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集体化到合作化:中国农民组织的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民组织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农村合作化到人民公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政府主导推进的集体化阶段;从包产到户到成立专业合作社,中国农民组织经历了农民自主选择的合作化阶段.通过回顾和分析中国农民集体化和合作化的演变过程、体制特征和激励机制,可以看出,新时期农民组织的发展趋势是合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政府支持下的农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小农经济改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是落后的、注定要灭亡的,合作化是改造小农经济的根本途径。目前,中国小农经济仍普遍存在,并且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借鉴马恩理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改造中国小农经济的必然途径。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既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也要因地制宜,鼓励农民建立多样化、多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对于克服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恽代英和毛泽东都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同盟军,而恽代英先于毛泽东提出此观点;二人都注重调查研究,提出关心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发动农民革命的前提,而恽代英早于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二者都提出要宣传组织农民,恽代英关心方式方法的微观面,毛泽东注重的是纲领政策的宏观面。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注意调查研究中国国情 ,提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的论断。他认为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具有很大的革命性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并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土地问题、农民武装和农村政权  相似文献   

5.
对加快发展我国农民经济组织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快发展农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农民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公助、法治、党领导的原则。具体建议是:高度重视农民经济组织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支持组织发展;把服务“三农”作为农民经济组织的第一要务,密切联系农民;坚持“六放”原则,积极支持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积极参政议政,服务政府决策;深化对农民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社会法治化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胜  聂应德 《齐鲁学刊》2004,(6):149-151
当前,加强中国农村社会的法治化建设,既具有其必要性,又具有其迫切性。在新时期,中国农村法治化的构建思路包括: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1927年中国苏维埃运动兴起,农民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对赣东北弋横暴动的考察,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领导中国革命,是由于中共能够根据贫苦农民实实在在的多层次需求调整革命策略.中共农村革命领导者从经济上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从组织上建立起农民可以倚重的群众组织,增加农民的安全感;从政治思想上激发农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强化农民拥护中共的意识和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 ,提出了农民革命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动力 ,建立农民武装、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等理论 ,并且对中国农村社会阶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实践 ,深入农村考察农民运动 ,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的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尊重、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质量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精神生活总体是健康向上的,主要表征是主体性提高、文明性增强、精神需求增长、精神感受良好。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民精神生活领域还存在精神支柱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精神生活特性低下、精神生活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质量: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打下深厚的物质基础;建立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为农民参加各类精神文化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开发和提升农民的精神特性创造文化条件;积极创造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0.
王丽慧 《河北学刊》2014,(3):124-127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农民权益流失现象呈集中、高速爆发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民处于高度"碎片化"状态,而农民组织化是完善农民权益表达和维护的有效形式。因此,应合理定位农民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还组织权于农民,发掘农民组织化的内在动力,创新农民组织化的多种形式,为农民维权提供多样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1.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土地征用目标泛化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等缺陷 ,并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中国农民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土地权力基础和组织保障、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具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冲动、公共利益界定和征地补偿标准制定技术上的困难等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害。明确界定公共利益 ,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约束机制 ,避免政府暴力潜能等有助于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2.
张可  宗成 《理论界》2014,(1):10-12
农民问题是事关中国发展的最大的影响因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对于实现马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农民地位的客观评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农联盟启蒙思想两方面入手,引出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革命伟人把马克思主义农民观点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而获得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民问题的相关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解决农民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实践和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制约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物质、制度、智力、组织因素,必须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方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地表达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质量,达到参与的预期目的。夯实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搭建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培育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政治意识;营造农民有效政治参与的组织空间。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农民自组织发展困境包括理论困境、历史困境和现实困境三个方面。而超越农民自组织发展困境的路径有三:一是多学科分析农民自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多维度界定农民自组织概念与廓清农民自组织分类标准,消除农民自组织发展理论障碍;二是突破农民自组织发展历程中的模式局限和惯性思维,实现农民自组织由外部推动向农民自主构建的转变;三是培育农民合作意识,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明确制度供给主体,提升制度供给效率,超越农民自组织现实困境,奠定农民自组织发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向联合自强的自制组织,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它在我国农业生产的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任尤其是基层政府信任,历来是直接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的重要砝码。本文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和复旦大学“现代社会信任模式与机制研究”课题组的合作调查数据,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从信任观、威权观和法治意识三个方面考察中国农民的观念差异与基层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这三种观念对农民的政府信任都具有显著影响。具体的研究结论为:持有“家本位-特殊信任”取向而较少一般信任观的人具有较低的基层政府信任;作为中国农民心灵深处的威权依附文化,对维持和提升基层政府信任起着强力增进作用;随市场推进而逐步形成的农民法治意识已经实际影响着基层政府信任,它将成为国家建设、重塑政府信任必须认真考虑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课题组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调查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政府服务农业方式转变。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发展、但又发展不充分的结果,只有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逐步解决。一是要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配套实施办法,解决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制定配套政策方案,把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三是完善内部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和监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五是推动对外开放,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现阶段要大力推动东、中、西地区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9.
将农民组织起来并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日韩农协组建历史的考察,研究发现:人多地少、以自耕农为主的东亚小农社会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特殊经验,即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建构农民自治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借助横向合作属性与纵向规模效应的有效互促,实现农村“公益”的发展。这种农业发展的“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法团主义建构过程,值得中国乡村振兴学习借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基于国家法团主义对农民进行再组织,构建有效的联结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村党支部引领组建的合作社作为单位农协,再改革现有的供销社纵向组织体系是较为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汪澎 《学术探索》2012,(7):123-125
苏联解体后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孙中山的农民土地思想,是研究孙中山农民土地思想的重要视角。档案显示:孙中山晚年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础,但农民尚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力量,难以对抗地主民团。孙中山也完全不同意共产国际提出的"分配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激进土地革命政策,而是坚持以税收和赎买来消除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