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面     
正别以为你懂东北人别以为你懂东北人《南都周刊》当人们想到"东北"或"东北人",总是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许多标签化的形象:从占据央视春晚多年的"赵家班",到有些低俗的"二人转";从雪村的"翠花,上酸菜",到毫无章法可循的"乱炖";从喝酒的豪迈到语言的风趣;从"占领三亚"到飙悍的"东北大妈";从林海雪原到老工业重镇;从人口结构老化到经济衰退……不能说,这些标签都是失实的,但是,标签化的结果难免遮掩了东北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小我 《今日辽宁》2002,(1):28-29
"翠花,上酸菜!"这是眼下风靡中国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曲中的最后一句独白.它带有浓重的东北腔,让人忍俊不禁.这首歌连同翠花上的那盘酸菜直让人咂舌品味.东北人实在,东北人豪放,东北人粗犷,东北人纯朴,可那上的酸菜是什么菜呢?  相似文献   

3.
细说"掰扯"     
东北人确乎很喜欢研磨事情的真相,证据是他们很爱"掰扯". "掰扯"是东北独有的语汇,通常的解释是"讲道理",如"咱俩掰扯掰扯,看看到底是谁的不是".显而易见, "掰扯"的意蕴要比"讲道理"有味道得多,其内里含有浓烈的情绪因素.  相似文献   

4.
曾与一位上海人吃饭,席间聊起他对东北土菜的印象.这位上海人用“搞不懂”来形容:首先是东北人爱吃炖菜,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食材搭配,都可以用一个“炖”字,在东北菜里进行尝试.像“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食材太多时还可以“乱炖”,这在海纳百川的上海菜里,都是很少见到的.其次是东北菜的量,别处盛菜用盘、用碗,到了东北,似乎只有把菜装在锅里、盆里,才更能体现出东北人的热情好客.不知东北人是谦虚还是因为人高马大,明明一大只肉鸡炖出了一大盘子菜,东北人却叫它“小鸡炖蘑菇”.连普通的鱼和虾,在东北人口中也往往被加上了一个小字.直到有一天,这位上海人见到东北所谓的大锅菜,锅的口径足有一米,他这才明白,什么是东北的“大”.  相似文献   

5.
东北方言通过词缀、叠韵的使用以及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使拟声词不仅用于叙述,而且用于描摹和抒情.词缀配合语音的轻重格式变化延长了生理之"气"的运行过程,从而使心理之"气"即情感的表达更为夸张和透彻.叠韵和儿化及语音的高低起伏格式一起强化了语义,折射了东北人的生活趣味.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东北人以情感和感受为核心的文化取向.东北民俗喜剧语言的押韵方式是对传统诗歌押韵方式的反叛,它在字数和句数上没有限制,词义、词性不讲究对仗工整,常用仄声韵,韵脚后附加助词或词缀,以及随时换韵和一顺边口的特点都和东北文化的快乐和狂欢特征具有同构关系,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中央作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尤如一声春雷, 不仅惊醒了拥有一亿多人口的东北黑土地,更吸引了世界目光。辽宁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的省份之一,计划经济的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很深。看过东北二人转的人都知道,东北人幽默、机智,富有创造力。但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正冻秋梨在交通不便、储存方法单一且物质匮乏的年代,冻秋梨是东北人冬日里的专属水果。冻秋梨,一般是选用东北的花盖梨、秋白梨、白梨,经过冰冻而成。东北盛产梨,以前保存水果的方法除了入窖储藏之外,冷冻算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人们发现秋天的梨经过寒冷的冰冻之后,它的营养没有流失,味道还会变得更加甘甜。有了这种储存的方法,在冬季的几个月里,生活在东北的人们随时可以吃到冻梨。只是有一点,如果想吃,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将冻梨放在水中浸泡、化冻,东北人  相似文献   

9.
去东北已经不下十来次了,由于投缘吧,对于这片黑土地豪爽大气的风土人情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记得有一次离开时我说了句发自肺腑的话:"我爱东北人!"在东北的几所高校中有一帮同道兄弟,在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中也是朋友一堆,都是一年半载不见面就想得慌的交情.  相似文献   

