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冒顿单于是匈奴民族的杰出领袖,他南征北战,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迫使汉王朝订立和亲之约,在战争中屡获胜利,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发动的战争目的明确,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灵活多变,善于以弱示敌,麻痹对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威慑敌人。对北方草原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冒顿单于审时度势,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北方对其他游牧民族的战争,以征服、占领为主,意在统一蒙古高原;南方对农耕民族的战争,以胁迫、恐吓为主,意在获取中原地区的物资和财富。冒顿单于的军事策略的成功实施,把匈奴帝国带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也避免了汉匈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客观上为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八十一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由当朝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一手策划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儒法两家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而且在如何对待匈奴入侵的问题上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斗争的焦点是承认不承认汉武帝执政以来对匈奴族奴隶主贵族的抵抗是完全必要的,是坚持汉武帝的抗战路线,还是采取和亲、妥协。从汉武帝执政后,在总结了汉高祖刘邦以来同匈奴族奴隶主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经验教训中,逐步认识到写在纸上的东西只是个骗局。对匈奴族奴隶主贵族的入侵,只能用武力去反抗,用战争解决问题,而决不能用仁德去感化。因此,汉武帝坚持了抗战立场,动员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抗匈战争,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终于打败了匈奴入侵者,赢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3.
浑邪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邪部,地处河西走廊及新疆东部,扼守丝绸之路孔道,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她所属人口众多,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一年之内,被汉朝军队杀、虏及随同浑邪王降汉的,就有九万多人,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休屠部人。因此,无论就汉匈关系、汉与西域的关系、匈奴与西域的关系,浑邪部无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怪乎在汉武帝元狩二年一年之内,汉朝军队连续两次向匈奴发起的猛烈攻击,其打击对象都是浑邪、休屠二部,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八十一年二月,在汉朝的京城长安召开了盐铁会议。以大司马霍光和六十多个所谓“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围绕着盐铁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方面。《盐铁论·和亲》便是盐铁会议上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集中记录。我国历史上的汉代,自汉武帝开始,匈奴不断侵扰,边塞连年烽火。当时匈奴是西汉北方的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它拥有几十万骑兵,奴役压迫着几十个小邦,俨然是北方一霸。由于西汉社会制度比匈奴进步,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匈奴更是垂涎三尺,把西汉看作是一块肥肉。他们经常发动突然袭击,对西汉北部边境进行武装  相似文献   

5.
两千年前,盘踞在西汉北部的匈奴奴隶主军事政权,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声称“愿游中国”(《汉书·匈奴传》),妄图实现其鲸吞汉朝、牧马中原的野心。西汉军民没有被气勢汹汹的匈奴侵略者所吓倒,他们英勇奋战,取得了反对匈奴侵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汉武帝刘彻是这场正义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坚决执行秦始皇以来的法家抗战路线,为巩固统一维护新兴封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场空前规模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的奇观,是法家爱国抗战路线的胜利。今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析汉匈战争的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文字记载,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通往来最早开始于汉朝,即汉武帝建元中期汉中人张骞三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126年第一次前往西域,原打算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北方强敌匈奴,但没有成功.公元前119—115年又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算联络乌孙与西域其他国家共同对匈奴作战,均由于中途迷失方向,目的没有达到.但他的副使堂邑义却因此到过大宛、康居、  相似文献   

