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词体观、新变观与南北宋之宗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曹溶、顾贞观与朱彝尊的词论,在强调词体的抒情特性方面三人观点较为一致。三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曹溶、顾贞观提倡性灵,而朱彝尊独尊南宋姜张的醇雅风格:曹浴、顾贞观学词偏向北宋,朱彝尊主张学南未。三人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不一致,朱彝尊词学观前后变化较大,受曹溶影响仅在其词学的前期,曹溶词学对浙西词派理论没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晁补之是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学专著《晁无咎词话》和《骫骳说》均已散佚。考索散见于后世其他词学家著作中的晁补之词论,约可勾稽出晁氏的词学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词的当行本色;二是推尊词体;三是用语精工。晁补之的词学观念对后世词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雅”与“艳”是一对联系紧密的词学概念,具有丰富的词学意蕴。就词史观之,晚唐五代至北宋词以抒写艳情为主,北宋末年出现了辨别“雅”与“艳”的观念,南宋词以崇“雅”黜“艳”为主要特征,元明词回归艳词的传统。清初本事词因寄寓了词人与其心仪女子的真挚感情,由而脱去寻常艳词的淫亵与庸俗,可谓艳词的自赎。浙西词派主张去“艳”而归“雅”;常州词派引入变雅之音与哀艳之情,为清词的“雅”“艳”观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均提出“雅而不艳”的观点,但对其不同的阐释成为浙、常二派的分野。  相似文献   

4.
南北宋之争肇因于词家振衰起敝的共同意识,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浙西词派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点,相关探讨贯穿了浙西词派的发展历程:为反拨明代"花草"词风,朱彝尊提出宗尚南宋,正式开启南北宋之争,除南宋雅词一系外,南宋豪放词也曾是其推尊对象;厉鹗在朱彝尊的基础上丰富了争论的内涵并提出南北宗之争的概念,借此将豪放词剔除出宗尚序列;浙派后期词家对南北宋之争进行弥缝补苴,王昶提出诗教意旨作为衡量词格高下的标准,吴锡麒则借用明人正变说以变革厉鹗南北宗概念,在宗尚序列中加入了北宋婉约词;郭麐则在宗尚南宋雅词前提下,规避了界化南北的词风分判。姜夔被浙西词派词人赋予词圣的地位,以与常州词派所推尊的周邦彦相对立,成为南北宋之争中的一个理论节点,反映了浙西词派的新发展及与常州词派在理论内核上的逐步趋同。南北宋之争也是考察清代词学的一个关键点,该争论与清代词坛各种思潮皆有互动关系,并参与了整个清代词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夏敬观是晚近词坛著名的词学活动家,其词学活动及词学著述对晚近词坛影响甚大。夏氏词学理论及时总结了他和当时同仁词创作的经验,又是晚近词坛继承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应用小学方法研究词学整理词籍开创词学研究新格局的重要创获。夏氏词论不仅深化了清代以来对词格律韵调的研究,而且深化了对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还总结和深化了历代关于"词""学"关系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敬观是晚近词坛著名的词学活动家,其词学活动及词学著述对晚近词坛影响甚大。夏氏词学理论及时总结了他和当时同仁词创作的经验,又是晚近词坛继承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应用小学方法研究词学整理词籍开创词学研究新格局的重要创获。夏氏词论不仅深化了清代以来对词格律韵调的研究,而且深化了对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还总结和深化了历代关于“词”“学”关系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学者谢章铤的词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量说是谢氏独具开创性并极具批评意义的词学理论,其意义不低于晚清词坛盛行的寄托说、沉郁说、重拙大说.其二,谢氏对张惠言词学阐释观多持批评态度,主要原因是张氏用比附说词的方式容易导致对词作本意的偏离,或为寻求词中寄托而不惜曲解词作.受谭献影响,谢氏提出"以有托之心读之则有托"的阐释观,接近现代阐释学的思路.其三,谢氏有浓厚的地域词学的建构意识,这在晚清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词在其身后评价反差较大,越到后面,评价越低。影响其词评价的主要因素是俗词。黄庭坚所处的北宋时期,俗词创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接受度,但随着词体的快速雅化,俗词越来越为词学批评界所不容。黄庭坚俗词在情感与词语两方面均有悖于雅正的审美标准,遭受的批评与指责也就越来越多。词学批评者的文人化立场,是导致黄庭坚俗词评价危机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汴京是北宋词极为适宜的生长背景与接受背景。其词学背景功能主要是为北宋词的发展提供了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消费经济背景、书斋美学背景,并为北宋词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代词学批评之风特盛,王端淑便是受这种影响而在女性词学批评史上成就斐然的一朵奇葩。她辑《名媛诗纬初编》,其中对"诗余集"所选词作之评点透露出她严谨的词体创作理论和高明的词学批评观:首次将"尊体说"推向了新的高度,比清代男性学者早了几十年;首次提出"诗老词秀"说,成为后世刘熙载等人"词秀说"的先驱;主张"以情铸词"的创作核心观;推崇"清新"与"朴切"的词学风格;又杂以"韵庄"入情"、"灵慧"可思"的创作技巧观,"兼容并蓄"的词家论,和重寄托、倡"黍离"的词作题材论,构成了她的总体词学观。她的词学观可视为李清照《词论》的嗣响,也开了明清女性词坛文学批评之先河,对明清两代词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代词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严守诗词之别,强调诗言志、词言情和诗雅词俗;在风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约,贬抑豪放;"小道"、"卑体"的词体观居主流。明代词学思想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对清人的词体观影响较大。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明代词学思想自有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北宋词坛是继柳永以后又一位改革者。然而,就其革新词体而言,即使在当时亦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出于同门弟子。研究北宋后期卓有影响的词家的创作实际和词学理论,结合词的特质,对后苏轼时期词坛的走势加以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对东坡之革新做出冷静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词人中,有的很擅长题序写作,有的却只是偶一为之,或从未涉足。这种对于题序态度的反差是宋代两种词人——音律家的词人和文学家的词人的分野,同时也是两种词体观的反映:视词为一种音乐形式还是一种文学体裁?南宋这两种词人从表象上看都热衷于题序,但其题序特点所反映的深层的词体观则不同,重视题序的姜派词人其实是音律家词人与文学家词人的合体。  相似文献   

