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云生 《回族研究》2004,7(1):48-57
河南回族掌教制度历史变化呈现出的特点,有和全国其他地方共性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中原特色。一方面,掌教的职权由政教合一逐渐发展到纯粹的宗教管理,与官方关系愈来愈淡薄,由开放走向封闭;另一方面,掌教制不断地进行调适,掌教内部权力模式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掌教制度的变迁,权力在国家和宗教之间,以及在回族内部之间的不断调整变化,对回族内部松散的联系进行整合和维系,不仅使伊斯兰教在回族内部得以不断地延续和发展,而且加强了对回族认同范畴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杨德亮 《回族研究》2012,(3):107-113
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相似文献   

3.
《回族研究》从1991年创刊,至2010年,已经走过了20年的学术道路。我们从已发表过的众多学术文章中,经过分类筛选,编辑了10种书,名曰《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精品书系,兹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各民族生存环境的选择及确定又与民族历史变迁密不可分.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选择及其特色是侗族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清山东青州回回历史记忆的变迁为个案,讨论了其祖先移民历史记忆从明代"都人南迁"的故事到清代强调祖先"出于回部"的变化。笔者认为,明代"都人南迁"的表述更为靠近元明鼎革之际回回人的真实生活境遇,而"出于回部"的表述则受到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历史事件的影响。"出于回部"的表述说明青州汉人和回回人对回、汉族属的识别在清中...  相似文献   

6.
族群认同与民族的界定——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又因时代不同。族称、宗教、国家确认等相关因素介入,使其具备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即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7.
8.
湖南居民和民族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湖南早期人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栖息和生活于湖南 境内。 从1987年在新晃县境内发现旧石器地点并采集到100余件石制工具以来,全省已在怀化、 辰溪、黔阳、澧县、石门、临澧、桑植等市县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和地点200百多处,出土 的各种旧石器以千计。遗址的分布以沅、澧二水流域为多,但在湘、资流域也有发现。其中 年代最早的浏阳市永安旧石器遗址,距今约15-20万年。 在20万年间的悠悠岁月中,湖南的古人类和原始先民,组成人数不多的一些原始群,分 散在沿河谷地及邻近的山岗丘陵,以简…  相似文献   

9.
乡村回族社区“人情”文化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礼物"馈赠又是"人情"表达的有效方式.本文拟从"人情"表达方式的"礼物"之嬗变和"人情"圈的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讨乡村回族社区"礼物"-"人情"-个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网络三维一体隐型文化结构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以阿拉伯 -波斯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现象 ,有其形成的过程。以唐元以后入华西域人后裔为主体形成的回回民族中 ,有相当部分其祖先的母语为波斯语。波斯文为蒙元帝国的官方文字之一 ,时称回回字。元、明、清三朝均设有官办教授波斯语的专门机构 ;而随着同汉族的多方接触 ,汉语逐渐成为以回族为主的甘宁青一带穆斯林少数民族的交际语 ;同时在伊斯兰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回族学者创造了用阿拉伯 -波斯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新母语———汉语的方法 ,主要用作解经 ,兼用于日常 ,形成了现在称为“小经”的文字。而其他一些操突厥语的西北民族 ,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族 ,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仍然保存了自己的母语 ;受其影响的穆斯林民族如东乡族 ,则在保存自己母语的同时 ,在回族“小经”的影响下 ,创造出东乡“小经”。  相似文献   

11.
12.
浅议甘肃回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向先进文化变迁及新的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当代主体文化发生深刻变迁的势态下,甘肃回族较为封闭的文化价值体系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在与各族文化的互动中,在主体文化的辐射和传播作用下,甘肃回族传统文化不断被创新、涵化、整合,其变迁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吸收他  相似文献   

13.
<回族研究>编辑部: 值<回族研究>创刊20周年之际,本人谨以"<回族研究>之友"的名义向你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良好的祝愿! 本人以"<回族研究>之友"自命,完全事出有因,因为早在1979年(即<回族研究>创刊前12年),本人已与贵刊创始人杨怀中先生互为知音.当时怀中先生虽年逾"不惑",但他仍血气方刚.  相似文献   

14.
马帮是云南自古以来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各民族商品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云南马帮所运输的货物经历了由贵重物品为主向以日常必需品为主的转变.秦汉时期,主要以贵重物品或奢侈品为主;唐宋以来,由贵重物品为主向以日常必需品和盐、茶、铜等大宗物品为主转变.近代民国时期,云南马帮积极参与走私物品、军用物资的运输.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马帮参与过建设物资、救灾物资的运输.  相似文献   

15.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6.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回族生育文化现代变迁为主题,探析了回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国家话语与回族生育文化的性别观念、回族生育文化的变迁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语境下趋就了回族女性主动性发挥的复杂性与本土化特征;回族女性在国家权力、国家话语与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国家生育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怪圈,使回族传统社会文化惯性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制度约束显出不均衡与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华涛  翟桂叶 《民族研究》2012,(1):12-24,108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的称呼。本文认为回回精英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因为从西方传入的"民族"概念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而中国的回回用"争教不争国"表达了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确定,不仅与清代后期的民族压迫有关,而且也受到民国期间中国大社会(国民党和大多数主流学者)的"民族"理论和方针的影响。反观中国共产党的《回回民族问题》(1941年),一方面尊重学理,没有否认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存在汉族以外的"民族";另一方面修正了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主张,改为民族平等下的"民族自治"。其在学理上确立了多民族国家中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回回民族指明了不需要否认自己民族身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作用,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滞缓而漫长,整体呈现出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特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改变,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得到极大增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和资源状况以及西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现实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当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七大主要特征,面对今后西藏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杜靖 《民族论坛》2012,(4):16-27
庄孔韶的历史观,经历了早期进化论线性时间观、中期文化变迁论历史观和后期反对现代性线性思维的"意义的历史"观之变换。他对传统与现代性关系的思考也经历了从学院派人类学向应用人类学领域之衔接。他的整体历史人类学主张是中国人类学未来发展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当然,也存在进一步理论提升的空间。庄孔韶人类学实践中的"理念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三者之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必须从内在深层关联上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20.
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