7.
武帝以前高祖、惠帝和高后时期,由于国势不振,汉朝试图通过和亲来“约束”匈奴侵扰。但是,匈奴一再背约的现实,迫使汉朝统治者对以往单纯依靠和亲以消弭匈奴入寇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文景之世,在继续与匈奴和亲的同时,还采取了向西北边地移民和入粟于边以拜爵、除罪,建立官营牧马苑和鼓励民间养马等积极防御措施,使汉朝在西、北边塞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从而为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西汉王朝为打击匈奴而通使西域。为了使西域诸国与匈奴断绝关系,和西汉王朝一起攻打匈奴,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地,西汉对西域诸国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匈奴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对汉朝称臣;汉王朝为巩固汉匈的君臣关系,对匈奴进行了经济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9.
乌孙,是汉代我国西北地区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之一。她原居甘肃河西地区,后来西迁伊犁河流域,是汉武帝为实现“断匈奴右臂”战略所争取的主要西域部族之一,汉宣帝时隶属汉朝,对汉朝在西域和匈奴斗争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对她进行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基本上实行与匈奴"和亲"的政策;此后十多年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以制服匈奴;漠北之战以后,又代之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策略;汉武帝以后,汉王朝对匈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汉匈双方虽有君臣名分,实为兄弟之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是与其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汉匈双方的力量消长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对于汉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军事和国际贸易方面。所以,自从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实行屯田以来,随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东汉与羌族的战争,西北屯田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又随着西北地区的作用减小,汉政府渐渐放弃屯田,并趋于废停。屯田土地在此过程中,所有制形态也就产生变化,由原属国家所有的公田逐步私有化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时期的汉匈战争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天津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发了王连升同志的《关于汉武帝评价的两个问题》一文,对汉武帝打匈奴及其推行的工商政策进行了“重新研究”,提出了新观点。王文认为汉匈战争是汉武帝时崇武派占了上风挑起的.汉武帝是战争的肇事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谨提出不同意见与王文商榷。  相似文献   

13.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两次率精兵出击河西地区的匈奴,最终使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这两次战役中,霍去病运用了速战速决、寻找主力决战、迂回包抄、灵活机动、隔断羌胡等战术,充分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问题,一直聚讼纷纭。从史学界讨论情况来看,对景帝以前战争性质的认识大体一致,即汉朝进行的是自卫性的正义战争,而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关于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反侵略”性的正义战争。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黄茨娅 《中华魂》2013,(14):55-55
李陵何许人也,他乃是西汉将领李广之孙,应该说来,李陵擅长骑射,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人缘皆好,是汉朝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将。公元前九九年秋天,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兵出师匈奴,战斗打响之后,李陵又主动请求五千步卒,与匈奴八万军决死恶战,他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原本,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即位以来改变了以往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动武。连年战争消耗,引发了经济困难;为此汉武帝决定任用商人为官,进行经济改革。他们相继推出一系列经济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但也将其贪财好利的不良风气带入官场,对西汉吏治造成恶劣影响。汉武帝采取措施对吏治加以整治,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由于汉匈战争,董仲舒的思想对匈奴并没有机会施展.由于有唐蒙凿路和张骞考察所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决心对西南夷进行开拓与经营.因西南夷地理位置特殊,且在"四夷"中军事实力最弱,不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当汉王朝把军队集中于北部边郡,便不可能对西南夷采取像对匈奴一样的武力攻伐.对西南夷的经略实为汉王朝推广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空间.这一儒学思想的实施集中体现在西南夷的开拓道路、置吏及移民方面.汉朝经略西南夷成为董仲舒思想在对待夷夏问题上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西南夷的开拓奠定了儒学的正宗地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成为此后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匈奴和亲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曾建立过一个十分强大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其他民族保持着时战时和的状态.其中,和亲政策在匈奴处理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尤其是与汉朝的关系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骄踞接受到被迫提出,从轻视到重视,从仅与汉朝和亲到运用和亲拉拢西域乌孙、车师等,匈奴对和亲的认识不断发生转变.可以说,在与汉朝的互动中,和亲逐渐成为匈奴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汉朝运用得更为灵活.  相似文献   

20.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史界对秦、西汉与匈奴关系探讨甚多,但对东汉与匈奴的关系研究似嫌不足,特别是和帝时期汉匈战争的研究还比较肤浅,长期以来总认为它是一场正义的、有积极影响的战争。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此,对这场战争作出了全新的分析,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教。和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一场条件不成熟,而且师出无名的战争。战争不仅是军事竞技场上统帅谋略、军队素质优劣的角逐,而且是经济贫富、政治清浊的较量。东汉章帝以来,经济明显衰弊萎缩。水平十八年明帝崩,章帝立,“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究、豫、徐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