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可能产生宪政。市场经济是宪政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产生权利观念、权利意识,促进政治法治化、民主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产生宪法观念和宪法,培育宪政生存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预算分权即国家预算权的配置问题,它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现代宪政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限制国家公权力的恣意行使,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而无论是横向维度的预算分权还是纵向维度的预算分权,其出发点即是将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集中的预算权力分散到国家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不同层级的预算主体之间,以期实现限制政府预算权力的恣意行使,保证国家财政资金能够在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民主化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3.
1994年分税制改革极大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态。超越财政而从宪政视角审视分税制,应从四个方面实现改革的宪政转型,即价值目标从财权转向人权,逻辑定位从分财转到分权,制度建设从法制转到法治,改革程序由民主替代集中。要实现分税制改革的完政转型,必须积极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入宪,确认地方税收立法权,建立完善的财政法律制度和健全的财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形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社会基本权利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形态,产生于宪政之中,作用于宪法规范之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宪政的要求。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宪政的发展,宪政的发展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础。社会基本权利起于人民主权思想,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形成国家之义务,最终追求实现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取代,聚居区可以由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组织个人来构成,改变了以前的与所属单位、机关、组织甚至基层政权的依附关系,由传统的"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居民自治在这种转型时期面临着各种新的宪法问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当对居民自治理论作出新的认识,首先,居民自治应当强调个人自由主义的宪政观,其次,居民自治功能应作出应对新的形式的更新,等等。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认为宪政是法律对政府的限制,毛泽东同志认为宪政是民主的政治。更多的学者认为宪政包含民主、法治、人权三要素。本文从宪政三要素角度对民族区域自治权进行分析,诠释了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过程中,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而加强民主;如何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进而遵循宪法至上的理念;如何通过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进而保障人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统计转型我国经济体制目前正经历深刻而巨大的变革,这就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反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面临转型问题,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统计模式向市场经济统计模式转型。我国统计模式改革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紧急状态与民主、法治和人权之间都存在着冲突,而要解决冲突的紧张关系,必须建构在紧张状态制度中的宪政路径。因此,只有从民主、法治和人权方面构建应对紧急状态制度的宪政理念,才能应对各种紧急状态下可能引发的究政危机。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宪政的角度看,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宪法理念,彰显了民本主义的制度关怀,表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宪政的基本价值。但因陕甘宁边区人权立法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有其本身的缺失,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人权立法和人权建设应汲取其合理部分。  相似文献   

11.
宪政涵义三个层面中宪政理念层面是指以正义的宪法运行政治的一种思想,其中,正义的宪法应以人权为目的,以限制政府权力为必要条件,以法治为实施途径,以违宪审查为重要保障;宪政制度层面是指宪政理念的制度化;宪政实践层面则是指宪政制度的落实。宪政虽有三个层面,但在一般意义上,宪政一词的运用主要指贯穿着宪政理念的宪政制度的落实状态。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人类政治智慧发明中最有利于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价值理念,也是最有利于进行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的制度设计。从宪政视野考究刑事程序法治得知:法治、人权与宪政这些人类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及其所蕴涵的价值与精神应当融入到刑事程序等具体的程序规范和制度设计与建构之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同时刑事程序法治是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一环,体现了现代宪政文明的价值取向,只有在宪政制度与体制日趋完善的环境下,刑事程序才能真正走向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宪政秩序、人权保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在宪政秩序下,才有可能谈到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权保障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目标,而和谐社会又是宪政秩序和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与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完善宪政秩序,尊重与保障人权,以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宪政的本质即是限政,也就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宪政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出发,催生了宪政,并且决定了宪政的价值取向。因此,宪政的核心价值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实现。它为主权设计一套分权制衡的架构,为人权提供制度性保障和司法救济。宪政的价值有着其现实意义。在中国要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应该把宪政作为社会经济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或宪政发展就是对宪法进行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修正,修宪必须兼顾到宪法的至上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我国的宪政建设曾经走过了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1982年立宪和此后的三次修宪,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宪法中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科学地认定,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16.
公民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即公民财产权对宪政建设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公民财产权既是个人自由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渊源,还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财产权是一切人权的物质基础并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公民财产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石,有利于建设有限政府,有助于弘扬现代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我国宪政文化面临着功能缺失的现实困境,这一困境不仅仅影响了我国宪政理念的认同,而且对于我国宪政制度的构建和宪政价值的实现带来很多障碍。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必须从宪法程序的角度来完善我国宪政文化,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持久和责任的象征”。同时,宪法是宪政历史实践的产物,是历史传统、社会斗争、阶级地位和时代理念的结合。宪政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人权是宪政保护的恒久追求和应有之义,通过研究欧美宪政实践和人权理念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人权的宪法保护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借鉴和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国家还权于社会、推进社会自治、实现社会善治的过程。宪政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制度化,宪政框架下的社会自治则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化。宪政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宪政建设的主要价值在于确认、巩固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果。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与宪政建设之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在价值上是契合的、逻辑上是同构的,前者是后者的动力来源,后者是前者的根本保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并行不悖的良性互动关系。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基本目标,推进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宪政的过程。变革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为建设社会主义宪政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为我国养老保障体制奠定了基本框架。应当承认,这部法律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在我国宪政法治建设的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其确立的养老保障体制仍亟待改善。养老保障体制的完善应当遵循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要求.关键是要从“人的尊严”出发。确立养老保障体制中的国家义务本位,构筑“以人为本”的养老保障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人权这一宪政主义终极价值理念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是真正符合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历史大局要求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