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部署SS-20导弹,北约与华约的核均势遭到破坏,直到北约落实“双重决议”后才得以重新恢复。而“双重决议”又是在联邦德国的推动下萌芽的。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均势战略是施密特总理促使双重决议萌芽的理论依据;第二,欧洲核平衡的破坏和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及其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迫使联邦德国积极寻找对策;第三,联邦德国民众对苏联人的不信任及其比例的提高为施密特对华约采取强硬政策提供了民意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分层理论和"代际公平"理论视野下,以蒙古族村落社会结构变动现状为研究视点,对蒙古族"双重边缘"阶层出现的路径进行实证化分析的基础上,为其配备了这种"资格"的充足理由;进而对"代际传递"不能正常运行的诸多原因为张扬点,强调"代际公平"合理传递的无比重要性;最后以"社会关爱"理念出发,对他们刻不容缓地进行政府和社会援助视之为本研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杀鱼弟"作为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做读书郎却愿为杀鱼工,发现隐藏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失学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问题从失学因素、隐性失学现象、失学所带来的危害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设"两美"绍兴是绍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推进"两美"绍兴建设,需要深入实施"重构产业与重建水城"的"双重"战略,努力实现人、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创造是审美创造,审美创造主体具有“双重主体性”。“双重主体性”是创造者面对对象与自我、情感与理智、自由与限制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意识形式。“双重主体性”及其在文本中不同的传达方式可以产生千姿百态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现代主义史诗《诗章》中的"荒原"意象与贯穿始终的"救赎"意识,得出诗中的"荒原"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被人类破坏的自然,也是人类心灵的荒芜。诗中的"救赎"不再是依靠万能的上帝,而是遥远中国的孔孟之道中仁孝治国或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它们或许是拯救当代人走出绝境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校在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与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本科生专业导师的选聘、培训工作,规范专业导师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完善思政辅导员学生管理与专业参与水平双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双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导师专业指导和辅导员思政教育管理双重培养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被控医师》中的医师因为偶然的医疗事故而面临"下流化"危机,体验着人生、工作热情的低下。经历了一段人生失落期的医师最终在为老人之家的老人们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恢复了生活、工作的热情,这也体现了《被控医师》中"疗伤"所具有的双重指向。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创业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运行,国家和各地方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出了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新思路——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整体模式优势和需改进之处,以此促进大学生"村官"在科学、合理选择创业模式,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自主创业过程中,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的退出环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史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问题。此见解的实质是:在理论实践和政治实践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结构具有“双重否定”。在理论实践方面,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研究起点问题作了新解,却误读了马克思的本意。在政治实践方面,他以“结构”凸显了社会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却忽略了“现实的个人”的地位。阿尔都塞的“断裂”说有其偏颇之处,但对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关键是确定集体成员边界。在“利益-规范”双重博弈的视角下,分析N村集体资产分配的身份利益体系演化过程,发现集体成员权纠纷是以身份为基础的利益博弈过程。与纯粹的利益博弈不同,以身份为基础的利益博弈表现为“利益-规范”双重博弈,行动者既需要在利益层面达成博弈均衡,又需要在社会规范层面达成博弈均衡。在“利益-规范”双重博弈过程中,行动者试图在利益的基础上引入对自己更有利的社会规范,以约束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提高自身博弈地位。这也决定了“利益-规范”双重博弈均衡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集体资产分配中的身份利益体系演化正是“利益-规范”双重博弈均衡动态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城市的职业女性在同时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会面临角色冲突问题,其危害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当然也存在个体性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日益突出。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及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性别意识普遍薄弱、女性自身独特的生理特点等构成了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化解的途径包括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也要学会化解压力的技巧和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接触信息渠道广,自主意识强,拥有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所赋予的新特点,勇于尝试,但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差,注重自身利益引发维权越位,思想观念不成熟,权益诉求理性不足,因此,要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引导"90后"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拟人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以文学作品中的拟人为语料,基于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构建拟人生成意识双重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从心智哲学视角阐释拟人生成.拟人生成离不开意识双重结构和主体的意向性,意识双重结构是拟人生成的重要理据,主体的意向性主导拟人生成的整个过程.语言表达生成可以通过意识双重结构得到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非职业化参与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青年成长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一定的社会行动力,但在社会建设参与方面他们的能量还没有得以有效释放。"80后"新生代非职业化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亟待完善,"80后"新生代的积极力量有待充分挖掘,要从各方面不断增强这一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社会建设参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建设事业中去,实现自身成长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围绕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弃尸"现象,从生命伦理和法律的视角分析人类尸体被丢弃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进一步论证人类尸体应该分享人类的一部分尊严,应该享有一定的道德关照地位这一核心观点,以此唤醒人们对自身尊严的道德意识,强化家庭、社会对处置人类尸体的道德责任,遏制"弃尸"现象在我国的频发。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发展观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翻版。为了解决人的无限发展需求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双重协调",即在技术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在制度层次上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包括这两个层次在内的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存在来自国计与民生的"双重压力",其缓解或释放是应予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揭示"双重压力"与经济法调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推进经济法的价值论和发生论的研究;从经济法权义分配的角度,有助于分析"双重压力"的成因,以及缓释压力的经济法路径;经济法系统中各类具体制度的综合调整,对于缓释"双重压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雅各布斯的奴隶叙事《一个奴隶女孩的生活事件》揭露了19世纪上半叶美国南方奴隶制的残暴和北方种族歧视的非人性,并通过黑奴女孩布伦特双重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抨击美国南方奴隶制对女奴的双重剥削,认为积极的双重意识是黑奴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权平等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