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探索到生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对世界和自身及二者关系的认识与追问。从古希腊“人是什么”、“人从何而来”到近代“人何以能够认识世界”,再到现代关于人的“存在”现状的探讨,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无不贯穿于人类哲学思想的各个时期,可谓是经久不衰地被追问着。但无论是古代本体论以实体为人的本质的思想,抑或近代认识论以绝对理性或生物本能为人的本质的思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都仅局限于力图建构一种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人的本质形成的现实基础却被抽象掉了。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探索到生成,一步步形成了自己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自然、社会、意识三者有机统一的科学的人的本质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提出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  相似文献   

3.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史上,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到“理性”再到“现实的人”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虽然形式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个拟人的主体(上帝、自然、理性)凭着自己的意志(天意、目标、狡计)主宰历史的必然进程,社会历史过程对这个拟人的主体而言,表现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两个 :一是知识论基础 ,即一般知识论原则 ;一是存在论基础。生态存在论是一种以“内在关系存在论”为基础而不否认“主客体外在关系”的存在观。生态存在论的基本命题是 :“人以自然而存在 ,自然以人而存在”。“人以自然而存在”说的是人源于自然 ,以自然之“生”性为自己的“根性” ,或“类本质之根性” ;“自然以人而存在” ,说的是自然靠人的生存显现其存在 ,自然以人为其自组织演进的最高目的和价值 ,人是自然价值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人”说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子的“天”“人”说表达了万物为一的宇宙整体观念,说明了人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以及人应当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些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观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世界是通过深广的联系而体现出整体统一性的。人类主体的发展,也是通过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价值融合,从精神世界中起步和实施的。当代文明所选择的价值尺度,集中体现在文化哲学上。20多年来的世界哲学大会,均以“人与文化”、“人与环境”为主题,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为什么? 罗素说过:“我认为,智慧是对生活的正确理解,这是科学本身所不能提供的。所以,  相似文献   

10.
美丑尽在情与欲之间--《金瓶梅》的文学地位和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刚 《学术论坛》2002,(6):83-88
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透视 ,认为在她们淫荡、凶狠或温顺的表象下面 ,是一种当时少有的、纯女性的、纯自我的追求与抗争 ,一种对于赤裸裸的人的自然欲望的追求。《金瓶梅》所塑造的这个女性群体形象 ,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个完全从自然而非道德的角度描写的女性世界。《金瓶梅》的众女性超越了传统道德的局限 ,重新发现了“人”自己 ,使得道德和自然各自扬弃自身 ,使中国文学走向新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内容提要:人类的最终结局将是什么?这可以说是最大的人类之谜。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尚未被提到人类理论思维的面前。本文首次对人类的结局展开了科学的探索,以物质形态进化理论为理论背景,从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个体与群体的一体化、意识与物质的一体化三个方面,对人类的必然结局提出了大胆的科学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的最终发展既不是消失的无影无踪,也不是变成一种新的有限存在物;人类将通过对现存世界和自身的彻底改造,而转变为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已十全十美,其价值只在于开辟了探讨人类结局的先河——人类开始步入认识和通晓自身结局的时代了! 本文作者所著《人类的结局》一书,即将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出版。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马克思多方面地表明了这一世界观的性质。这个实践世界观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践关系,其主要环节有:实践的人,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所1.2.3.面对所开辟的对象世界。从这一关系出发,不仅可把“两唯”哲学的合理内容包括在内,而且可概括我国年来马克思20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从而形成实践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个物质的感性存在,他受限于自然并依存于自然。但是,与此同时,人有能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他的最大胆的理念和计划。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人的帮助下改变自身。人通过他自身的工作而人化,这部历史正是一部解放史的开端。为了真正地解放自己,为了完成发端于最初人类的东西,人必须克服当下异化的东西和异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代之以一种与其理性的、开明的愿望相符的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自然哲学设想的纯粹自然界相反,我们今天已生活在一个人化的世界中。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这不如说是人造界或人工界。环境中的几乎每一事物都留下了人工的痕迹”。即使空气和水这样“最自然的”东西也在某种程度上被人化了。空调设备把某些空间的气温控制在我们所需要的范围内;工业废气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大气的成份;水也不再是纯洁的了,远在南极的企鹅的肝脏中竟然也发现了DDT。看来,自然的人化不只是给人类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灾难。正是这种双刃性,促使我们积极地研究人化自然的有…  相似文献   

15.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天人合一”说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它的意义在于要求回答天与人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天”(天道)是就宇宙万物说的。“人”(人道)是就人们生活本身总体方面说的。先秦诸子从不同角度来解答天与人的关系,道家鼻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不仅说“道”要效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在老子的世界观中,“自然”是最高法则,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从它自身的状态去发展,不必以外在…  相似文献   

16.
在人本生态观的视野中,人类是在与自然、社会、精神这三大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和谐统一中得以生息发展的。然而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的严重疏离却使人类一步步滑向生存的边缘。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生存理念和所奉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慎重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中 ,理应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明 ,因此关于作为人类文明两大基石的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关系研究永远是一种终极关怀的研究。时代呼唤科技进步 ,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如何消解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制、重建人的自由创造 ,成了人类新世纪面临的首要课题。一、人本主义悖论宇宙巨人通过自己的衍生物人完成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分 ,也同时把她自身推上了客体的席位。当原始初民能反观自己的自然之母、能把自己同自然之母区分开来时 ,自我意识便觉醒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催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本人,对“人”的问题有着极其深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人”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中,“人”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马克思的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哲学。与脱离开人的活动和实践来谈论人的存在的近代西方哲学观念不同,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类历史和世界理解为社会实践的产物,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提出了人在社会实践中诞生与发展以及有关社会关系的理论,完成了对人的社会化的唯物主义的论证。这是我们至今研究“人”的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1.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西方哲学“人性”研究从“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问题入手。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给人下了两个著名的定义:第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即:人是唯一能通过抽象和概括及三段论推理而形成概念的动物。第二,“人是政治性动物。”即:人是唯一有能力把自己组织成复杂的群体,形成国家、城市等社会组织的动物。在近现代,黑格尔、尼采、Cassirer 等也分别对人性的实质提出看法。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需要”性质的不同。动物的需要是极为有限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而无限的。尼采在其著作《Genealogy of Morals》中,把人描述为唯一能“许诺未来”的动物。在他看来,只有人,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规划自己的行动,并按照预定的系列而坚持行动。Cassirer则把制造和使用符号,即创造特定的意义作为人所特有的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