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绝活儿     
一天,邻居马叔叔给我们表演“绝活儿”,他往鼻子里吸水,能从眼睛挤出水来。我看见水从眼睛一滴一滴地滴在杯里,也想试一试,便问马叔叔:“每个人都能从鼻子吸进去,从眼睛里滴出水吗?”马叔叔说:“那当然,鼻子和眼睛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3.
爱心降血压     
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母亲,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耳闻我母亲是个“厉害的角色”。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噌噌”地往上窜,降压药大把大把地吃,一天也不敢耽搁,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我对妻子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母亲脾气不好,又有病,有言语不妥之处,我们多担待就是,她唠叨她的,我们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妻子提着精挑细选的礼品紧张兮兮地随我到了家,一口一个“妈”地叫,直喊得母亲心花怒放,嘴都合不上了。我正暗…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节日     
去年4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一笔不错的“母亲节”订单。订花人在广州做生意,因没有时间回家陪母亲过节,想请人在“母亲节”为他母亲送去100朵大红康乃馨。之所以想到我们的花铺,是因春节回家过年,他在我们花铺里买过花,觉得信誉度不错,便记下了我们花铺的订花热线。“母亲节”那天,我花铺里的生意出奇的好,几千枝各色康乃馨一上午卖得仅剩不多几枝。生意兴隆消除了几天忙碌的疲劳,我怀抱100朵康乃馨正准备上车送给那位订花人的母亲时,妻却急忙送来了一束大红康乃馨,说:“看那位母亲的地址离你家不远,也为你妈带去一束吧!”顿时,我有点蒙了,一种…  相似文献   

5.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6.
偕母亲逛街     
今天是双休日,见天气不错,便去外面租了一辆车,对母亲说:“娘,今天我们带你出去逛逛。”母亲穿戴好,却犹豫了:“唉,我一个老婆子逛啥?还是呆在家里看门吧。”我和妻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硬是把她拥上了车。母亲这辈子真不容易,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给我和哥哥成了家,供姐姐读完了大学,并伺候着丧妻多年的叔叔,直到他去世。母亲得知我们要雇保姆看孩子,又执意随我们进了城。她说,“找人看孩子要花钱,我是孩子的奶奶,照看孩子是我份内的事。”母亲来到城里三年有余,从没踏出家门半步,也从不去左邻右舍串门。每日为我们洗衣…  相似文献   

7.
那一年的暑假,持续高温。母亲将我和妹妹关在屋里,她担心室外的高温会让我们中暑。那一刻,感觉家如囚笼。若是在屋外,再无聊,也能看看蚂蚁上树比赛,听听蝉开音乐会,学学麻雀教雏儿说话。关在屋里,连玩具也没有一个。自制的弹弓,也因为父亲担心伤了同伴的眼,而被没收。于是,我只好在屋里和妹妹打架,我打得妹妹大哭。母亲从菜园摘菜回来。她不看妹妹脸上的泪痕,手在篮子里掏着,欣喜地制造悬念“,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快乐地扑过去,又失望地退了回来。母亲掏出来的是司空见惯的辣椒和茄子。母亲说“: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变一变呢?”她让我…  相似文献   

8.
所谓“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有了自己的营垒,精力便全部倾注于小家庭;虽然和母亲同城而居,相隔不远,却很少回家看望母亲。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母亲说:“你们别拦妈了,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像个长者。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哪怕装也要装出“忠实听众”的样子才行。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9,(8):60-60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白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你们回来,妈煮顿大餐请你们,不是受累,是欢喜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相似文献   

