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优秀历史名人文化经过历史的鉴别和沉淀,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近年来,宜昌从城市治理的高度推进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力图将屈原文化打造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将宜昌打造为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一标三地”)。在这一过程中,宜昌形成了屈原文化内容生产、教育传承、产业融合、文创IP打造、传播宣传、城市涵养、项目示范这七条创造性转化路径。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受屈原文化的内在秉性、外在竞争性、转化机制的顺畅性、转化成品的可接受性因素的影响。宜昌还需要做优“屈原文化汇聚中心和传播策源地”,优化屈原文化转化路径要素和屈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从整体上把握好屈原文化与市场文明、城市治理和个人修身融合发展的方向。宜昌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不要苛责历史名人文化的时代局限性,而要不断优化夯实历史名人文化的转化路径,积极推动其与新时代相适应,就能建成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名人文化新生态。  相似文献   

2.
宜昌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拥有世界著名的长江三峡风光,把宜昌"建成世界级城市"是宜昌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宜昌打造城市精品的具体实践,从城市精神、城市特色、城市决策三个方面,提出建设宜昌精品城市的若干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三峡工程落户宜昌 ,为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也为宜昌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塑造宜昌的城市形象 ,使宜昌迅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水电基地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美丽花园城市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 ,它不仅包括城市布局、建筑形象、园林绿化等硬件设施 ,还包括市民素质、政府形象、文化内涵等软件。城市建筑风格与文化的结合 ,正是体现以人为本 ,使人与城市达到完美的和谐 ,也是世界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宜昌商会在清末民初的政权更迭中,不断"顺应时势",选择与先后当政宜昌地方的革命党政权、袁世凯政权、王占元集团合作。而其"合作"处境则经历了从扬眉吐气到感恩戴德再到含恨忍痛的渐次变化。宜昌商会在强权面前越来越显柔懦的心态与行为变化,浸透着宜昌商会对政治权力庇佑的强烈渴望,深切反映着宜昌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始终受制于国家政权力量的现实,折射出借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催生出来的幼弱的新型民间社团商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离开国家襁褓的历史定律。  相似文献   

5.
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矛盾.关键在于把上海的"首位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同时不断提升其他城市的"集聚度".长三角城市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和要求.从区域历史演化的视角看,在古代江南地区具有中心城市地位的主要是南京、扬州、苏州和杭州.文化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成为城市发...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文化品牌及其战略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软动力".要成功实现城市文化的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利用品牌效用来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实现文化与市场的对接,完成文化向资本的转化.对城市文化品牌实施科学的战略管理,将战略管理思想渗透和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建设中,是完成对接与转化的必要手段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宜昌走在中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宜昌与中部六省同等城市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宜昌走存中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可行性,提出了宜昌走在中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吴世昌先生是20世纪传统诗词创作领域重要的一家.作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和坚定守望精神家园的知识人,他的诗词表现了感愤国事时政和自写"心史"两大主题.他诗词兼擅,诗词兼作,但诗与词的体貌风格大不相同;比较起来,他的词更为当行本色,更能代表他的创作成就.吴先生是学者型的诗人词人,他以学术题材和学术话题入诗词,在传统诗词创作领域独树一帜.吴先生曾以传统文化的"继风流"者自任,他的诗词在中华诗词发展史上确也具有"继风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极力称赏北宋词,谓之"北宋风流".静安先生自己也承认,北宋风流的本源则来自于晚唐五代,盖因其"真"与"广",加上作词的自然摇曳,便构成了北宋风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的兴建,对宜昌市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宜昌要建成"世界级城市",就必须加快城区江南开发步伐.加快江南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并需积极构建江南开发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历史资料和实物调查,对宜昌城市历史变迁到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形态特点作了简要的概述、分析和介绍。研究宜昌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及特色,无疑对保护和发展这座古城十分有益。在当前城市化进程日渐迅猛之时,在注意保护传统风貌和建筑的同时,对近代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价值的近代建筑如何认识和保护则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与西方城市文化生态学派对城市研究的内在默契,反映了东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在走向融汇与统一.建构这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本文应用这种新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现代城市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认为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未来的城市将充分体现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同步发展,21世纪的城市将会真正走向"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出游"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旅游的精神,而"游"的传统精神理念也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的优游槃乐、远游求道、周游适志,以及比德而游、逍遥而游、旷达风流之玄游等等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旅游精神丰富的内核和理念,辉映出传统文化精神的深邃内涵.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在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相反相成的方面相互作用、不断变化而又不断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诸多复杂的现象中,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不同城市类型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都是"联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文章力求"历史化"地对待问题,以技术与文化关系更迭的历史分期为基础,根据历史与哲学相结合的部分观点,将城市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组织发展阶段、文化组织发展阶段、技术组织发展阶段以及双向组织发展阶段,以此作为基础建构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设计的思想及维度,并为今天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及其构成,指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是由城市的工业文化精神、工业 (产业) 发展制度、工业遗产资源、现代工业(产业)项目、工业文化景观所构成的文化统一体. 设计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评价体系,提出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的措施,如确立独特的城市工业文化主题,创造并维护工业特色文化城市的完整意象,强化工业社区重建与城市空间的"人本"设计等.  相似文献   

18.
人文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是对传统的"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的反思与超越.相较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等新型城市形态,人文城市无论是在学理研究上还是在建设实践上都较为薄弱与滞后.大力推动人文城市建设,在理念内涵上,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文城市的认识,全面把握人文城市理念的批判之维、价值之维、文化之维、动力之维与生活之维;在现实路径上,要严格"城市紫线"管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重视文化规划、提升人文城市建设的文化自觉,要挖掘人文资源、引领人文城市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要注重人文之治、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宜昌地区音乐文物出土较多。以宜昌地区出土的钅享于为例,到目前为止,共出土至少13批,共16件,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珍贵的“活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宜昌古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宜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及其表现。以此作为今宜昌城市继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