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曹政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236-238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大学校园为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双向融合与渗透,依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因素,由大学师生在体育教育、学习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和导向性,并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功能。高等院校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层面的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新文化。由于网络文化兼具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渗透性及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因而,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内容和强度。 相似文献
3.
体育文化的特性呈出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继承性与融合性,因而其结构是一个可以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等层面作出诠释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4.
体育文化的特性呈出现时代性与民族性、继承性与融合性,因而其结构是一个可以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等层面作出诠释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5.
鲁志文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3
依据文化的层次理论和平衡理论,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结构模式及其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仍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特点,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的建构与优化应从更新观念入手,加大科学研究与经费投入,重视同社会文化的协调与统一.以期在新时期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科技人才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80-183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组织文化的状态影响学校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学校文化建构就成为学校功能实现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文化建构的价值意识角度分析,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群体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建构的实质就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其关键是建立群体共享的价值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7.
丛新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75-79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爱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依据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弥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力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8.
赵广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当体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时,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往往成为国家实力的表征.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为体育文化资源价值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9.
周中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115-117
文化与教育有着本源性联系。面向21世纪的成人教育理应以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通过进行观念的文化整合、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营造求知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实施文化建构,以此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办学品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樊申元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
由于现代竞技运动具有高度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特征,因此,必须对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造,有选择地利用,使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士密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1):91-96
进入 2 1世纪 ,中国面临着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受激烈的碰撞和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必须正视和予以解决的内在冲突 :1.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2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 ;3.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 ;4 .严肃文化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 )与大众文化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制约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 ,而问题的具体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文化建设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赵恒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2):25-27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达成这一期望,就需要解决高校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该问题导致了校园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出现了归属感的焦虑和心理认同上的缺失。高校文化社区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其建设来完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加高校的“软实力”,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继承与发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界定,进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能够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光大,将传统... 相似文献
14.
宋一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53-156
文化建设与发展,对于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范围看,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经验:以文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根本。总结国际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可以看到,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基本要素,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在当前,推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借鉴国际农村文化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5.
陈映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23-28
文章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结构中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它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地方性消费”受惠于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指的是具有特定消费惯习的文化主体是怎样以自身持有的地方性消费知识去经营物质生活中的各类消费。地方性消费生活是生态结构与历史进程的文化产物,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对地方文化系统的再生产。作为了解地方民众文化图式的独特视角,地方性消费研究是民俗学范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新疆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开发程度不高,新疆文化产业的发展尚未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模。新疆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新疆文化产业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走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体育文化共同体的重要源泉。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要以体育“本体性文化”和“内涵性文化”为基石,以共同的体育文化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回归与时代性折射为准则。通过寻找民族传统体育元素,重塑民族文化记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聚民族文化精神;依托民族传统体育赛会,构筑民族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交融,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整合民族传统体育成果,促进民族文化共享,进而实现新时代民族体育文化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纪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20-12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其作品既具有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学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时代精神,同时又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内真正地发现了人,他带着继往开来的巨大魄力及昭示永恒的深刻内涵引领我们超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其人文主义的戏剧创作蕴含了历史、现实、民族、人类之厚重的文化感。 相似文献
19.
汪振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77-79
概念问题是一个学科或实践领域发展的基本问题,体育概念作为体育科学的逻辑思维起点,至今仍未见统一概念,学界分歧较大。在跨界融合的时代,体育概念的界定必须融入其他学科元素,以拓展体育的内涵。从社会学视角来界定体育的概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内容。需要把“社会学意义”作为定义体育的核心维度,把“现代性”作为体育概念界定的重要方面,把“全球化”作为体育概念的典型特征,才能在现代体育的宏大叙事中,还原体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0.
顾晨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5-9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亦是华中八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抗日根据地属于物产丰富的平原水网地区,襟江带海,人口众多,工商业活跃,经济文化发达。同时交通便利,又靠近宁沪杭等大都市,文化名人聚集,知识分子众多,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