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雅俗观的变迁与思考——文艺雅俗之辩、变与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之争及雅俗观念变迁贯穿于文艺发展的始终.雅与俗是一对动态把握的历史范畴,也是相互依存的两种文化趋向,必须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加以审视、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大众和学界有五种文化雅俗观值得讨论:文化多元和个人自由论;大众需求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主体感受论;艺术无雅俗论。对文化雅俗观的讨论,有利于明晰文化雅俗的标准,使人们自觉追求高雅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具有雅俗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另一方面,《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花间集》的雅俗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 ,具有雅俗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 ,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 ,《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 ,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 ,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 ;另一方面 ,《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 ,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视文化审美中雅俗共赏与分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是业界关于电视文化审美的两种观点,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和电视本质特征。为了充分体现电视文化的审美功能和社会作用,雅和俗应该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6.
文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有雅俗之分, 文野之别。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也是雅俗两种文学“二水分流”。中国新文学发生于“五四”运动的前夜,从它发生之日起,就注定是雅文学或者叫严肃文学,也就只能被民族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较高文化层次所接受、所欣赏,其读者群只局限在城市小资产  相似文献   

7.
文乐的雅俗离合是影响中国韵文文体演变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礼乐治国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氛围的环境因素,民间韵文与音乐供大于求的不竭借鉴源泉这一外部因素,文人韵文与音乐自身雅俗之趣的张弛变化这一内部因素,共同促成文乐雅俗离合效应在韵文文体演变中的存在。文乐雅俗离合因素的存在,对促成韵文新体式的诞生,促进韵文艺术水准的不断提高,推动韵文沿雅俗良性循环的道路演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雅与俗是各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它是由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并在其社会文化中占据不同的地位。雅文化是由其社会精英主创的,并在其社会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文化;俗文化是一般民众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所创造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朴素粗俗的文化。文化的雅与俗虽是人们对其文化进行价值判定的结果,但在文化整体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的雅俗分析和鉴赏时,也应看到各自的属性、作用,以便达到文化的雅俗共赏。本文结合藏族传统文化中五明文化之工巧明的定义和分类,浅析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种种雅俗关系,为藏族文化的鉴赏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声源 《老友》2013,(4):18-19
我说给先行的老友留个影,其实是给已过世的老友写挽联。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凡是办丧事,灵堂里都要有挽联。挽联是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挽联的内容有雅俗之分。有些挽联是通用型的,如过去的《礼文汇》就设计好了各类挽联,人们只需从中择取便  相似文献   

10.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词的繁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宋词的繁荣从多方面展示出来,就审美趣味而言,重点体现在雅俗共存上:它呈现出由雅俗兼容并存向崇雅黜俗的方向发展的态势。这是与中国古代文化自中唐后由古典形态(典雅化)向近代形态(通俗化)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的。此种状况反映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曲折性,对宋词本身而言则是利弊相依的。  相似文献   

12.
雅俗批评是古典戏曲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代得到较充分的运用和阐说。曲论家们从肯定用俗、力主雅俗兼融及从文体质性比较诗、词、曲之别的角度,论及到雅俗,雅俗之论被拓展了开来。发展到清代,雅俗仍然是古典戏曲批评最重要的观照视点之一,曲论家们对雅俗与文体、雅俗与角色、雅俗与科诨、雅俗与曲作者的关系及雅俗融合、化俗为雅、超脱雅俗等论题进行了更广泛、切中的探讨,雅俗之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雅俗之论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代得到较充分的阐说,曲论家从肯定用俗、力主雅俗兼融及从文体质性比较诗、词、曲之别的角度论及到雅俗,雅俗之论被拓展了开来。发展到清代,曲论家对雅俗与文体、雅俗与角色、雅俗与科诨、雅俗与曲作者的关系及雅俗融合、化俗为雅、超脱雅俗等论题进行了更为广泛、切中的探讨,雅俗之论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中的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俗文艺的兴起及其引发的文艺雅俗之辨 ,是近二十年中国文坛的一个特异景观。雅俗文艺概念的易移 ,受到时代、地域、民族、个体审美心理等不同文化变动因素的影响 ;文艺的雅俗之分是个永恒的矛盾 ,是大众文化时代的一个艺术难题。在此基础上 ,对通俗文艺与高雅文艺的艺术特征与基本功能分别进行了考察与厘定 ,指出雅俗共赏作为文艺消费的理想状态之一所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达到雅俗共赏的有效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雅俗论是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批评理论之一。它在明清两代分别得到深入地阐说和流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继承前人高标去俗崇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诗学辨体理论对诗歌去俗崇雅予以了进一步的细致探讨;二是承传宋人以来的化俗为雅之论,对雅俗的具体转化及其相关论题、因素予以了探讨;三是出现了对雅俗之论予以消解的论说。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诗学雅俗之论的最后辉煌。  相似文献   

16.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类型”中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 ,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 ,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中最本质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有三种类型 ,即雅俗之分、隐显之分和山庙之分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词人普遍怀有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但因对于快乐的理解与追求有所不同,遂形成泾浊渭清、雅俗分趋的格局.柳永是趋俗一派中的代表,苏轼是高雅一族中的典型.柳永的享乐心理包含着合理的思想文化内涵,苏轼的享乐心理直指人最终的精神家园.这源于他们对"何为快乐"的独特体认.趋俗是柳永文化人格沾染市民文化因素的结果,尚雅是苏轼的精神境界承传雅文化因子的结果.二者虽然雅俗异貌,但其内核都可以归纳为对"快乐权"的追求,因而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诗歌与谜语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和谜语,在我国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抑或是这两种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长期以来分别处于“雅俗”悬殊的地位,人们才忽略了对它们的共同源流、相互影响和发展的研究。本文对此试作一次粗略的寻考与浅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