10.
题记:2012年8月3日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文献学家、考古学家、东北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先生逝世50周年。金先生是我们辽宁人,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东北的文化建设事业。他是东北有史以来惟一一位可与关内学者比肩的国学大师。他是辽宁乃至全东北人的骄傲,是我们最不应忘记的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是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借小孩之口说出了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东北人过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杀年猪、打年糕、送灶神、接财神、扭秧歌、贴窗花、祭祖先、拜大年……这种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过年习俗,同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有着很深的渊源。"萨满"为古通古斯女真语"Saman"译音,意思是"沟通天地的人"。古代,  相似文献   

12.
关东腊月     
正腊月是东北最冷的月份,也是最美的月份。白雪皑皑,冰清玉洁,仿佛童话世界。图为东北满族人家严冬腊月,关东大地冰雪覆盖。但是,严寒丝毫阻挡不了东北人红红火火迎大年的热情自家养的鸡在腊月也要好好喂上几天,尽量让它们再增加点儿分量。到腊月根儿底,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为春节的餐桌增加一道硬菜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冬天     
无声 《今日辽宁》2015,(1):76-79
身为东北人,关于冬天的记忆是与生俱来的。历史浩荡而过,所幸一些小小的瞬间留存于片纸之间,择其一二,追忆东北的冬天,追忆我们的冬天。林海雪原,大山大江,冬天跟东北的关系太密切了。我们期待过一场大雪,也曾害怕食物短缺;我们畏惧瑟瑟寒夜,也就更为向往黑暗中的温暖火光;我们贪恋清晨第  相似文献   

14.
正小沈阳有个台词说:"我在大街■■上地正溜达呢,有一小老妹儿,长的可带劲了……"这里的"■■地"走,很生动,形容东北人走路时,习惯前脚掌重重拍地所发出的声音。通常,外地人以为是"啪啪地",实际不是,而是"pi`pi`地"■,沈阳人和东北人都会说,也会用。不过,汉语词典中通常查不  相似文献   

15.
正"值得"这两个字很珍贵,因为这天下的努力不能打保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这些付出和收获,就能支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要上班了啊,就问一句,你头发收拾好了吗?一到年节,就好像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个烫头kpi,必须得利利整整、精精神神地打理打理头发,不然新一年就不算开始。但不知道为啥,在二三十年的理发经验中,屡屡交手的理发小哥都是东北人,以至于不禁要怀疑起来——Tony老师,你们是"东北特产"吗?  相似文献   

16.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东北有条第一定律,内容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估计外地人看了不会理解,但是东北人看了这句话,绝对会会心一笑——对,这就是咱大东北,“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甭管遇到天大的事儿,在东北,三五好友围坐在烤炉旁边,一边聊天,一边将肉摆上烤盘.  相似文献   

17.
到辽宁之前,有朋友提醒说:东北人善饮而好劝酒, 要留神。甫抵沈阳,主人便设宴款待。席间免不了敬酒,辽宁人好客而不显过火,豪爽而不失儒雅,酒宴节奏把握得体,展开井然有序,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之后,去鞍山、去营口、去大连,所到之处,全无外界盛传的“劝酒成风”一说。显然,面对振兴东北的新一  相似文献   

18.
东北匪事     
正东北出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但在过去东北的另一"特产"也举世闻名:土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土匪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有句歌谣形容土匪的生活: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东北土匪泛滥于清政府内忧外患之时,当年京剧《沙家浜》里有句唱词: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用来概括东北土匪的崛起倒是十分准确。  相似文献   

19.
<正>三亚小鱼温泉模式的亮点:农民不失地、不离乡、当主体、做主人,年年分红,就地城镇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凤凰镇在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进行了艰苦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形成了"三亚小鱼温泉模式",为撬动农村集体土地合理流转提供了新样板。  相似文献   

20.
庙后山遗址 第一个东北人诞生的地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达 《今日辽宁》2014,(2):42-45
正白山黑水,苍茫辽远,这片神奇的关外之地有着漫长的人类活动历史,可如果问,何时何地出现第一个东北人?恐怕很多人都难说清。本溪庙后山占人类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据考证,遗址最早年代距今约40万年以上,约和著名的北京猿人同期。因此,庙后山被中国考古界称作是"东北第一人"出现的地方。2012年,经再次发掘,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再添惊人发现。目前,庙后山遗址保护规划已经获得通过,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贾兰坡的凝视1981年,在本溪市山城子村庙后山的南麓山坡上,一个73岁的老人站在了洞穴前,黑框眼镜后面,深邃的目光泛出一丝惊喜。贾兰坡,—个让世界考古界肃然起敬的名字,他没有任何大学学历,却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孜孜以求成为世界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