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观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去思考,人生观是否人人都有,是否与生俱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似肯定,其实不然,人生观如何分类,也值得探讨,笔者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一、人生观是后天习得的在论述人生观的著作和文章中,大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人人都对人生有一个总的看法,因此,人人都有人生观.”有的著述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人都有人生观,却也暗含着这一意思.例如:“这个观,那个观,如人生观、幸福观和道德观,说的就是对人生、幸福和道德的看法.”这些说法可能使人误  相似文献   

2.
J.熊彼特的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一书出版已经40年了,经过这样长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验证,他的论断究竟是否正确?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先不说熊彼特写文章的风格常常富于挑衅色彩,我们首先看他对于资本主义体系前途的论断。他在该书中写道:“资本主义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呢?否,我不相信它能够生存下去。”不过在这种斩钉截铁的词句下面,他打了埋伏。他说,至少在短期内(在论断这类问题时,一百年也算得上是短期),“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华社转发的美联社巴西里约热内卢五月十六日电,巴西南部坎皮纳斯大学物理学教授塞扎·拉蒂斯说,他经过十年的实验后,已证明光并非是以同一速度向各个方向运行的。他说,这就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关键部分,证明了相对论的不正确。达一重要科学新闻,拉蒂斯是在巴西物理学研究中心最近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宣布的。  相似文献   

4.
一1978年夏,J·福雷斯特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技术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模式的变动》的文章.他说,体系动态分析的国家模式清楚地表明,美国经济存在着长期的(45至60年为一周期)循环现象.这种长期循环现象本是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吉也夫提出来的.福雷斯特说,他的实验表明美国经济的生产资料部门存在着强烈的长期波动的循环模式.更有甚者,他说,美国经济正在走向另一次经济萧条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1982年第1期载文介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E.C.库兹明,文章说,库兹明(生于1921年10月)教授是苏联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苏联公认的社会心理学权威。他1949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心理学组,同年被推荐作该校的研究生。1952—1968年在列宁格勒大学普通心理学教研室工作。此时,他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苏联《国外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类)》1982年第4期刊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等管理学院教授G.斯泰奈尔的文章,分析总经理在公司管理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文章说,在现代条件下,总经理要用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来处理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有关的问题。对他来说重要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其中包括与国家调节和社会关系有联系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弗朗西斯·福山是最有天赋和最独具匠心的社会学家之一。 1 989年 ,当《国家利益》杂志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历史的终结”① 以后 ,他就闻名遐迩。此后 ,福山教授出版了 4本书 ,其中每一本书都阐述了新的问题并立即成为学术辩论的中心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兴趣。哪里有辩论 ,哪里就有批评。不能说福山的著作在学术界得到了一致的响应。例如 ,他的书《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② 是上述文章的发展 ,引起了一系列极具批评性的评论。后来 ,福山在《信任 :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③ 一书中 ,出色地分析了各种不同社会类型的社会心理特点 ,并指出了…  相似文献   

8.
据南斯拉夫《当代社会主义问题》杂志1983年第4期报道,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南斯拉夫于3月17—18日在贝尔格莱德经济学院举行了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南斯拉夫、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的大约100名学者,他们在会上提出了42个学术报告。Z.皮亚尼奇教授在报告中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是否处于危机中的问题。他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曾经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危机,而且人们对此有过许多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如何影响到它的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同过去断然决裂呢?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应如何看待不同历史发展背景的国家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现代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西里尔·布莱克与南京大学教师杨豫先生合写的这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杨豫先生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专攻现代化理论,并参加布莱克教授主持的“亚洲内陆现代化”科研活动,并就现代化与传统遗产的关系同他交换过意见,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写成此文,但文中的政治参与部分仅代表布莱克教授的观点。本文原文系英文,承蒙杨豫先生于百忙之中改写成中文,并承两位作者将全文惠赐本刊,在此特向他们致衷心的谢意!  相似文献   

