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方法,就货币供应量、中国与外国实际利率之差、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通货膨胀率等可由政策调控的因素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上述因素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且中外实际利率之差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进口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国内产出缺口、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月度数据进行采样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进口价格、消费者价格与各相关因素的长期均衡模型,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我国汇改前后汇率波动因素对我国国内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实际影响及差异。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AG方法和动态因果检验研究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机制对农产品价格存在弱传导效应,市场利率对农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影响,工业品价格对农产品价格长期传导显著.  相似文献   

4.
谷宇  安辉 《统计研究》2011,28(9):28-34
 本文依据汇率决定理论,构建包含人民币汇率、中美两国GDP、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基于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方法,识别了包含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人民币汇率决定方程及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方程,进一步应用方差分解判断了中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应对源自美国的非对称冲击的缓冲机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趋势的根本动因是中国产出及通胀水平相对美国的提高,而汇率传递效应则是不完全的。在1-2年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来源主要受源自美国的需求冲击(实际冲击)影响,而在3-5年内则主要受美国货币政策扰动(名义冲击)影响。因此,央行重启人民币“汇改”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应对外部冲击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来,汇率波动日趋复杂,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更加重要.鉴于此,文章运用随机波动(SV)模型对汇改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杠杆效应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小,而人民币汇率收益率与市场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Frankel & Wei模型及汇率波动走势图直观对比,研究发现: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受美元汇率影响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超调";人民币波动幅度竟要远远高于同时期内欧元、日元波动幅度,汇率形成机制灵活性与自主性没有具体体现.汇改之初2%升值幅度并不到位,导致了人民币汇率持续单向运动以及央行被迫频繁入市干预.要建立真正参考一篮子货币弹性汇率制,就必须将矫正币值失衡与完善汇率机制两个问题综合考虑,才能做到不顾此而失彼.  相似文献   

7.
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凯  陈平 《统计研究》2011,28(2):27-33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一个升值趋势,但是2008年后至今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却基本保持不变。本文利用2005年7月21-2009年8月13日汇率数据探讨人民币篮子中货币权重的动态变化,来解释汇改以来人民币/美元走势。我们发现:一、在整个估计区间内,美元平均权重达到88%,同时美元权重存在结构性变化;二、利用滚动回归(rolling regression),美元权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10月-2008年8月,2008年9月-2009年1月和2009年2月-2009年8月,分别处于缓慢上升、快速下降和重新回调的趋势中;第三、引入外汇市场压力(EMP),使用月度数据对篮子货币重新进行了考察,欧元在篮子中权重大幅上升,同时汇率对外汇市场压力反应并不明显。因此人民币仍取决于篮子中最主要的两种货币:美元和欧元的权重转换及二种货币间的价值变化。  相似文献   

8.
赵天荣  李成 《统计研究》2010,27(2):72-76
 加强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利率政策其要件之一就是确认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对利率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二元VAR-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改革前后,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降低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实证检验证明,从长期来看,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大能稳定利率波动,但短期内人民币弹性的增大实际上加剧了利率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黄雯  李恒 《统计与决策》2016,(15):166-169
文章在开放条件下对传统泰勒规则进行了扩展,并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利率对通胀率、产出缺口、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的反应系数都具有时变性,但进入21世纪后变得比较稳定,说明我国已经具备遵循扩展后的泰勒规则的条件.建议我国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使货币政策操作的中间变量从货币供应量逐渐调整到利率上.  相似文献   

10.
刘晓剑  向实 《统计与决策》2012,(20):152-155
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将货币政策规则(利率规则)内生于整个经济系统,探讨货币政策规则对汇率动态调整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是:首先,当利率规则设计不当时,经济会出现多重均衡,将导致整个系统出现不合意的波动;其次,当仅以通胀率为目标时,在开放经济中利率规则应当满足的条件与封闭经济中相同,即反应系数必须大于1;第三,在开放经济中利率规则无须专门以名义汇率为目标,以通胀率和产出缺口为目标整个系统就足以实现稳定的要求;第四,当利率规则中包含了名义汇率目标时,系统稳定的要求是对名义汇率和通胀率的反应系数之和必须大于1。  相似文献   

