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的悲剧具有喜剧性.其喜剧性因素蕴含在阿Q的爱情悲剧、革命悲剧和精神胜利法的悲剧之中.探讨阿Q悲剧的喜剧性对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喜剧是以可感的现象对本质实体的自否定为冲突式,从而造成笑的喜剧效果.现行的"小品"演出,大体具有这种喜剧性,因此被称为"喜剧小品".这一效果虽然实现了属于审美范畴的喜剧性,但却不能标示出作为艺术体式的喜剧特性.而"小品剧"的定名,既可确立其戏剧的艺术体式,又可使其有表现喜剧与正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卓越的喜剧性文学作品.本文从"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它的喜剧性中鲜明的反讽性质和狂欢化特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喜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多方面喜剧性修辞设置营造了“三言二拍”的喜剧效果,这些设置大致包括喜剧性情节设置、喜剧性性格设置和喜剧性结局设置,总体特点是“乐而不淫”、“戏而不谑”,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5.
克莱斯特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仅次于歌德和席勒的小说家、戏剧家,其剧作《破瓮记》如今也成为欧洲舞台上经演不衰的著名喜剧.本文从哲学和戏剧美学的角度,细致分析了这部喜剧的"回顾式"结构特点与复杂的戏剧冲突,以及它们对表现人物喜剧性格的作用.本文还从喜剧性的构成因素,分析了剧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喜剧性的特点和原因,指出这部喜剧既刻画了当时普鲁士农村的现实主义图画,也体现了作为贵族阶级一员的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喜剧性促成了儿童文学的审美效应。儿童天性的艺术化构成了儿童文学的喜剧美 ,而儿童文学喜剧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且在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本文对儿童文学喜剧性的独特性及其表现形式作了探讨 ,并对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把握喜剧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喜剧主角中所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喜剧是一个不断解蔽启真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相似文献   

8.
喜剧情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作为实际内容的喜剧性矛盾。喜剧性矛盾不仅产生喜剧情节,而且要求产生喜剧效果。因此,作为产生喜剧性的喜剧矛盾的构成无疑就是值得探讨的了。一、喜剧性矛盾与喜剧性冲突喜剧性矛盾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既包含现实生活中的喜剧性矛盾,也包含艺术中的喜剧性矛盾;既包含客观现实矛盾在喜剧中的反映,也包含虚拟的戏剧矛盾;既可以  相似文献   

9.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于成鲲先生撰写的《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一书,最近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喜剧作了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作者将中西传统喜剧观念与中西现代的喜剧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喜剧性的语言、性格、表现、矛盾与冲突等诸因素,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对喜剧性特征与方法、中西艺术史上喜剧等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书末辑录的“笑论精华”、“笑语碎金”把古今中外一些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有关喜剧性与笑的一些精辟言论提供给读者,给人以知识和启示。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它对我国喜剧创作,研究和教学,以及舞台表演艺术,演员的艺术修养等方面,都会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喜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一种有益的贡献。”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先生也为这部关于喜剧研究的专题论著作序,说本书:“对于发扬我国民族喜欢笑的喜剧精神,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喜剧大师,通过对其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的介绍,指出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这类电影作品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喜剧作品,而是悲喜剧·悲喜剧是悲剧和喜剧的交融和延伸,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在悲喜剧中,冲突可能同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埃利迭尔·粱赞诺夫的作品仍大受欢迎,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作品中崇尚对人性的赞美和对高尚爱情的赞美.结合梁赞诺夫近几年的创作,指出他本人永远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活跃在世界影坛.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笑论的逻辑建构方式对我国目前喜剧研究困境有重要启发价值。其特点是通过把握喜剧性的结构形式特征,结合心理消耗的不同性质,配以其他辅助标准,区分不同的喜剧范畴。这启示我们关于喜剧的研究应先确定喜剧性结构形式特征,即"一元逻辑中断,二元逻辑贯通",然后再依据中断和贯通的特点进行喜剧性基本范畴和亚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核心建构喜剧元理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现存世的十八个杂剧作品之中有许多包含喜剧性。关汉卿通过塑造喜剧性人物,喜剧冲突来推动戏剧 情节发展。而喜剧性的存在以矛盾冲突为基础,他巧妙地运用喜剧性情节塑造手法制造矛盾冲突,从而间接的反映和揭示社 会矛盾。因此其杂剧中的喜剧性在其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结合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了英国文学评论家兼小说家戴维*洛奇的小说<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的喜剧风格以及作家对小说喜剧性本质的独特理解在语言、文体和结构上的具体实现,从理论来源和创作实践两方面阐述了作家喜剧小说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小说最显著的美学风格,是它焕发着一股勾魂摄魄的喜剧美。它主要体现在运用喜剧性很强的语言去创造喜剧情境、设置喜剧冲突,在喜剧冲突中刻画喜剧性格、塑造喜剧形象上,做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席勒一生没有写过一部喜剧作品,也没有一篇喜剧专论论文。他有限的关于喜剧的论述和阐发,却形成了西方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最为独特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席勒认为,从戏剧的题材和对象上来看,悲剧应该高于喜剧;然而,从戏剧的表现自由来看,喜剧应该高于悲剧。喜剧是美的心灵的表现,喜剧可以使人保持心灵的自由,喜剧使人趋向更高的目的。喜剧的目的一旦达到,就可以使得一切悲剧成为多余。席勒的喜剧理论和喜剧美学理论结束了古典形态的贬抑喜剧性和喜剧艺术的喜剧理论,让喜剧性和喜剧艺术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诙谐与机智,是中国古典喜剧中极其活跃的喜剧性因素,深入考察这两种喜剧因素,可以使中国古典喜剧研究更切近喜剧性审美特征的内在规定,同时也能更切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实际,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中国古典喜剧的某些特征。正是鉴于这种认识,本文对中国古典喜剧中诙谐与机智因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白尘善于从对社会的结构认识和对现实的政治认识出发来选择喜剧对象,通过揭示这些否定性喜剧对象的内在矛盾和本质,来发挥讽刺喜剧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作用。在讽刺对象、讽刺目的、讽刺效果及讽刺方法等方面,陈白尘讽刺喜剧都表现出了特殊的艺术追求。这种以讽刺为本位、充分吸纳其他喜剧艺术因素的观念与方法,促成了讽刺喜剧的讽刺性因素和喜剧性因素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幽默感是马烽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才华的重要特点。他那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言和对日常生活中喜剧性冲突的描绘,使他的大部分作品显示出一种欢快明亮的色调。限于文章的题旨,这里只就作者如何使用喜剧性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作点说明。在一些短篇小说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作者采用不合生活逻辑的偶合和误会、故发人笑的“噱头”来制造喜剧情节,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马烽不是这样,他的作品中的喜剧性因素来自他对现实生活中喜剧性冲突和农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莎士比亚喜剧中出现了许多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她们敢于为争取自由、人权及社会尊重而斗争,具有反叛性.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局限性,莎翁在喜剧结尾处将女性塑造成了与社会传统习俗更为相符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