10.
教授的脊梁     
蒋德海 《社会》2001,(5):4-6
著名学者费正清教授在他的自传中讲到 ,他一直无法理解现代中国史上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千百万受过教育的青年学生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红卫兵 ,他不解地问 :孔夫子到哪里去了?下面这个例子恐怕能说明一些问题。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也有少数激进学生 ,一觉醒后扬言要火烧校园内最大的瓦德纳图书馆,但后来没能伤及片纸只字。因为出师那天 ,有一列白发苍苍的哈佛老教授排在高堂玉阶之下 ,标语牌上只写了三个英文字 :WalkuponUs(踩着我们过去)。激进学生在围观人群的笑声中败退。 ①当然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文革”要由教授来负…  相似文献   

11.
《探求》2015,(2)
中国近代以来,围绕古今中西文化问题所展开的文化论争持续不断。尤其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今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异常激烈。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读经讨论,到五十年代抽象继承法争论,一次次的文化思潮在急遽变革的时代奔流涌动。这些文化思潮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主张的纷争和博弈,梳理并反思这些文化立场和主张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诉求,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历史评论》杂志1978年10月号发表久保田文次的文章《中国最近研究章炳麟的动向》.文章介绍"四人帮"时期沈濮论述章太炎思想转变过程的《从反儒尊法到尊孔读经》一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沈  相似文献   

13.
4月15日日本著名刊物《时事解说》刊登了时事社外信部记者名越健郎写的一篇题为《“南中国海问题”是东南亚最大的焦点》的文章,说“在南中国海,有南沙、西沙、东沙和中沙等4个群岛。不过,这些群岛的主权都还没有确定。”文章还特地强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日本军队曾控制过这些岛屿,不过,战后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一直到今天仍不  相似文献   

14.
赵合俊同志在《落后农村的包办婚姻析》一文中,对目前落后农村还盛行包办婚姻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在探讨包办婚姻是否违背落后农村青年的意志这一问题时,他认为在婚姻大事上,落后农村绝大多数青年“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并由此断言“包办婚姻同这些地方的情况相适应,而婚姻自由目前在这些地方还不可能实施。”我认为这不妥。如果作者说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落后农村大多数青年在婚姻上“乐意遵从父母的意志”,那倒还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认为今天在落后农村的青年们仍然喜欢父母包办他们的婚姻,那确实是闭目塞听了。诚然,目前落后农村基本上还是处于夫耕妇织、家长专权的自然经济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闭塞的地方,人们还是比较保守、愚昧、盲从。但是,今天的落后农村  相似文献   

15.
目前,正值21世纪<中国民法典·继承编>起草制定之际,除我国立法机关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草案)外,自2003年以来,我国学者梁慧星教授于2003年、徐国栋教授于2004年、王利明教授于2005年、张玉敏教授于2006年,先后主持草拟了四部"继承法学者建议稿"[1].然而,这些继承法草案或学者建议稿中的制度设计,是否与民众的继承习惯相符?当代我国民众继承习惯如何?我国在21世纪修改<继承法>应当如何才能适应民众现实生活处理继承关系的需要?这些都是现实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日本经济内部的各种失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显然,其起因是石油危机的影响。那么这些问题是怎样反映在劳动力结构方面的呢?笔者想在此提出双重结构重新出现的假说。双重结构理论,是一个老问题了,它是战后高速度增长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最先是有泽广巳教授提出的,他说:“军事占领结束时,首先考虑在战后复兴中,工人的状况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劳资双方在法律上虽然是平等的,但事实是工人和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这是为什么?很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谷鸣乔四郎教授去年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本刊去年第11期曾作过报道。这里发表的文章是他归国后整理的一篇讲演稿,译成中文寄给本刊的。  相似文献   

19.
张锡勤教授在他的《中国传统道德举要·后记》中把自己的寓所“命名”为“双知双淑斋”,笔者为此曾求教于他,他解释说,“双知”即生活上知足、学业德业上知不足;“双淑”即淑身、淑世。可以说,“双知双淑”不仅是张锡勤教授深刻的生存体悟和理性结晶,也是他塑造自身...  相似文献   

20.
关于货币危机研究的理论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金融中介尚未市场化、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否会转为贬值,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货币危机。文章基于这些问题对货币危机的有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析,并指出现有货币危机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的不足,希望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货币危机问题,尤其是为我国现阶段防范货币危机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