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利时为争取独立,反抗1815年维也纳会议强行把比利时合并于荷兰的决议,于1830年发动了起义。为了解决比利时问题,1830-1839年欧洲列强在伦敦展开旷日持久的谈判,最终承认和保证比利时的独立与中立国地位,其中,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勋爵扮演了领导角色。  相似文献   

2.
乔治·坎宁是英国19世纪20年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托利党革新派。坎宁在1822—1827年任外交大臣期间,打着“反干涉”的旗号,支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及希腊革命,反对神圣同盟,扭转了英国近代外交的路线,恢复了英国在欧洲外交的主导地位。以当时英国的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为背景,通过分析坎宁推行“反干涉”外交政策的国际动因及其成效,探究“反干涉”外交政策对英国近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维也纳会议后,如何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以及如何处理英国与欧洲大陆和英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坎宁与卡斯尔累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坎宁不赞成卡斯尔累提出的欧洲各大国的“定期会议制度”和“大国协调”原则.将目光从欧洲引向新大陆,反对干涉欧洲和拉美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以此来为英国谋求经济利益。坎宁与卡斯尔累外交政策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发展要求英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转变,同时这种外交政策的调整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东问题是近代国际关系中主要问题之一。自美国独立后,英国摆脱了外部困境,开始加入了对近东地区的角逐。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英国通过购买苏伊士运河股票,加强对巴尔干地区争夺以及宣布维多利亚女王为印度女皇,使其在近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本文拟就英国19世纪70年代近东政策的内外影响作简要评析。在英国19世纪70年代的对外对策中,近东问题是英国外交活动中最得意最成功的方面。经过近10年的艰苦争夺,英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为左右近东局势的帝国主义大国。即使有的学者认为:“柏林会议的实际结…  相似文献   

5.
东方问题在 18世纪末就已见端倪。在维也纳会议后短短 4 0年间 ,东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危机。它是欧洲政治的重要内容。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几十年间 ,英、俄两国的矛盾较为尖锐 ,他们在近东推行着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联日拒俄"的外交思想,认为只有联合日本,抵抗强俄,才能免遭列强瓜分的危难;日俄战争后,梁启超又为中国设计了"名誉孤立"的外交方针,以便使中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这一转变反映了梁启超外交思想的日趋成熟,更反映了梁启超对中国内政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略论俄国外交与巴尔干同盟的建立张爱平柏林会议以后,俄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俄国一国无力解决"东方问题",便积极谋求与列强"合作"来达到目的。1908年的俄奥布赫劳协议成为这一政策的顶峰。波斯尼亚危机则是这一政策失败的纪录。战后俄国外交便将重点放在团结巴尔干...  相似文献   

8.
乔治·坎宁在1822--1827年任外交大臣期间,打着"反干涉"的旗号,支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及希腊革命,反对神圣同盟,扭转了英国的外交路线.本文以神圣同盟提出的"干涉"原则为切入点,解释坎宁的"反干涉"外交政策的含义,重点分析"反干涉"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在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小国通常被列强恣意摆布。各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把小国当成争霸的工具或牺牲品。比利时从1839年被五国列强承认为“永久中立”国到1914年德国破坏其中立,就是明显的一例。它反映了强权政治的淫威,暴露了帝国主义奴役弱小民族的丑恶嘴脸,并且充分说明了弱小民族决不能依赖列强而生存,必须依靠自强而独立。欧洲列强出于争霸的需要,一直对小国比利时十分关注。比利时东接普鲁士、南靠法国、西北邻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近邻都是大国,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列强不顾小国人民的意愿,安排比利时与荷兰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以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为元首。此后十多年中,由于比荷人种不同、信仰不同,很难融为一体,实际上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掀起了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角逐。一时间“均势”不断被打破,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国际危机也随之不断加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列强又掀起了一场缔约结盟的热潮,那场被称为“外交革命”①的国际关系争斗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美俄关系又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美俄两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还关系到日本、英国、朝鲜的利益,特别是关系到中国的权益和命运。日俄战争的结果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形成了“均势”;日俄战后俄国追求的是与美国重建友谊而不是联日拒美;美国在争夺东北亚的斗争中失败不是由于日俄的联合抵制而是美国人自食恶果;中国清王朝以夷制夷的方针再度破产。  相似文献   

