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六朝咏物诗、宫体诗与山水诗之联系王玫南朝开始,咏物诗逐渐增多,宫体诗创作更趋于盛行,相比较于这两类诗,南朝山水诗的创作声势略显微弱,且有与这两类诗渐趋合流之趋势。从南朝山水诗创作的总体格局来看,咏物、宫体等诗或可看作是南朝山水诗的旁支,或者说山水诗...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作为一种类型在晋宋时代确立后,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创造了空前的繁盛局面,其技巧和意境创造远较南朝的模山范水更成熟更完美,以王、孟、李、杜四家的山水诗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山水诗创作远非只用王昌龄的“物境”理论所能描述的,这就推动了山水诗论的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3.
阮忠 《学术论坛》2004,(5):121-126
南朝竟陵八友的诗歌因与齐、梁诗或永明体诗的关系素来遭受诸多批评。他们表现声色、采丽竞繁、玩情弄性与感怀兴寄、平易自然,构成了自我诗歌风格的复杂状态。同时,竟陵八友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清新而富有情韵的一面,淡化玄理而亲和自然,使山水诗更具山水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从水的意象的差异看南朝与唐代山水诗创作及理论之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是中国诗歌领域里的一道奇葩,它南朝兴起,唐代成熟。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水的意象的塑造,即刻画对象、创作手法、情感倾向等体现出山水诗的不同特点,从中折射出社会环境、时代风气、文学理论、美学追求等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5.
试论元好问的山水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山水诗创作,从南朝宋初谢灵运开山以来,经南齐谢眺至盛唐孟浩然和王维渐臻纯熟,形成了影响颇大的山水诗派。李白、杜甫虽然不以山水诗著称,然而他们的创作达到了山水诗的高峰。唐代其他诗人,如王湾、王之涣、崔颢、李欣、祖咏、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都先后创作了许多情景交融的山水佳品。由此可  相似文献   

6.
至南朝 ,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五言八句式诗 ,统观这些五言八句诗 ,其呈现出两大特点 :从形式上说 ,多采用组诗 ,大部分五言八句诗可以归属于不同类型的组诗中 ;从内容来说 ,主要集中在咏物诗、艳情诗与山水诗三种题材中。南朝五言八句诗表现出来的形态与类型特点为唐代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六朝时代南方的独特地域文化风尚、学术思想氛围,无疑是形成南朝文学“清统”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陈寅格先生所云:“盖汉代学校制度废驰,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①而南朝的文化风尚、学术思想又以佛学(般若学与涅梁学)为其核心。本文拟就当时佛学从般若学向涅梁学转轨的角度,来分析南朝文学从山水到美人的变奏现象,以便对山水诗与它体诗相继兴盛的问题,作一点新的解说。一、“即色——游立”的艺术结构从历史与地域眼光…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家族诗人群体活动对于东晋南朝诗学的作用和意义,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这一特定时期诗学的发展规律.认为诗歌创作从东晋玄言诗、晋宋山水诗,到齐梁永明体、宫体诗的嬗变,和南渡家族诗人群体自然山水美的发现、才华的竞赛、追求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的精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新局面,对后代文人山水诗有着重大的影响。历时1 60年后,南朝陈代重要文人江总在宫体诗盛行之时仍学"康乐之体"书写了大量的自然山水之作。随着诗学在南朝的发展,江总自然山水之"康乐体"对谢灵运有着鲜明的继承,但更有超越。江总将目光从宫廷转向山水、佛寺、庭院等自然风光,注重对景物细节的描写,刻画清新小巧的景致,在幽静、清冷的意境中以释对山水,蕴含淡雅、清幽的悲思。远离尘扰,在自然山水中抒发情思与人生感悟,而诗尾往往回归佛理,使六朝诗学实现了从"以玄对山水"到"以释对山水"的转变,为唐代实现"以禅对山水"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