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所谓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和《什么是“人民之反”以及它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谈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把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社会关系,一个是思想的社会关系;然后又从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最后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而生产力则是客观的物质的因素.这样,马克思就必然地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本构架的统一整体,且是一个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无疑地,列宁的有关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逻辑思路,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但这决不意味着,列宁为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 歌德说过:“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记叙性文学体裁,把人物看作小说的灵魂.”(《歌德谈话录》)中国现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难以胜数的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在各类人物形象中,我以为农民形象塑造得尤为出色.从二十年代初期的阿Q、闰土、运秧(王任叔:《疲惫者》)、多理(许杰:《惨雾》)到三十年代的奚大有(王统照:《山雨》)、阿毛(鲁彦:《乡下》)、老通宝(茅盾:《春蚕》)、立秋(叶紫:《丰收》),一直到四十年代的李有才(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张裕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郭全海(周立波:《暴风骤雨》)等等,一个个形神毕肖、真实感人的农民形象深深镌刻在广大读者的脑海之中.中国现代小说中这些主要农民形象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一个个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物典型,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总体上构成了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蕴着博大恢宏的社会容量,生动地体现着我国广大农村巨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鲜明轨迹这样一个形象体系.这一形象体系有着它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具有一种彻底批判精神,它不仅以批判的精神考察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以批判的态度思考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都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完美无缺、凝固不变的,相反,却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需要改革的社会。“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出,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逝世十周年以后的中国,面临着一个全面改革的新形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打开视野,开掘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必将有助于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变革中国社会的方法论 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在学习和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时,总是强调它的世界观功能,把它看作改造思想、转变立场的“锐利武器”,甚至把它作为整人  相似文献   

6.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正> 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实现我国社会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运行,促使我国社会协调稳定地向前发展.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一目标已愈益突出地展现出来.(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已使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应把发展看作一个多元的过程,在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努力使社会诸因素的发展相互支持和配合,从而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社会整体系统.这是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新的发展观.我国10年改革实践一再证明,改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批评中,认为《茫茫的草原》(上部)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美化蒙古族封建上层分子。一九六○年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史》分析评价这部小说的初版时写道:“在作品中还有不少缺乏鲜明的阶级观点的描写,如美化蒙古族封建上层分子,把他们写成为具有勤劳习惯和善良性格的人物,只片面强调对他们的团结而忽视同他们进行斗争,并且过高地估计和描绘了他们的革命性,对他们的反动性却揭露批判不够,这样就使作品缺乏阶级斗争的气氛,同时,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批评虽然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9.
关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学界大多把陈独秀在1923年中共“三大”前后撰写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看作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并看作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认为文章中承认了国民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革命,否认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将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资产阶级。翻阅有关史料,再把文章发表的时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不难看出这个结论是值得史学界商榷的。 一、陈独秀撰写《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党与 社会各阶级》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0.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是《醒世恒言》中一篇具有特色的拟话本小说。有关书籍评论这篇作品时,对其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积极意义和有助于今天了解明代历史的认识价值,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一谈到卢楠的形象,人们总是把他简单地看成一个地主或土豪,把他和知县汪岑的矛盾概括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因而便把卢楠作为和汪岑一样甚至比汪岑更坏的反面人物加以贬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这篇作品“只是写一个官僚陷害一个地主”,虽然也指出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揭露官僚害人和冤狱,但对卢楠这一形象,显然是把他作为一个封建地主的典型来分析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说,这篇小说“对穷奢极侈的大地主卢楠,却错误地当作正面人物予以颂扬”。言外之意,卢楠只能是应该批判的反面人物。双翼《今古奇观杂谈》一书中有《猛虎斗地头蛇》一节,把汪岑比作猛虎。把卢楠看作是一条地头蛇,说“卢楠这个人,代表的其实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最基本的势力,即大地主阶级”,“数不尽的劳动者的血汗,供养了他们这种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夏振坤先生的新著《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一书(武汉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简称《现代化》),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背景、价值观、制度选择和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体系虽然较大,视角虽然较多,但是这并没有妨害《现代化》一书研究的深入和见解的创新。笔者认为,本书的创见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关于权威与民主关系的讨论。夏先生主张从权威主义逐步向民主政治过渡。他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必然的远景,现代民主政治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不能把民主仅仅看作是政治改革的范畴,脱离经济发展的民主化改革往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广…  相似文献   

12.
(一) 人们使用“长官意志”这个概念,是从列宁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引来的。在这篇著作里,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里,列宁讲了“长官意志”和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五年五四运动发生后,上海的英、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报纸对这一运动不断地造谣污蔑,对各阶层人民的团结不断地进行挑拨离间,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地进行威胁和恫吓。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和资产阶级的报纸异常畏怯,对于重要问题每每回避,对于人民斗争的记载则是轻描淡写;各色各样的投机报纸也应运而生,广泛地传播各种各样妥协投降的言论和歪曲真象的消息;真正人民的声音,反而不能流传开来,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上海总工会”和“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宣言、文告、启事等往往出了巨额的广告费给资产阶级的大报纸,他们也还拒绝刊登。形势迫切要求建立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金岳霖在《知识论》一书中,按照西方哲学的学术框架,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有思想深度的知识论体系;自觉地把逻辑分析方法严格而系统地运用于哲学研究,特别注重思想的清晰性和论证性;在融会中西的基础上,不仅“照着”西方哲学家“讲”,而且大胆地“接着”西方哲学家“讲”,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因此,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金岳霖的《知识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一五四运动四十周年了。四十年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排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荆棘,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使中国陷入黑暗痛苦的深渊,面临着这样强大的敌人,我国人民曾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把“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749页)看作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首要条件。他指出,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高明之处其一就是“他们懂得辩证法,他们看得远些”(同上书,第1473页)。这些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著名的革新派,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所领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陈规旧制进行了大胆的全面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所制定的《农田水利法》,是新法中成效卓著的一项.《农田水利法》发布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十一月,其实施后,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社会主义编中,也明确地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里是谈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为什么把邓小平与马克思相提并论 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是德国犹太人,曾经活动于德、法、英等国;邓小平生于1904年,是炎黄子孙,运筹于东亚的中国。两个依生年,相差近一个世纪;依国别,相隔万水千山。然而,历史的洪流凭什么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恩格斯1877年在给德国出版的《人民历书》丛刊写《卡尔·马克思》小传时,称他为“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说:“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可见,正是由于他们都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才使我们很自然起把这两位历史巨人平列一起,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