11.
1851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举行了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武装起义,直到1864年失败,先后坚持了14年之久.这场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不仅引起了国内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了西方各列强的广泛关注.英法美俄等列强均从各自利益出发,研究对策,其中尤以英国表现最为突出.英国是侵略中国最早、侵华特权最多的国家.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在各列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在太平天国革命先后14年里,英国的态度是随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它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先后经历了…  相似文献   

12.
一当马克思主义在西欧诞生的时候,世界的东方刚打响英国侵略中国的炮声。西方资产阶级造成了自己新的对立面。鸦片战争后不久,马克思以极其高兴的心情看到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他写道: 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4.
1892—1894年间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法俄同盟的最终形成。它不仅宣告了欧洲20年风云莫测外交的新一轮终结,而且也由此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步入了一个更加微妙、更加危险的阶段。本文试图对这一关系及其变化略加分析。法俄同盟形成后的最初时间里,欧洲大陆列强都力求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心态,以求得表面的相对平静。英国最先打破了这一平静。1894年、1895年和1896年,英国一反以前对大陆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与现代文明构建徐艳梅l.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对西方文明的引鉴。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德国哲学家耶斯培曾把中国、希腊、近东列为纪元前世界上的几个“轴心期”文明。自先秦以来至清末,其间虽有外族人侵,或异文化进人,但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儒家为主...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相继率兵船北上 ,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对此 ,清政府的策略有一个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进行调停的转变过程。然而 ,无论是分化瓦解还是借助俄美调停 ,都是清政府从传统的外交体制出发以应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清政府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本质的无知 ,而且显示出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交涉时的无能 ,清政府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英国依靠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上实力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霸主。由于其强大的国力,在外交上,英国实行着一条不与他国结盟的"孤立"政策。而欧洲另一强大帝国俄国也一直醉心于武力扩张。因此,双方在中东、近东、远东等地都有着尖锐矛盾。为了争夺这些地区的控制权,英俄双方的斗争非常激烈。起初,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海军实力一直压制着俄国。但是进入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下降以及法俄同盟的缔结,英国在同俄国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殖民地防务面临重大危机。为了保证其殖民地利益,英国不得不放弃其一度引以为豪的"光辉孤立"政策。本文拟从英俄矛盾的角度来探析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加深,清朝封建统治也日趋腐败。十九世纪末,英俄帝国主义开始把侵略魔爪伸进西藏。英国两次发动侵藏战争,清政府都采取投降政策,使西藏深受灾难。西藏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因此日渐加增。英俄帝国主义乘机离间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培植亲帝势力,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密切注视着英美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动向。1949年驱汉事件发生后,新华社于同  相似文献   

19.
近代外国人在华海关行政管理权的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等国商人在华大做进出口贸易,海关作为管理中外贸易的中枢机构地位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英国等列强觊觎的目标.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为了控制中国海关便开始酝酿夺取中国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他们的第一个夺权阴谋在上海得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又全面取得其他各口海关的行政管理权,从此中国海关便演变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殖民机构.  相似文献   

20.
1853年前后,在"东方问题"的大背景中,俄国与西方列强以及土耳其的矛盾呈现激烈复杂的态势。马克思此间对"东方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并研究了许多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乌尔卡尔特是一个他很注意的重要人物。有论者根据马克思的一句涉及乌尔卡尔特的话,诬称马克思批判了乌尔卡尔特借霍乱"打病毒政治牌",并进而推论马克思认为乌尔卡尔特以霍乱病毒"抹黑对手","借这个机会泼污水给俄国,达到反俄的政治目的"是"可能的",还由此引申出所谓马克思对乌尔卡尔特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思考政治与瘟疫的关系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云云。所谓马克思批判"打病毒政治牌"论者严重曲解、误读和杜撰了马克思文本的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