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东北人到三亚过年或者过冬,这里面包含的土、"壕"、阔气、虚荣等关键词自然不在话下。但真相确实如此吗?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东北省三亚市""海南是东北第四省",用来形容聚集在三亚乃至海南省的东北人之多。甚至在大家传播的段子里,出现了什么"少数民族东北族"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伴随着东北人越来越多在冬天春节前后集  相似文献   

2.
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是东北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借小孩之口说出了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东北人过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杀年猪、打年糕、送灶神、接财神、扭秧歌、贴窗花、祭祖先、拜大年……这种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过年习俗,同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对萨满教的信仰有着很深的渊源。"萨满"为古通古斯女真语"Saman"译音,意思是"沟通天地的人"。古代,  相似文献   

3.
小我 《今日辽宁》2002,(1):28-29
"翠花,上酸菜!"这是眼下风靡中国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曲中的最后一句独白.它带有浓重的东北腔,让人忍俊不禁.这首歌连同翠花上的那盘酸菜直让人咂舌品味.东北人实在,东北人豪放,东北人粗犷,东北人纯朴,可那上的酸菜是什么菜呢?  相似文献   

4.
正小沈阳有个台词说:"我在大街■■上地正溜达呢,有一小老妹儿,长的可带劲了……"这里的"■■地"走,很生动,形容东北人走路时,习惯前脚掌重重拍地所发出的声音。通常,外地人以为是"啪啪地",实际不是,而是"pi`pi`地"■,沈阳人和东北人都会说,也会用。不过,汉语词典中通常查不  相似文献   

5.
细说"掰扯"     
东北人确乎很喜欢研磨事情的真相,证据是他们很爱"掰扯". "掰扯"是东北独有的语汇,通常的解释是"讲道理",如"咱俩掰扯掰扯,看看到底是谁的不是".显而易见, "掰扯"的意蕴要比"讲道理"有味道得多,其内里含有浓烈的情绪因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日都出现过"寻根"文学潮流,其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与中国东北作家均将"根"寻向民族的"雪国"。但文化有异,"雪国"自然别样。受"物哀"文化影响,川端康成的"雪国"风景"静美";中国"雪国"则峭拔"壮美"。对待生命,日本崇尚"消亡美学",《雪国》表现出对死亡的赞美;而中国人"贵生",东北"雪国"人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对待爱情,川端康成将爱情看做"徒劳";中国"雪国"则抒写着爱的"忠贞"。  相似文献   

7.
曾与一位上海人吃饭,席间聊起他对东北土菜的印象.这位上海人用“搞不懂”来形容:首先是东北人爱吃炖菜,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食材搭配,都可以用一个“炖”字,在东北菜里进行尝试.像“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食材太多时还可以“乱炖”,这在海纳百川的上海菜里,都是很少见到的.其次是东北菜的量,别处盛菜用盘、用碗,到了东北,似乎只有把菜装在锅里、盆里,才更能体现出东北人的热情好客.不知东北人是谦虚还是因为人高马大,明明一大只肉鸡炖出了一大盘子菜,东北人却叫它“小鸡炖蘑菇”.连普通的鱼和虾,在东北人口中也往往被加上了一个小字.直到有一天,这位上海人见到东北所谓的大锅菜,锅的口径足有一米,他这才明白,什么是东北的“大”.  相似文献   

8.
对中日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形态学入手,首先判断中日基本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文化特质和文化心态,并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从基本文化形态来说,中国前近代文化为"先进自主文化",近代文化为"自主文化";日本前近代文化为"后进学习文化",近代文化为"学习文化"。从文化特质来说,中国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官本位主义文化,尚"虚";日本前近代和近代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尚"实"。从文化心态来说,中国前近代以"大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从"大国文化心态"向"弱国文化心态"过渡;日本前近代以"小国文化心态"为主,到近代逐渐过渡到"大国文化心态",乃至"大国沙文主义文化心态"。中日文化差异是中日近代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值得"这两个字很珍贵,因为这天下的努力不能打保票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这些付出和收获,就能支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要上班了啊,就问一句,你头发收拾好了吗?一到年节,就好像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个烫头kpi,必须得利利整整、精精神神地打理打理头发,不然新一年就不算开始。但不知道为啥,在二三十年的理发经验中,屡屡交手的理发小哥都是东北人,以至于不禁要怀疑起来——Tony老师,你们是"东北特产"吗?  相似文献   

