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玲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359-360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词汇文化内涵不同,词汇文化意蕴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语言作为工具,人们将无法交流和相互理解;与此相对应,文化也通过语言来体现,各种不同的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文化。透过中英植物类词语,可看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的语言对其文化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玉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美国现代小说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 beck)的代表作。作品描写美国三十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长期以来,对作者为什么用《愤怒的葡萄》这个书名,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近年来国外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评析》丛书,在《克里夫斯评析本》(Cliff Notes)中评论家从宗教的角度对这个书名作了较为满意的解释:“愤怒的葡萄”这个名称来源于《圣经》。现据《克里夫斯评析本》译出。 相似文献
4.
罗运琴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92-94
语言是人类社会智慧的结晶。它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词汇作为语言这个主要交际工具的基本要素,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的寓意,了解文化的不同、了解词汇的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英词汇文化涵义的差异及相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红梅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人的生活态度、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文化也正是由这些弥漫并渗透在环境里的信条、宗旨所构成。所以,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方式”的同义词(罗伯特,1981)。毫无疑问,语言是这个“全部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文化的影。向并反映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研究语言,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能了解该民族的人生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 相似文献
6.
涂传娥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3(1):58-61
对于英汉翻译实践来说,对比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产特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阐述了英语和汉语在词义,词的配及词序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丁兆国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5):26-28
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对主人公杰克隐秘创伤的省略描写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本文通过拉康的主体理论分析阐释了这一文本空白的象征含义,即杰克隐秘的生理创伤象征了战后整个社会男子气概的缺乏,而男子气概的缺乏则又象征了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陈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F0003-F0003
图中这些年幼的僧人在每日课余,来到寺前的草地上练习骑自行车。他们为什么能骑自行车?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深含一个根本的质疑:文化的符号在骑自行车这一现代行为中有没有作用?我以为是弥漫整幅图片中的康区最著名的黄教理塘长青春科寺后面的藏文化象征体系赋予他们理解“自行车”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徐焱伟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2-163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经常要进行英汉词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英汉词汇翻译就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对于词汇在指示意义和联想意义相同或不同的情况下将如何翻译进行了例证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刘朝霞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7-100
在英语单词的习得中,学生常常苦背单词,觉得其枯燥无味,若能将语音与语义相联系进行发音联想,不但能将词汇的记忆深化,而且也会引起学生对了解单词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韩大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5-159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件得以完成的核心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考察英、汉运动事件中有关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中的"路径"意义, 能够深入到抽象的认知、概念词化过程,揭示汉语在"路径"含义表达上的词汇化模式及其相关触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杨光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20-122
中英法律词汇空缺现象较为普遍,给法律工作者带来困扰.对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的研究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合同法的发展.在分析中英合同法中词汇空缺存在的理据——法律文化差异、法律制度差异、经济发展差异之后,基于奈达对词语"意义"的划分将中英合同法中的词汇空缺分成三类:零对等空缺、部分对等空缺和伪对等空缺,最后探究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合同法词汇空缺翻译中的运用.归化和异化各有优势,但异化策略既能更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又有助于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法律文化,更有益于不同法律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健全合同法体制. 相似文献
13.
张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现代人生活在科学文化的世界里,人们对象征(symbol)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似乎象征已经或正在从我们记忆之中消失。然而,只要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文化哲学的反思,便会发现这种看法的幼稚。象征与人类共存。“尽管人类没有意识到,但象征的意义却使人类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中英双语者在完成英语家族词汇判断任务中词形家族效应、词频和真假词因素的影响,表明中英双语者对大家族的高频真词反应最快且准确率最高。中英双语者表现出了家族词汇促进效应,在对假词的判断中,表现出了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向荣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6):914-916
言语禁忌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层面出发,可以系统地分析中英言语中的禁忌现象,从而透视中英社会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英征婚启事本身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婚恋观,其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中文征婚启事中渗透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群体本位、中庸节制的价值观;而英文征婚启事则表现出西方文化中个体本位、张扬个性和开放主动的价值观。这种差异的根源则在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向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914-916
言语禁忌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三个层面出发,可以系统地分析中英言语中的禁忌现象,从而透视中英社会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其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印着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传统。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个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偶合现象与空缺现象分类别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以加深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丁春华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0-93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人民普遍关心幸福的发展阶段,而且对幸福的关心开始由经济幸福向文化幸福转变。经济幸福就是从经济角度来定义幸福,实现经济幸福的途径就是不断发展经济。与经济幸福相对应,文化幸福强调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定义幸福,并且通过文化发展来实现幸福。人们希望通过追求文化幸福解决追求经济幸福造成的问题,建立起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幸福能否担此重任,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定位文化,因为从什么样的文化角度定义文化幸福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幸福以及实现幸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文章从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间接和直接、权威和事实、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中英广告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强调文化因素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广告翻译应顺应受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使译文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