11.
中美利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利差对汇率传导机制和路径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通过建立汇率行为路径分析模型,检验有关名义利差与名义汇率关系的理论和经验方面的问题。中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名义利差变动对名义汇率变动的影响支持利率平价理论,但利差对汇率变动的传导路径较利率平价理论更为复杂,且传导方式和效应大小在2005年7月汇改前后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人民币汇率预测模型意义重大。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同时还取决于能否迅速探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本文构建了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以及时监测模型参数的时变特征,探测最大化参数同质区间。结果显示:①在中长期(3至24个月)的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样本外推预测中,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显著优于随机游走模型、购买力平价模型、弹性货币模型、利率平价模型、泰勒规则模型与偏移型泰勒规则模型这六种汇率预测主流模型,其预测能力也显著优于实时窗宽选择算法与自回归模型;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长期(3至24个月)预测中,其预测误差MAE度量相比于次优模型能降低 25%~50%。②多元自适应可变窗算法能迅速捕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拐点,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向并刻画人民币汇率的周期性变化,其长期(向前9个月)方向性趋势样本外推预测精度比次优模型提高了16%~40%。③断点前后的汇率动态结构性变化显示“811”汇改促进了经济基本面对汇率预期重要性的显著提升与市场风险偏好的转变。“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预期更易受外部冲击影响。加速利率市场化建设、提高国内收入、稳定物价、坚持带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有效的资本管制相结合等措施对促进汇率市场化、防止汇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玲  雷良海 《统计与决策》2012,(11):151-154
文章将能源价格、产出、需求、汇率等因素引入反映宏观开放经济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均衡(IS/LM)模型和总供给/总需求(AS/AD)模型,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方法实证分析了2005年7月汇改后至2011年4月期间,各变量对通货膨胀影响系数的变动状况,结果表明:2005年7月汇改后至今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更多的是一种由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输入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自身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来看,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本流入国的市场规模、资本收益率、借人成本、工资率、双边贸易、汇率、国家风险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其中汇率作为一国货币对国外货币的比价,并且随时都在波动,故它必将影响到货币兑换成本及风险成本,所以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汇率波动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上,假定其他经济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FDI增长的影响效应,为宏观政策和决策,特别对人民币均衡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包含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指标的包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变迁与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内在动态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通货膨胀冲击在短期内对产出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看对产出的影响十分微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显著的时变性;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在短期内具有真实效应,而长期来看缺乏持久性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利率上升导致长期利率下降的"利率之谜"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构建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就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加息政策对中国经济实际产出的长期影响是正向的,人民币利率因此步入滞后的被动加息,国内通胀上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则相应降低,但对中国国内利率、通胀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扩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除短期会给中国产出水平带来正向影响外,其他方面同美联储加息所带来的影响正好相反.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实际产出影响是正向的,带来低微的输入型通胀,利率小幅下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小幅上升.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购买时间模型的理论框架下推导了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需求模型,并采用1996~2007年的季度数据,基于SVECM方法估计了我国的包含汇率预期和外国利率变量的货币需求函数。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体现了货币余额与相关经济变量间的随机性协整关系;货币余额的动态调整受到汇率预期的显著影响,人民币预期贬值将减少我国的货币需求;外国利率变动对我国货币余额的影响不显著;经济的开放性总体上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有限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货币供给理论分析(一)西方主要货币供给理论1.货币供给外生论货币供给外生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凯恩斯认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不仅可以影响货币供给的数量,而且可以影响利率水平,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期,起到宣示效应。因此他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本身变化不受经济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利率、汇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基于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利率、汇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变量之间的作用有较长滞后效应,汇率在经济增长中的冲击影响明显持续时间长贡献大,利率则在通货膨胀中影响和贡献较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没有可预见的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继保增长又防通胀.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由于缺乏对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差异的考量,与实体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不断减弱。基于消费理论,通过引入中国人民银行存贷款综合抽样利率,计量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选择的机会成本,并借鉴Divisia指数构建方法,尝试编制中国Divisia货币供应量。评估结果显示:新的Divisia货币供应量对货币资产结构变动引起的流动性改变反应更加敏锐,且稳定性、可控性良好,可以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