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传播“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它唤醒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胡适正是运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武器,给传统思想学术界以极大的冲击,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或“现代的伏尔泰”。并且或多或少都从他那里得到过新思想的启蒙和思维方式的启迪。毛泽东同志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五四”时代的思想状态时,就曾直率地承认过这一点。他说: 《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还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康有为做了我的崇拜人物。(《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2.
蔡和森对中共党史学的贡献曾长秋(中南工业大学社科系)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二,建党初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1918年,他和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1919年,他赴法国勤工俭学,仅半年时间就以“猛看猛译”的劲头钻研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他的见解更具理论性和说服力。胡适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阐述问题,而傅斯年更多地从不同时代文学现象的比较中来说明问题。在对封建文学的揭露批判上,傅斯年与文学革命发难者和一些响应者不同,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愤激怒骂之中,而是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论述。傅斯年有关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对陈独秀认为文学“除达意状物外”不能“加以他种作用”的观点的明显纠正。在向现实学习语言的问题上,傅斯年的见解,得到胡适的首肯,认为是对他(胡适)的主张的“最中肯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罗章龙又名文虎,学名阶、仲言,湖南浏阳人,生于1896年11月。1918年参加毛泽东等发起的新民学会,旋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冯晓蔚 《中华魂》2010,(6):30-32
熊瑾玎,1886年生于湖南长沙。曾参加毛泽东等组织的新民学会,在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担任过教导主任。曾为毛泽东、何叔衡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筹措了旅费。1927年“马日事变”后,遭反动派通缉,于10月逃亡汉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任会计。后至湘鄂西苏区。任宣传教育部长兼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相似文献   

6.
申由 《金陵瞭望》2005,(10):8-8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蔡和森是中共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建党前夕就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共产党”全称,在中共创建过程中最早提出比较全面系统的建党思想,而且首先在法国将建党主张付诸实践,回国后实际参与创党活动,对中共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创建新民学会不是其建党思想的萌芽,直到蒙达尼会议他才提出改造学会为共产党的组织,因为会上出现改造手段和方法的争论和分歧,他放弃改造学会的计划,而试图改造工学世界社;他提出建立的少年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青年团而不是共产党的组织。蔡和森建党通信对于陈独秀、毛泽东及湖南党团组织都产生了影响,但对其影响程度应当作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由于政治主张相悖,陈独秀、胡适分道扬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独秀一生遭绑架1次,4次被捕。遭绑架那时他与胡适还不相识。后来的4次被捕,胡适均不遗余力地积极营救他。  相似文献   

9.
1915年9月,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发起了一场反对封建思想,解放“人性”的新文化运动。它使中国知识界进入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处于挽救民族危机的的迫切形势下,新文化运动的结果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野,使他们以自身不同的信仰、立场进行了历史性的重构,走上不同的“救国道路”。正是这期间,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革命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0.
蔡和森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钟穗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1918年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共同创建了新民学会,旋又积极倡导和组织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举家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并在短短时间内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屈指可...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把李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这一定位忽略了1920年至1922年间李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贡献。“一大”召开前,他与陈独秀、李汉俊一起积极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他是论战的主将;他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总书记的职务并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由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发起,会同安徽大学哲学系、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教育学院政教系、安徽大学研究生会等单位,于“五四”前夕,假安徽大学联合召开了一次“陈独秀胡适文化学术思想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陈独秀故乡怀宁县和胡适故乡绩溪县的专家、学者,以及全省社会科学界的有关领导和有关学科的教授、科研人员、研究生等计50余人。黄山分院院长钱耕森副教授致开幕词,该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寂副教授和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一般人总认为梁漱溟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东西方文化论战,是站在陈独秀,胡适一派的对立面,是东方文化派或顽固或顽固守旧派的主将与代表人物,他的文化思想代表了更为保守的社会层面,然而事实上,梁漱溟并不笼统地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反,他时常以陈独秀,胡适的同道自陈,胡的思想表示了某种程序的赞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梁漱溟没有限当时的东西文化孰优孰劣之急,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西,中,印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求拯救人类文明的良方,这不能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6.
郑伯农 《中华魂》2012,(11):9-10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变革史,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艺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文学革命"这个口号就是陈独秀在《新青年》提出来的,文章的题目叫《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他的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后来他也使用“文学革命”这个口号。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他本人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曾译配《国际歌》、创作《赤潮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1923年中国思想界科玄论战的基本情况和特殊性质,着重探讨了胡适在这场论战中的思想闻向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胡适实验主义哲学观和世界主义文化观决定他必然站在科学派立场上,既反对玄学派,又拒弃唯物史观派。他先后向玄学派代表人物梁漱溟、张君励、梁启超挑战,推崇科学派押阵老将吴稚晖的“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的人生现”,摒弃了陈独秀的经济决定论,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唯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特点颇多;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明显的留有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的印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可以说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就深受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主张在研究国情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他既不同于全盘儒化的梁漱仅,也不同于先西后中的梁启超,更不同于全盘西化的胡适,而是批判地对待中西文化,提倡在分析中国文化传统和研究国情的基础上来改造现实,并积极付诸行动,建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民族化问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就有关于文艺之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毛泽东的论断和见解使得这一论争获得第一次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深化民族化的认识至关重要,使中国文学界关于民族化的讨论获得又一次的解决。毛泽东关于文艺民族化的论断和见解,已成为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仍然是我们处理古今中外文艺关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民族化上为我们树立丁楷模。  相似文献   

20.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