15.
从词人群起救词、词学个体韧性反抗制约者、词作传达出矛盾的价值观等方面来看,北宋词浸润着悲剧精神。然而这种悲剧精神由于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时代风习的反作用,渐趋淡化几至消解。  相似文献   

16.
论王船山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前王船山文学研究的领域,船山词研究相对船山诗学研究较为薄弱。而在船山词研究领域中,词学态度的研究则一直较为冷门。探讨船山词学观对于研究王船山在文学领域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情怀有很大帮助。文章将侧重研究船山词学观的内涵,从船山词的内容分析入手,结合船山词对前人文学思想的接受,探讨船山词学观在文学等方面上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船山词的词学观研究提供一点理论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释了词的女性化特征的前提下,主要描述了北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进历程。笔者先对北宋词史链条上的每一个词人的风格进行个案梳理,然后用史学模式和史学思维重新构建北宋词女性化特征发展流变的整体框架。柳永、东坡、美成等的个案研究意在梳理出词人之间在词风上互相传承的关系,以此归结出词的本质属性--女性化特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晚清词人郑文焯最初对词学深为鄙夷,此后却以词学大家身份扬名后世,这一转变当与他寓居壶园时与后期吴中词派词人潘钟瑞毗邻而居,受其指授有莫大关系。结合潘钟瑞《香禅日记》之记载及郑氏致潘氏信札,梳理二人交往情况,可发现在其频繁的词事往来中,郑文焯《瘦碧词》的创作潘氏实参与其中,且潘氏的词学宗尚对初登词坛的郑氏影响巨大,郑氏崇尚姜夔的词学喜好与"清空寄托"的词论均体现出以潘氏为首的吴中词派词学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词学批评对传统词学宗尚的消解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对婉约与豪放词风宗尚的消解,二是对南北宋词宗尚的消解。上述维面中,前者主要体现为对词作体派与风格高下之论的破解,后者主要体现为对词作艺术表现模式优劣之论的破解。此两方面共构互渗,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标示出清代词学批评的理论水平与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20.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词派,它推崇南唐北宋,以婉约词风为依托,将真挚感伤的情感、绵丽凄婉的意境、意内言外的寄托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力挽明词颓运,开启了清代三百年词学之中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