10.
积雪草 《社区》2015,(25):58-58
年少时,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唉声叹气,食不下咽,话也懒得讲,人也不愿意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笑,说:“考试没有考好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快点出来吃饭!”我仍然不肯,说:“考得那么烂,怎么出去见人啊?”母亲也不融,一边干活一边说:“走路还能不摔跤啊?磕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磕倒了不在地上坐一会儿,怎么会是我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中专毕业后,在城里娶下媳妇安了家。人常说:婆媳像天敌。更何况这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我把忧虑说给妻子,妻笑言:“放心,看我日后的‘招数’吧!” 婚后不久,妻果真“出招”了。第一招“嘴甜”。妻总是不叫爹娘不开口。母亲因乡下农活忙,不能帮我们看孩子,总怕媳妇有看法。妻发觉后说:“娘,您老把8个孩子拉扯大,劳神费心,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只一个孩子,再累也比不上您当初,您放心好了。”甜甜的话语把母亲说得心里美滋滋的。 第二招“手勤”。母亲来城里小住,家务活妻绝不让我插手,总是把我推到母亲身边:“多日不见了,娘俩好好说说话儿,这些活我全包。”母亲看到媳妇如此疼爱她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郭沫若母亲的姓名在郭沫若一生中,他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他曾说:“和父亲的风貌正成反照的是我们的母亲,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开明的,乐观的。”“我之所以倾向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是我的母亲。”(《少年时代》)遗憾的是:在郭沫若的自传中,我们仅知道这位开朗、乐观、喜好文艺的女性是清末贵州省黄平州官杜琢章之遗孤,而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在郭老逝世  相似文献   

13.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家。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5.
青衫 《社区》2023,(3):63-63
母亲常常为吃什么发愁,面对菜市场那么多的食材不知所措时就会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在上班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常常是随口说一句:“随便吧!”母亲最不满意我说这三个字:“随便还问你干吗?”我开玩笑地说母亲患上了选择困难症,母亲却怀念起过去食物乏的年代。鱼肉蛋不是经常能吃到,蔬菜有季节性限制,尤其是到了冬天,就剩下老三样一土豆、白菜、萝卜,母亲便会开动脑筋,努力为我们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我因病住院。退休在家的母亲自告奋勇去医院陪侍我。当时,正值母亲关节炎病发作,为了不让我担心,她却说:“腿一点也不疼,早好了。”还把“人老了,腿脚也老了”挂在嘴边,让我放心。同屋两病友,一个长我10岁,一个略小我几岁。比我年长的病友,一直由女儿陪侍,1周后,就以能自理为由,让女儿回家了。她对我们说,女儿自谋职业,家庭困难,不能再耽误她了。比我小的病友,虽由姐姐陪侍,但她七十多岁的母亲,却隔一天坐公交车来医院看她一次,且总是坐在床头,唠叨几句“以后改改倔脾气,多注意身体……”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不同的表达方式,道出的都是无价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昨天,马展现了它驰骋沙场的雄姿风采,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故事;而明天,马的命运将是如何?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抒发我们对“马”的忧虑之情吧。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乐趣     
去年夏天,丈夫把老母接来与我们同住。想不到,我那习惯了乡下粗茶淡饭的母亲,过不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几日便思念起乡下的那一亩三分地,终日局促不安。为排遣母亲的思家之情,我每日除了安排她料理家务之外,还叫上小学的儿子当向导,带着母亲上街兜几圈,熟悉熟悉环境。这一招果然灵验,短短几天,母亲便吃得香,睡得稳,话也多了起来,我和丈夫不由都松了一口气。 半个月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小街门口遇到邻居李大妈。她神秘兮兮地拦住我:“雪梅,你家的那位老太太是你什么人?”我笑着告诉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我们兄弟五人的衣服、鞋子全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有一年腊月二十左右,我脚上的鞋破得实在没法穿了。母亲说:“先穿新鞋吧,反正离过年也没有几天了。”我高高兴兴地穿上新鞋,去找小伙伴在一盘石磨上玩拍球。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考察龙文化的时候,发现了龙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件——马文化。汉代王充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论衡·龙虚》)。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画龙虽非马头,而那颈领上所飘动的马鬣却是显而易见的,它渲染了龙的英雄气。且龙那昂首向前的样子,仍存留着马腾跃飞进的态势。古人也常称马为龙,如: 《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