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喧闹的文本——媒介文化文本视阈中的“李刚门”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层出不穷的众多媒介事件中,"李刚门"事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深度之深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并在多话题范围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如果将作为年度媒介事件的"李刚门"事件放置于媒介文化文本语境中予以阐释,不仅可见其纷繁复杂的各种媒介文本的高密度聚合,而且其中所形成的话语角力场、话语微权力的匿名表达等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样本微博评论的分析,发现微博评论中一些观点的形成是基于长期记忆而非该条微博的具体事实,研究还发现微博中的言论跟帖并非完全是网民科学认知的理性表达,绝大多数评论内容不仅有情绪化倾向,而且具有调侃、娱乐以及率性、随意的倾向.本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评论者在微博评论中的立场表达与该微博用户是否实名、是否加“V”关联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发布、传播以及推动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微博中评论的内容尤为关键,它们可以推动热点事件的发展。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是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本文选取"玉林狗肉节"的微博评论作为案例,运用ROSTCM软件和文本分析法,采用"词—句—内容—策略"的研究脉络,梳理出情感冲突的内容和策略,发现了基于共识解决情感冲突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微博平台的评论是影响人们购物行为的一大因素,也是产品设计师们改进产品的参考之一,但网络评论的海量使产品设计师很难直接从评论中获取对于改进产品有用的信息。本研究在建立有用性模型的基础上,对微博平台的评论进行有用性分析,从而快速筛选出能提供产品改进建议的评论。所得结论对产品设计以及在线评论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雅安地震发生后5天内几个政务微博账户和传统媒体微博账户有关这次地震的微博文本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展开文本框架分析,探索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在灾难传播中的框架表达异同。研究表明,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的高层框架表达没有显著差异;中层框架中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都注重传播自身评论和引入先前事件信息,但在引用外界口述信息时出现差异;低层框架中正向价值导向的微博文本在政务微博和传统媒体微博中都占优势地位,但在信息来源的倾向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新浪健康微博作为分析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新浪健康微博的传播特征,梳理其中的成功经验,探索存在的不足,以期推动新媒体健康微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模因论和框架理论,分析了英语"-gate"词汇向汉语传播的模因动因,同时对汉语"门"词汇意义泛化的认知理据作以解读。研究发现,英语"-gate"词汇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门"模因形成的过程,而汉语"门"词汇意义虽发生严重泛化,但泛化轨迹仍旧发生在"门"框架内部,是其核心概念向边缘概念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云南"3.01"事件发生后,分别属于中美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分析样本中发现,《人民日报》将"3.01"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纽约时报》则认为这是一起中国维汉民族矛盾所引发的袭击事件。两报在报道中选择差异甚大的报道议题、关键词、图片、信源来印证和强化自身对这一事件的判断。报道呈现如此分野,与两报的价值立场和办报定位有关,《人民日报》以"喉舌框架"来报道"3.01事件",而《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来审视它。《纽约时报》对"3.01事件"的报道固然有其意识形态偏见,但其多元立场、多种视点的报道框架与思路对中国媒体亦有启发,对于中国媒体提升对境外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英语"Xgate"与汉语"XX门"结构在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的流行,语言学家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类词语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成果。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英语的"gate"和汉语的"门"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它们在来源、性质、结构、意义、产生发展动因各个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据挖掘软件,我们获取了近年三十件重大公共事件的微博相关数据,并从中筛选出意见领袖群体.通过对意见领袖的社会身份、参与议题类型、微博文本框架进行内容编码分析其话语策略,我们发现:在整体上,“情感表达”框架是意见领袖型微博样本的主导类型,意见领袖通过“情感表达”框架实现共意动员,并在此过程中积累影响、树立权威.在微观层面,意见领袖强调基于身份、议题的差异化框架使用,不同框架策略选择的外在表现是意见领袖的框架分化,这种分化的后果是使整个意见领袖群体的影响呈现出层次化传播的态势,意见领袖群体通过框架分化对网络舆论场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羊的门"是一个恰当的隐喻,它不仅巧妙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懦弱短视且缺失自我的文化心态,而且引发了我们对"门"(民族出路)的再思考.本文试从现代性和国民性的角度,分析作者在文本中进行的民族之思.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体现出明确的自我定位意识,本文通过对其笔下的“花”意象的诠解昭示了李清照生命流程中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从而彰显了其作为女性主体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离骚》中“将”字情态语义与翻译策略的分析发现,情态翻译不仅受到时态选择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情态场和译入语情态表达形式的影响,故译者在翻译情态时应该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刚恒毅与1924年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罗马教会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华,落实教廷《夫至大》通谕,并于1924年召开第一届教务会议。此次会议的重点是培植本地籍神职人员,并将传教事业与西方列强殖民主义脱钩,建立一个正常的和本地化的教会。  相似文献   

16.
"用"字介词结构已经被学者们作了细致的描写和研究,然而现代汉语"用"字介词框架一直未被重视,很多学者把更多的眼光放在"在……上/中/下"、"从……到"等框架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用"字框架到目前并未有人提及,更没有做细致描绘。将"用"字结构纳入"用"字框架之中,在前人对于"用"字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用"字框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问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鹏赋》是研究李白行踪的重要之作。《大鹏赋》系年历来说法不一。从李白和司马承祯的行踪与交游来看,此赋当作于开元十四年春李白商游夔州返回江陵之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微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之紧密结合。儒家在阐释夏商周之礼时认为礼既有传承性,又有变易性;礼不仅会历时而变,而且可以应时权变,本来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的礼可以随天时、顺人情、适境遇而产生共时之变。兼顾礼的传承与变易,是贯穿于儒家礼学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原始儒学的精义之一。儒家的这种学术精神对今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丽",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丽"在先秦时期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等属性论初具审美内蕴,但基本上未有意识地被纳入艺术审美视野."丽"在两汉时期文论视野中,在"文体论"、"鉴赏论"等层面,表现出审美质性,但几乎都是文论家们自发地对之理性把握,揭示的也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