10.
东北方言通过词缀、叠韵的使用以及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使拟声词不仅用于叙述,而且用于描摹和抒情.词缀配合语音的轻重格式变化延长了生理之"气"的运行过程,从而使心理之"气"即情感的表达更为夸张和透彻.叠韵和儿化及语音的高低起伏格式一起强化了语义,折射了东北人的生活趣味.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东北人以情感和感受为核心的文化取向.东北民俗喜剧语言的押韵方式是对传统诗歌押韵方式的反叛,它在字数和句数上没有限制,词义、词性不讲究对仗工整,常用仄声韵,韵脚后附加助词或词缀,以及随时换韵和一顺边口的特点都和东北文化的快乐和狂欢特征具有同构关系,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11.
以日本遗孤为题材的《大地之子》是山崎丰子"战争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在中日都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东北,故事置于二战后至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山崎丰子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战争遗孤陆一心的视角解读"二战后遗症"——日本遗孤问题,并描写了冬季严寒,土地广袤的东北自然风貌特点,塑造了大爱、宽容的东北人形象。《大地之子》将中国东北描写得鲜活、生动,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东北的风貌。但是对战争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郑源 《东西南北》2009,(10):21-21
——我是故意的。 ——你别以为你说话与众不同.我就会注意你…… ——对不起.我是实力派!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好人"是一种最朴素的评价,也是一种最高的赞誉。"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辽宁从来不缺少好人。从建国初期的孟泰、雷锋,到今天的郭明义、罗阳,辽沈大地,好人辈出。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4年7月开始,辽宁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开展"辽宁好人"评选活动,并计划将之常态化,力图让辽沈大地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成为时代风尚。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辽宁好人"专栏,讲述好人故事,传递温暖力量。  相似文献   

14.
寻山·归家     
《青岛画报》2011,(2):38-39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山是有生命的,于是便有了辛弃疾"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你观山,山也在观你;山是有操守的,于是便有了孔夫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了严子陵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山是有境界的,于是便有了"黄龙三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山,磨练了多少人的筋骨和意志,承载了多少的梦想和希望,成为多少志士名流的栖身之地,隐逸之所。"  相似文献   

15.
有山有水,好地方.在这里可以"面朝大海",观赏"春暖花开";可以在"燕子飞时",欣赏"绿水人家绕";这里不仅"绿树村边合",还有连绵起伏的青山卧在城郭外.  相似文献   

16.
贺坤 《青岛画报》2007,(2):60-61
"如果你死了,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家",这是因一句承诺开始的故事.农村里讲究"落叶归根",所以即使背,赵本山也要把工友的尸体背回家,从深圳到重庆,从他乡到老家,虽然最后却得到一个被废墟掩埋的旧址.  相似文献   

17.
查洪德 《求是学刊》2013,40(4):130-141
"自然"论是元代诗学的一个时代话题。元代文人没有唐代文人那样强烈的功名意识,也没有宋代文人那样沉重的历史使命意识,他们愿意自然地活着,自然地写诗,写自然的诗。元代诗学倡导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宋人刻意为诗的反思。"自然"在元代诗学中,主要不是风格概念,而是关于诗歌本源和生成问题的思考,或者认为诗歌得自天地之自然,以为自然乃"目前之画本,胸次之诗材";或者认为诗歌发自人心,自然而然,发人心情志意趣之自然。至于诗歌如何臻于自然境界,或以为弃绝人为,纯任自然;或以为超越人为,复归自然,"句成而无锻迹"",篇成而无铸痕",功夫到处,圆融自然。  相似文献   

18.
去东北已经不下十来次了,由于投缘吧,对于这片黑土地豪爽大气的风土人情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记得有一次离开时我说了句发自肺腑的话:"我爱东北人!"在东北的几所高校中有一帮同道兄弟,在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中也是朋友一堆,都是一年半载不见面就想得慌的交情.  相似文献   

19.
正康典喜欢讲故事,他善于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二三十万新华保险的队伍公司要怎么走;也善于用颇具"文艺范儿"的文字,向投资者们描绘公司的愿景和战略。康典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金融行业经验——下乡做知青时当过"生产队长",并以此为笔名来谈"金融海啸";工作履历几乎覆盖了各类金融业态,被人称作"金融界活字典";本应"功成身退",却在61岁时,独自背着他的双肩包到新华保险报到了。2009年底,汇金公司成为新华保险第一大股东后,康典出任新华保险董事长。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越秀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2018,(6)
政商关系是衡量营商环境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政商关系存在的不足,关键是要推进好"新",营造新型政商"稳定器";着力于"亲",用好政商沟通的"润滑剂";把握好"清",拧紧政商交往的"安全阀",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凝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