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太素》“纷纷盼盼”句他书作“纷纷白分白分”。“白分白分”是由“盼盼”讹变过来的。“盼”常与“目兮”相混,故“盼盼”可考订为“目兮目兮”,义为勤苦不休息貌。《广雅.释训》:“纷纷,众也。”“纷纷盼盼”是多而不止息貌。  相似文献   

2.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一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诗论》)。而《史记》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美育功能很有必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与书表的编年体例。鲁迅说,它“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造世…  相似文献   

3.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 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 1897— 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1897—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学语文在以往《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中忽视了鲁迅对“拿来主义者”素质上的规定,指出其与鲁迅“立人”思想上的深刻联系,阐释了“拿来主义者”“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的具体内涵,并且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战哉歌》和《进兮歌》鲁迅早年有两首诗,过去被认为是译诗,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应该说是创作,是值得注意的卓越的爱国主义诗篇.先说《战哉歌》:“战哉!此战场伟大而庄严兮,尔何为遗尔友而生还兮?尔生还兮蒙大耻,尔母笞尔兮死则止!”  相似文献   

7.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1897-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常以为在描写乡村生活上,作者不及我,在青年心理上,我写不过作者,但我又常常怀疑是感情作用……”。20年代初许钦文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辑成短篇集《故乡》;后又有《鼻涕阿二》等四个作品集问世。  相似文献   

8.
项羽悲歌     
彭忠富 《社区》2013,(29):44-44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前吟诵的《垓下歌》,那种时过境迁、英雄末路的无奈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比较文学观概述李卓文,孙世强比较文学是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获得全球意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实践家。比较文学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翘首“域外”,不囿于一国、一民族、一地域,二是谙熟一国或数种语言文字。前提是必要的,但构成...  相似文献   

10.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史”的思维与“文”的辨识,本文以鲁迅为例,着重分析不同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对鲁迅及其文学史地位的诠释策略及内容安排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郑风·遵大路》释译王敬骝《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兮,不好也。”这是一首只有二章八句的短诗。粗看并不难懂。但要认真释译,问题便来了。首先,这诗是说什么的?古今以来,便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3.
封建时代,夫妻间书面互称“内子”、“外子”。“赠外”是妻子写给丈夫的诗,“寄外”、“和外”、“答外”性质都相同。 两千年前的东汉时代。陇西郡有一吏员名秦嘉,他奉命到京都洛阳公干。出发前妻子徐淑回娘家去了,他派车去接,徐淑因病不能回来。秦嘉因此写了三首《赠妇诗》表达了行前不能与妻子相见的惆怅和深深的思念。徐淑得诗大为感伤,便写了一首诗作答: 答秦嘉 (汉)徐淑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沉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同瘥病愈)。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居今兮奉命,远适兮亲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晖。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相似文献   

14.
《鲁迅日记》:“晚访季市。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永持德一设宴招待日本留学生竹田复,邀蔡元培、鲁迅、许寿裳等同席。席间鲁迅为永持德一书《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15.
爱国     
e缘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因为中华儿女拥有至诚的爱国豪情。爱国是屈大夫披发行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毅然选择汨罗江滚滚江波的悲壮之举;爱国是荆轲心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坚定信念,血洒秦国宫殿的英雄气概;爱国是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执著情怀;爱国也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临危不惧的豪迈;爱国是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慷慨激昂;爱国还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牺牲精神;爱国更是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  相似文献   

16.
邓晓芒的《鲁迅思想矛盾探源》等两篇文章,批评“鲁迅的思想矛盾在《文化偏至论》中暴露得相当多”,是“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邓文引证鲁迅不熟悉卢梭的论据,实为鲁迅的反讽用法,不足为据。邓文认为鲁迅批评法国大革命不妥,是未能理解鲁迅“任个人而排众数”的方略,因它是为着抵制卢梭《社会契约论》中乌托邦式“公意”说的误导;而“掊物质而张灵明”的方略,则是在价值观方面反“唯物质主义”。邓文所列的多种判断,可一一回复:鲁迅从未追随“霍布斯鼓吹专制独裁”,更多的是接受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中“国群”对“小己”压制的观念;鲁迅从未退缩,不少杂文、小说中充溢、飞扬着尼采的强力意志;鲁迅从未以儒道学说为根本,明确表示过孔孟的书“和我不相干”。邓晓芒以先验的预设命题来框就、评判鲁迅,无异于使用了古希腊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三年的一月到五月间,鲁迅适应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求,以他“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杂文,在《申报》的付刊《自由谈》上,和敌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斗争。《伪自由书》便是这次光辉的战斗的结集。鲁迅说:“所谓‘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自由’更当然不过是一句反话”(《伪自由书·前记》)。这些杂文,在当时“文禁如毛,缇骑遍野”的白色恐怖下,只能是“带了锁链的跳舞”。“伪自由书”的命题,便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的讽刺。附在《伪自由书》出版时的《后记》,并没有另外发表,但《伪自由书》发行后,  相似文献   

19.
朱正一生与书为伴,他的生活就是读书、写书、编书。看了一些地的书,颇多感慨,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称之为专家的,但作为鲁迅研究专家,他当之无愧;作为编辑家,他当之无愧;当然,我还知道,他已经写成更好的书,还没有面世,那只好留待以後再说了。《鲁迅传略》问世,朱正年方二十五;无幸被扣“反党宗派小集团”的帽子,才是他二十年坎坷的开始。他写的第一本书是《鲁迅传略》,写书的背後是不堪回首的磨难1950年,朱正从《新湖南报)}调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就是在这里,他犯了“滔天大罪”。事情的起因是:抗美援朝时美国搞禁运…  相似文献   

20.
一在文学艺术上有些词义向来含混,界说不清,或无界说,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其实,这些名词混乱,往往导源于文的繁简或使用上的问题,概念上本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例如意与象,实即意识(诗意)与形象(境界)。《周易》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显地已把意象分开。《老子》有两句话,曾被人引为美学观点,他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此物,有人释为之意;又说:“倪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自然即是形象。今人丁芒也有反对“有意无象,有象无意”和“意象分开”之说①。其后,言审美学者,觉得如此区别过于烦琐,尤其用于文艺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