们研究安多地区藏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音乐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故本文拟就拉寺佛殿音乐作一初步探讨,疏误之处,请同道师友指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属寺的传统称谓、主属寺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属寺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塔尔寺藏传佛教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享誉海内外,成为藏传佛教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但近年来藏传佛教旅游的持续过热,对塔尔寺的藏传佛教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带来的种种影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外,塔尔寺是举世闻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最早实行”以寺养寺”试点和旅游开发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尤其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整个藏传佛教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夏琼寺和却藏寺是青海著名的两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根据两寺僧人的口传和一些文献记载以及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两寺的创建者同属却藏活佛转世系统.两寺因同一寺主,宗教关系密切.同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却藏活佛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加之其他原因,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生武  苏尕藏嘉 《中国藏学》2023,(6):166-177+219
安多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藏传佛教寺院空间格局形成的必要前提,而西藏文明东向发展与中原文明走向一体,藏传佛教“主向北上”“逐步东渐”和历史时期中央政权扶植政策渐趋强化,及西藏地方和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等复杂社会历史影响,是这种历史演变和现状格局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显示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大势。文章结合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时空数据库数据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认为寺院总体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相对聚集性特点,东部形成一个极高密度区和一个高密度区,寺院之间空间冷热点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西梯度式变化。格鲁派寺院分布范围最广,宁玛派寺院形成青海—甘肃、青海—四川两条分布带,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和苯教寺院多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带。从历史来看,宋代佛教本土化形成,元朝快速“北传东渐”,明代格鲁派“脱颖而出”,清代格鲁派形成格局性覆盖。  相似文献   

19.
郑堆 《中国藏学》2002,(3):3-17
本文以西藏萨迦寺为例,就政教合一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所包含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学经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两种制度下的萨迦寺寺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总结出了"萨迦模式"的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印章,它既是历史的见证,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在拉卜楞寺看到那些各种质地的印章时,很自然地联想起历代嘉木样活佛在安多地区这块既贫瘠又神秘的土地上,如何利用这种权力来行使自己的政教大权,将拉卜楞寺发展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藏传佛教中心。虽然嘉木样活佛第一辈至五辈已成为历史人物,然而,他们行使权力的印章却至今保存完好。现就结合藏汉文史料,对嘉木样活佛的寺藏印鉴及僧侣中流传的印章作一简要考述,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